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跨越語言 讓泰照顧戶也助人

跨越語言 讓泰照顧戶也助人

E-mail 列印
「如果,自己小小的努力也能變成大愛的力量,那麼慈濟在泰國就可以發光發熱。」

2011年7月,泰國因持續暴雨引發洪流,當地慈濟志工特別為受災民眾,舉辦一場祈福音樂會。當盞盞心燈點起的時後,每一個人的善念匯聚起來上達諸佛聽。四十歲的呂奇憲, 看到這些景象時,內心相當的感動,他開始認真思考生命真正的價值,所以他決定參加慈濟的志工培訓。

◎法語布施 啟發照顧戶

1998年,因為父母親在泰國開工廠,呂奇憲服完兵役後,到泰國幫忙。2010年,呂奇憲住家附近剛好有慈濟靜思書軒,經過當地志工接引,他開始參加慈濟的活動。雖然只能 利用星期假日來付出,但「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呂奇憲把握任何一個可以付出的因緣。而且會懂泰文的他,是志工和泰國人最佳溝通的橋樑,因為會說泰文的志工還是少數,每當 在社區推動慈濟各項活動時,最困難的是語言上的隔閡。

呂奇憲跟著志工拜訪新的照顧戶,每當看到他們的苦,他就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在訪視過程中,呂奇憲感恩父母提供很好的生活條件,讓他無後顧之憂。

「幫助別人不是有錢人的權利。」泰國是一個很知足的民族,很看得開,但社會環境卻有階級的差別,因此呂奇憲積極推動社區打掃。他將慈濟的理念深耕在當地社區,帶動平均六十 到七十歲的四.五十位慈濟照顧戶,幫忙打掃。有時他們在大太陽底下打掃一個小時,呂奇憲看到他們甘願付出,心中有著滿滿的感動,「比我們苦的人都抱著歡喜心過生活,有一分 心就可以幫助別人,而且建立他們的信心,也看到他們習氣的改變,這就是上人説的法布施。」

再透過靜思語的分享,一年來,照顧戶都很歡喜,彼此形成善的循環。帶動他們時,呂奇憲要負責用泰語溝通,並且供應泰式素食,但他從不喊累。而且呂奇憲還教照顧戶資源分類, 把環保的觀念跟他們分享,「看到照顧戶的改變,是讓我繼續做下去的最大動力。」

◎調伏心性 感恩家人

2011年水災過後,呂奇憲透過父親的因緣,邀約很多臺商來參加感恩音樂會。因此接引了很多人,大家開始認識「慈濟」這個團體,很多臺商也愈來愈認同慈濟的理念。

上人說:「看輕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當呂奇憲在慈濟承擔及付出很多時,他發現自己的貢高我慢。 「要先把自己的心顧好,才有能力去幫住別人。」他用上人的法語, 時時警惕自己。跟家人有爭執的時候,他學會先自我反省。

「去年八月的入經藏後,至今都吃素,太太很耐心的找食譜變化菜色。」他感恩全家人用心的陪伴。

他也學會耐心地陪伴父母,讓他們也能從付出當中,認同慈濟這個團體。有一次,在奈福,有一場四天三夜感恩發放的活動,雙親都跟著慈濟志工到山上發放。「一天爬過六個山頭, 過程中雖然很累,卻真正體會到『付出無所求』的歡喜。」母親回來後對著呂奇憲說。父親知道泰國要蓋靜思堂後,便發心要捐獻所有的LED燈,既環保又能照量別人,而且這也是 他有能力做到的願。

呂奇憲語帶哽咽地說:「透過慈濟,讓我跟父母親結法親緣,這是我最高興的事!」

呂奇憲的姊姊和姊夫在泰國參與慈濟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且姊姊己在2011年受證為慈濟委員。回到臺灣,今日(11/30)坐在慈濟三重靜思堂,參加「2012年慈濟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的呂奇憲,明天也將接受證嚴上人的授證及祝福,正式成為慈濟大家庭的一份子。

「做到讓泰國人都認同我們,才能讓慈濟真正在泰國生根。」坐在位置上,看著講臺上佛陀灑淨圖的呂奇憲,已在泰國十三年了,以他對泰文的了解,他發願將證嚴上人說的法,一點 一滴,用泰文深入根本,讓慈濟樹在泰國成長茁壯。
圖 : 2011年水災過後,呂奇憲(左一)透過父親的因緣,邀約很多臺商來參加感恩音樂會,接引了很多人。[攝影者:陳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