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視病如親 臺北慈院不放棄病人

視病如親 臺北慈院不放棄病人

E-mail 列印
「整個肚子浸泡在糞便中,大腸、結腸腫脹,沖了二萬cc的生理食鹽水,感染很厲害……」臺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在「2012年海外慈濟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 會」分享,一位胃穿孔,加上敗血症,十二小時內緊急手術的個案。

妙手妙法妙仁醫

「一個四十歲,原本樂觀開朗正值壯年的人,因為『腸皮瘻管』,一吃東西就流光,糞水腸液外漏,將近五十天無法吃東西,骨瘦如柴,已開過四次手術……」這位病人來到醫院接受 治療,醫療團隊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將嚴重的腸粘黏逐漸分開,找出小常穿孔破裂處,將小腸穿孔修補,「腸皮瘻管」切除,病人術後一個多星期出院。

「從病人身上學習到,對病人及家屬的焦慮與徬徨要有同理心,必須有更多的關心,要盡全力,不能放棄任何可能治癒的機會。」陳莊偉說。在這醫病關係緊張的時代,慈濟大家庭 裡,彼此發揮團隊合作的醫療服務,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大愛現光明

「當眼前光線漸漸消失衰退,病苦又來襲時,你會有什麼感覺……」新陳代謝科廖瑜皇醫師問現場學員的感受。

「十七歲叛逆的單親青少年,在八歲時視力漸漸衰退,有糖尿病,因血糖高達959ma/dl入住臺北慈濟醫院,與慈濟相遇……」廖瑜皇分享在慈濟不放棄每一個受苦病人的故 事。

少年住院期間哭喊、咆哮、抗拒禁水檢查,拒絕留置導尿管,想自殺。一般人排尿一千到二千cc,他一天排尿高達一萬cc。因為白衣大士的陪伴與關心,展現大愛與包容,他被感 動了,化解醫病隔閡。

少年出院後,靠自己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而後續的醫療,藉著社區志工不定期的陪伴。少年從眼盲、心茫到重生。因為有愛的醫療團隊,讓他打開心眼,看到美麗的世界。

「蛻變後的少年會寫文章,抒發情感,會說感恩,也做環保。」廖醫師認為,不管任何困境,有信心就不怕困難,要堅持到最後。他在慈院見證慈濟大愛的力量,真是無遠弗屆。

不放棄每一個病人

「只要有因緣,在臺北慈濟醫院,大醫王和白衣大士從來不放棄病人,英國一個很有名的雜誌,報導醫療環境,臺灣全世界排名第二。但我們仍常接到求助無門的病患…… 」趙有誠 院長說。

2006年趙院長在軍醫院升了將軍,他笑稱:「在軍醫院要升教授比較容易,要升將軍比較不簡單。」 2008年3月1日從上人手中接下使命,來到慈濟,也在慈濟世界看到非 常多值得學習的典範,聽到很多不可思議的故事。

「因為很愛這個醫院,洗廁所時,都覺得好像在跟小女兒擦臉一樣。」趙院長的幽默,讓現場笑聲、掌聲不斷。「只要心存歡喜,做什麼樣的事情,其實都是心境。」他表示,只要有 一絲機會,從來不放棄,感恩有機會為受病苦的人服務。

來自上海的孫金雙,聽完三位醫師的分享,很感動大醫王搶救生命的精神,發覺自己做的太少了,卻得到太多人的愛。上人說:凡夫走的是路,菩薩走的是菩薩道。要讓自己成為幫助 別人的菩薩,一定要走菩薩道,這也是使命。

目前承擔活動組的孫金雙說:「蘇州慈濟志業園區剛開始有醫療志業,曾做過醫療志工,清晨四點多就要起床,五點多出門,車程將近一個半小時,能為病人服務的感覺很踏實。」

來自廈門的張孝曦感嘆地說:「良醫很難尋覓,在大陸醫護人員、醫療資源較欠缺,病患愈來愈多。上人說:『身生病,心不要病』。如果身生病,心也病,肉體上苦,精神上苦,心 靈也苦。」張孝曦讚歎臺灣是一個很溫情的社會,以人為本,以病人為師,不計較報酬,醫護人員已經不是職業,大醫王,白衣大士是守護生命的菩薩。

圖左 : 「因為很愛這個醫院,洗廁所時,都覺得好像在跟小女兒擦臉一樣。」趙院長的幽默,讓現場笑聲、掌聲不斷。「[攝影者:陳基雄]
圖右 : 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從病人身上學習到,對病人及家屬的焦慮與徬徨要有同理心,必須有更多的關心,要盡全力,不能放棄任何可能治癒的機會。[攝影者:陳基雄]

圖左 : 趙有成院長表示,只要有一絲機會,從來不放棄,感恩有機會為受病苦的人服務。[攝影者:陳基雄]
圖右 : 新陳代謝科廖瑜皇醫師認為,不管任何困境,有信心就不怕困難,要堅持到最後。他在台北慈濟醫院見證大愛的力量,真是無遠弗屆。[攝影者:陳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