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不囉唆的媽媽 善溝通的爸爸

不囉唆的媽媽 善溝通的爸爸

E-mail 列印
如果你有一百萬,你最希望得到甚麼?同學的答案是:「不囉唆的媽媽,善溝通的爸爸」,這件事讓林敏俐師姊印象最深刻。

12月16日,在潮洋里活動中心一樓教室,林敏俐師姊和女兒吳舒涵,一搭一唱前後上台和家長分享「親子與親子」。她們利用簡報和影片,述說母女倆之間相處模式,幽默風趣的 對話,現場不時有笑聲。輕鬆氣氛中,分享內容更讓人省思。

「甚麼是團團轉?」林敏俐問家長。

臺下沒人回答。她繼續說:「皆因繩未斷」,這時播放一段影片,請家長思考從影片中,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她又問:「有幫孩子檢查作業請舉手?做了幾年?」她以本身例子分 享,為了讓小孩學習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對於小孩的作業,只簽聯絡簿,不檢查功課。 緊接著,請女兒舒涵上台分享「孩子的成長」,她以本身故事告訴家長「我是這樣長大的」。求學時從不補習,一樣考上大學。國中時曾經弄丟了同學的隨身聽,爸爸的體貼與諒解, 讓舒涵鬆了一大口氣。和父母之間的互動,讓她覺得家是永遠的後勤支持。

精彩的分享過程,只見台下家長都很專心聽,並可看到有人做筆記。

敏俐接手繼續表示,父母陪小孩一起走路上學、看電影、聊天,是家人間最珍貴的。而父母做的每件事對孩子都有影響力,小孩從經驗中決定要對父母說謊或誠實。父母可以給子女帶 著走最有意義的禮物,是正確的價值觀。

孩子做錯事時不急著指責,要「戒急用忍」。親子之間不在於比較誰大、誰有權威,而在於陪伴和等待。親子之間的溝通與分享也很重要,她請家長要了解,溝通要在雙方共識下才能 達到效果,亦要有同理心,即站在和對方相同的高度。

接近尾聲,敏俐請父母思考,當你把孩子的時間都填滿,他們哪有時間學其他事物?對於慢飛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是陪伴和等待,對於慢飛的孩子,父母要鬆手。這時,螢幕上播出 ppt,圖片上有一隻蝸牛,敏俐跟著圖片一張張述說故事,原來不是我們牽著蝸牛去散步,而是蝸牛帶我們去散步。

最後,她再次愛的叮嚀,要讓孩子了解家是避風港,並用歡喜心看待孩子。精彩的分享,獲得掌聲不斷。

劉月霞媽媽對於今天的講座,印象最深的是「蝸牛」的故事。家中有一個小孩因為早產,體能不好,動作慢,在學校曾被同學欺負,很令人擔心。從蝸牛的故事中體悟到自己需要做的 就是「等待」和「陪伴」,內心覺得舒坦、輕鬆許多。

賴茗惠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心裡總有許多疑惑與擔心,擔心孩子的功課?擔心孩子行為不好?擔心孩子習慣不好?到底要不要幫孩子檢查功課?聽了敏俐和舒涵的分享,讓她想 到佛堂上的一段話「法譬如水滌心垢」,敏俐所提點的教育理念,滌淨了紛繁不安的內心,更加確認了教育子女的正路。

她學到了「一切都是為那美好做準備」,希望給小孩的禮物是「正念」。因為有了「正念」,才能生活知足快樂;能夠知足快樂,才能有餘心感受周遭的美好;能夠感受周遭的一切美 好,才能同理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就是心理學所講的「我好,他人也好」的道理。



圖左 : 活動結束,贈結緣品給吳舒涵(左一)。[攝影者: 賴武光]
圖右 : 賴茗惠媽媽(中)聽了敏俐和舒涵的分享,學到了「一切都是為那美好做準備」。[攝影者:蔡文脩 ]

圖左 : 劉月霞媽媽對於今天的講座,印象最深的是「蝸牛」的故事[攝影者:蔡文脩 ]
圖右 : 教室外,多位家長與志工,和林敏例母女互動。[攝影者:蔡文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