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儲蓄幸福就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儲蓄幸福就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E-mail 列印
慈青學員花起揚分享說:「知道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因身體殘缺還努力生活的人。我很幸運是一個健全的人,決心要把握當下珍惜每一吋光陰,用知足感恩的心隨時幫助人。做有益於眾 生的事例如:隨手做環保、宣導環保。」

在耶誕節前夕(12/23)午間感受到冷氣團發威,出現入冬以來最低溫。遠東科大慈青社學生一行約四十人,個個顯得興奮熱絡;為落實減碳救地球,大夥不畏北風呼呼吹,決定 與慈濟師姑師伯們從學校徒步出發,約三十分鐘的路程到達長泰教養院以「知福 惜福 再造福 為自己儲蓄幸福」為主題關懷院友活動。

◎人生不設限 堅持學習展現生命

在簡報室播放教養院的簡介影片,加上院方代表曹正昌先生的說明,讓孩子們瞭解了教養院在社會上所扮演的功能。「長泰教養院」以收容從15-50歲以下身心障礙者為對象,一 房間同住7-8人,目前共有一百一十多位院生。院區依障礙者的情況有不同的訓練,如園藝工坊、水耕蔬菜、清潔服務、代工等,讓院生得以有一技之長。因擔心行動不便的老弱院 友著涼,故只安排可自主行動但屬於輕中度障礙的院友出來與志工一起共度耶誕佳節。

◎聖誕傳情 慈青有愛

慈青社長蔡慶宗以神秘的語氣講述聖誕節的故事,接著由花起揚同學所扮聖誕老公公與每位院生擊掌問安;陣陣愉悅吶喊的氣氛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敞開了慈青同學對院友關懷互動有 點生疏的心。隨著音符流瀉,所有學員、志工一同比手語,從〈阿爸牽水牛〉、〈幸福的臉〉等慈濟歌曲。院生們也依樣地唱唱跳跳,手舞足蹈,欲罷不能。當「幸福有沒有在我身 邊,怎麼一直看不見…」再次流暢,看見了聖誕老公公在人群中發送祝福糖果餅干,此刻那漲滿的愛在院友的笑逐開顏寫下幸福。

院友行動雖稍微遲緩,但在激動喜悅笑聲圍繞的氣氛下讓大家忘了寒冷,此時,慈青同學為院友拉上外套拉鏈,呈現一片融合互動的畫面。

歡樂時光總是匆匆,晚齋時間已到,學員們以小組分別進行關懷與餵食。在輕聲細語的呵哄下,一湯匙一湯匙小心翼翼地餵食院生。當下,孩子內心已經播下了愛的種子,學會自然地 和他們對話、遊戲、歡笑、擁抱。這是很好的臨場教育,無形地讓孩子勤耕心中那一畝法田-『愛』。

◎耕心田 造福田 造福得福

慈青社長蔡慶宗分享說:「希望透過參訪,能培養出學員的愛心。從做中學、學中覺…(本來手心向上)覺中悟、悟中行…(改變成手心向下),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見苦知福)。 惜福自己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決定要運用此身體發揮自己的力量,做一個人間的菩薩,再造福。」

慈青學員李韋漢分享:「因為學姊的邀請,有幸能參加此次活動真是個好因緣,我今天所見所聞要帶回家跟父母親分享,也感受到人生無常提醒自己行善行孝要及時,發揮尊重生命的 精神,讓愛的關懷灑遍長街陋巷。」

◎透過參訪教育播下善種子

慈青媽媽楊順理師姊分享說:「有這麼多的師兄、師姊不畏寒冷陪伴慈青孩子參加活動,主要是希望透過這樣的安排讓他們瞭解在社會的另一角落,有著一群弱勢的天使等待著大家用 心去愛。能從見苦知福中漸漸地萌生智慧,學習到「知福 惜福 再造福是幸福的人」,這是課堂之外真實的服務學習課程。」

長泰教養院曹正昌先生說道:「真的很感恩大家來此,為這一群非常可愛的院生舉辦如此溫馨的活動。我想年輕學子朋友,在生活上應該很少能接觸到這些被社會遺忘,缺乏人關懷的 身心障礙朋友。透過關懷參訪活動,大孩子們能從與身心殘障的院生互動中,看到自身的幸福;啟發內心深處的善與愛,學習廣佈「大愛」到社會每一個角落,這也是對學生朋友們開 啟人生教育道場。」

長泰教養院蔡凱崴副組長分享:「我讀的是教育學系,曾任職於國小的特教班教學。很少人願意到這種機構服務,但這群折翼的天使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大家用心去陪伴呵護;他們無法 自由自在走出去接觸外界的人群,現在你們主動走進來這個家讓他們感受到「心肝寶貝」的愛。以從事教育工作的觀點來看,能利用這種活動讓莘莘學子們看到在社會邊緣的弱勢人群 多麼渴望被尊重生命與被關懷,這種身教教育會慢慢激發出內心最深層的善知識與成長。」

◎點染滿滿的感動 湮開滿滿的收穫

在夜幕即將低垂的頃刻,迎著冷颼颼的風大家列為兩排走回校區。年輕學子們透過這難得的體驗,內心充滿更踏實。

圖左 : 慈青與志工到教養院把握時間先綵排團康歌舞,期望帶給院生歡樂與笑聲。[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 教養院曹正昌先生簡介教養院機能,希望透過關懷參訪活動,能啟發學生內心深處的善與愛。[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 大夥熱烈期待聖誕老公公出場,現場處處響起歡呼聲,充滿佳節愉快氣氛。[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 慈青設計丟丟樂活動,透過競賽希望能提升院生的活動力與注意力。[攝影者:王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