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親子成長班學員 從「杯中物」領悟「卑中悟」

親子成長班學員 從「杯中物」領悟「卑中悟」

E-mail 列印
11月25日竹東兒童青少年親子成長班的第二堂課主題是「修謙卑」,期許學員能去除我慢縮小自己。班主任許玉鳳老師在教育課程中,告訴國高中學員,教育的核心精神就是要 「教之以德,育之以禮」,並要大家學習靜思語「唯有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她請學員們將塑膠盒當作人生,先分兩組玩遊戲,在裡面擺上大小不同的石頭和砂,大石頭就好比是大事情,砂子則像是瑣碎的事情,讓小朋友由「杯中物」領悟「卑中悟」,體會如 何做時間管理,以謙卑的態度虛心學習,依照輕重緩急將重要大事先顧好,但其他小事也要安排好。

許玉鳳老師問大家看似已塞滿石頭和砂的盒子「滿了嗎」?其實可以再裝入更多的砂和水,只要願意做,時間是可以再調整出來的。合心隊中高一的梁郡家分享其體會,表示人生有自 己追求的目標,看自己覺得哪件事最重要就需要去調整優先順序。

對於國小中高年級的學員,大愛媽媽設計了寓教於樂的體驗活動,從石頭換成了大小玻璃珠和綠豆,大家用秤來比比看哪一組在盒子中所放的玻璃珠和綠豆最重。大家幾乎都是先將大 玻璃珠放在底層,上面是被其他小玻璃珠和綠豆壓著,就好比有威望的人也需要尊重別人,才能以德服人。

大愛媽媽提到奈及利亞前任總統奧巴山約就是一例,在年近七十歲時,經過一般的考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總統大學生」,同時還請學校師生叫他「同學」而非「總統」。

阿嬤級的大愛媽媽陳幸蓁師姊,配合國小低年級學員好動的個性,設計了狹路相逢的行動版剪刀石頭布,學員們必須在只能容一人走的塑膠地板上,調整姿勢讓迎面而來的兩個人能交 錯而閃過,讓大家體會要縮小自己、尊重別人、讓別人有空間,同時要能適時幫助別人。

幸蓁師姊擔任大愛媽媽已經四年了,和小朋友互動的過程中,憑著經驗了解每個小朋友的個性,用很活潑的方式告訴太皮的小男生不能動手欺負同學、告訴太多話的小朋友上課不能愛 講話、告訴害羞的小朋友上課要適時舉手表達意見。

幸蓁師姊的女兒林玉慈,陪伴二位念國小的女兒李珮淇和李淨雨與念國中的兒子來參加親子成長班,出現在班上難得一見的三代同堂景象。兩個小女生說同學每週都很喜歡聽阿嬤講故 事,玉慈說媽媽用同理心來對待小孩子,所以很多小孩都很喜歡她。本來淨雨就讀幼稚園時很安靜,不愛講話,為了要讓淨雨有些改變,幸蓁師姊加入大愛媽媽而和慈濟結緣,淨雨現 在也會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了。

家長游政卿與劉慧莉夫婦,今天一起帶著就讀自強國中一年級的兒子游庭瑋及上智國小五年級的女兒游婷伃來參與親子成長班。爸爸游政卿分享說,當初他其實是帶著問號來參加這個 親子成長班課程。他心想,我都長這麼大了,還需要成長什麼呢? 然而,在真正參與了課程後,他發現課程給了他一些不曾有過的想法。

每天忙碌地職場上打拼,大部分的人都是很會做事情,但不是很會做人。忙碌讓大家沒有時間可以沉澱下來想想,我的生活目標在哪裡?我還可以多做些什麼?而今天的杯中物課程讓 游政卿思考時間管理的問題。當杯中已經放進了大石頭、小石頭還有砂,我們都以為杯子已經裝滿了,但把水再倒入杯中的時候,自己才發現,原來杯子還有許多空間。對應生活中, 或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我已經做得夠好了! 已經沒有時間做任何事了! 但或許就像這個實驗一樣,許多人、事,沒有所謂「滿」的時候。只有自己不夠了解自己時,才會 「自滿」,殊不知,自己還有許多學習成長的空間。

學員游庭瑋也對這個杯中物課程印象深刻。他分享說,杯子「看起來」裝滿了,但其實還是有許多空間。映照到生活中,就像自己的目標好像已經達到了,但其實還有很多小細節是沒 有被填滿的,還是有進步的機會。對他來說,月考就像大石頭一樣,要先把這個東西放在杯中,其餘自己想要做的事,就像是小石頭一樣,再慢慢放進去,妥善管理時間就能做更多的 事。他也認為要學習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做重要的事。

透過親子成長班的課程,良善的種子不僅在孩子的心中發芽,也讓家長進一步省思與成長,學習縮小自己尊重別人的同時,家庭、社會關係也愈加祥和。

圖左 : 對於國小中高年級的學員,大愛媽媽們為了寓教於樂,體驗活動從石頭換成了大小玻璃珠和綠豆,大家用秤來比比看哪一組在盒子中所放的玻璃珠和綠豆最重。[攝影者:鄧雪櫻]
圖右 : 已經當阿嬤的大愛媽媽陳幸蓁師姊,配合國小低年級學員好動的個性,設計了狹路相逢的行動版剪刀石頭布。[攝影者:鄧雪櫻]

圖左 : 李淨雨(左一)就讀幼稚園時很安靜,不愛講話,為了要讓淨雨有些改變,陳幸蓁師姊(左二)加入大愛媽媽而和慈濟結緣,淨雨現在也會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了。[攝影者:鄧雪櫻]
圖右 : 游政卿(左一)與游庭瑋(左二)父子從杯中物課程中各有所領悟。[攝影者:鄧雪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