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醫學+佛學 永不變的方向

醫學+佛學 永不變的方向

E-mail 列印
「聽了很多志工分享,自己像海棉一樣拼命的吸收。猛然回首,卻發現已不知不覺在學佛,這是當初自己料想不到的。」

十三歲隨父母移民美國洛杉磯北嶺的鄧博仁醫師,1999年大學畢業後,就每周星期三上午去洛杉磯慈濟義診中心。後來自己開業後,當慈濟有定點義診時,一年只能一兩次去幫 忙。鄧博仁參加義診時,只是做醫師看診應做的工作,所以他雖然義診也有十年之久,但他對慈濟卻不認識。

◎ 參加年會 深入認識

「那一次接受採訪,話講沒兩句,就哭到不行,只覺得很震撼,有著很強烈的感動。」 二年前(2010年)鄧博仁會想回臺灣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因為深深被一位北嶺 慈濟志工的行事作為感動,「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那樣?」讓鄧博仁很想好好認識這個團體。

第一次參加人醫會年會,心情的感動無法言喻。那一次鄧博仁收穫很多,對慈濟所做的事好像有所了解,但帶回去的是更多的疑問。「要解決疑問只有親自去做。」返美後,他開始積 極參加義診及見習培訓,親自去經歷、尋找答案。

當了志工,心底的疑問有了解答,但覺得自己的毅力還是很容易被動搖,所以去年(2011年)鄧博仁又第二次回來花蓮參加人醫會年會。這次他比較不會哭了,但帶走的還是很多 的疑問。記得那一次搭火車離開花蓮時,鄧博仁向鄰座一位學員分享心中的心得,講了約兩個多小時,感恩那位學員是很好的聆聽者,認真聽他述說。返美後,心中還是有很多疑問未 解,鄧博仁再繼續做志工。

「心底已經沒什麼大疑問,這次純粹是帶團回來。」鄧博仁今年(2012年)第三次回來花蓮參加「2012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也陪伴一位曾經參加義診的北嶺醫師,因為自 己是透過年會真正認識慈濟,或許這位醫師也能如此。美國慈濟人醫會極力邀約醫護人員參加年會,所以這次有五十八位醫護人員和志工一起回來。

◎ 美國醫療 變與不變

今年(2012年)年會主題「傳統現代 變與不變」,四天(9/28-10/1)課程下來,鄧博仁覺得慈濟在美國醫療志業有很多改變,但美國慈濟人醫會永不變的是愛。「為 何要有如此多的特殊改變,剛開始我不了解,後來體悟到改變也是一種進步。」鄧博仁笑著說。

慈濟在美國的醫療志業主要是守護一些貧窮或因為沒有身分,很難得到醫療的人。義診為主,方式分為四種:有義診中心、定點診療關懷(三個月義診一次)、大愛車巡迴義診、大型 義診(與其他慈善團體合作,或由其他團體主辦慈濟合辦)。

近年來美國整體醫療制度已經改變很多,大多數人都可以得到醫療資源,慈濟能照顧的區塊越來越小,所以美國慈濟人醫會目前積極改變,因為要持續關懷更多人。今年(2012 年)在南加州,美國慈濟人醫會首次自己主辦了一場大型義診,服務約二千名民眾,也出動約七百多人次志工,大家做得非常法喜,也思考或許這是一個關懷更多人的方法。

◎ 放下疑惑 虔誠齋戒

鄧博仁唸的是醫學,接觸的幾乎是科學,科學講求的是人證物證,凡事要實驗。對於屬於哲學層面的佛法,過去他並不曾重視,總是覺得不需要。當時會進入慈濟,只是覺得從小到大 很順利,自己很幸福,就想多付出而已。 越投入慈濟後,無形中鄧博仁學到佛法,覺得自己收穫很大,因為想法、看法與做法都在改變。他開始會去注意以前沒注意的部份,而且過去常聽到「為佛教、為眾生」,「為眾生」 他清楚,「為佛教」他卻不解,但慢慢地也能體會其意義。更奇妙的是鄧博仁發現當下沒有解答的疑惑,先暫時擺著、放下,時間一到,答案卻自然出現了。

「齋戒就齋戒,幹嘛有那麼多問題?」鄧博仁參加2011年10月8日在帕沙迪納市立劇院演繹《慈悲三昧水懺》,他想到發願就發大一點,所以報名參加妙手,不過這次所有入經 藏者,不管妙手或妙音,都要齋戒108天。他常問人家為何要素食?一定要108天嗎?得到的答案都不同,他也去詢問早已吃素的志工,為何他們要吃素?得到的答案也是各式各 樣。有次有位慈濟志工很直接回他,為何有如此多問題?當下他感到慚愧又懺悔。從此鄧博仁虔誠齋戒,一直到現在。

十幾年來的慈濟路,讓鄧博仁改變放下執著,而且學會把醫學和佛學結合,也因此找到了人生永不變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