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教養」非「叫養」 親子首要重溝通

「教養」非「叫養」 親子首要重溝通

E-mail 列印
11月25日一早,臺中市大里區塗城國小活動中心裡「知足」的律動音符,抖去冬日瑟縮的寒意,孩子們精神抖擻的迎向這個月「去貪念--去貪就簡、知足常樂」的主題。

◎生命之泉思貪欲

靜思劇場精采上演「王者之劍三部曲--生命之泉」,敘述泉之村的生命之泉,因遭巨獸將泉口的欲望黃金奪取,而致泉水乾涸,鬧大饑荒,動物與人們的生命岌岌可危。正義的亞瑟 王子原本承諾要打敗巨獸、抵抗黃金誘惑,將欲望黃金取回,放置生命之泉以拯救大家,但當欲望黃金到手,黑精靈魔音:「不滿足、不滿足,你可以再多要一點,這麼美的黃金放回 去太可惜……」亞瑟王子竟墮入欲望的無底深淵。

接著,志工江美玉在講述靜思語故事「奇異的木屐」前,帶領大家做「得與失」的體驗,讓學員在一張紙中填入四樣自己最珍貴的物品,在互相猜拳中,贏的人可取走輸的人珍貴物 品。

「剛開始拿到別人的東西很滿足,但因為這是別人的東西,應該馬上還給他。」葉鈞蕙心有所悟的回應。

「欲望無底如漩渦,掉落之後難掙脫;簡單生活常知足,布施助人最幸福。」「蠢蠢欲動」分站活動中,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想盡辦法想將手中的花片,投入積分最高的小瓶子 中,而曾季芩卻知足的表示:「我都投積分一分的大桶子,因為有分數總比沒投進的好。」

◎「教養」非「叫養」

視聽教室裡,志工林義澤與家長們分享「讓愛天天住我家」,提醒「教養」不是「叫養」,「教育」亦非「叫育」,鼓勵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之中,不是僅叫孩子,也要自我學習,親子 一起成長。

義澤師兄舉例,自家孩子就讀國中時,在半年未量身高,但一量卻一公分也沒長高時,氣呼呼的責怪爸爸「種(基因)」不好。他選擇帶慈青與兒子至雲林古坑訪視一位三十六歲患肌 痿症而無法自行進食與盥洗的個案,透過見苦知福,孩子反而能回過頭來跟他致歉。

「啊!死啊,我同學來了。」「好險喔,幸好沒看到。」義澤師兄憶起,九二一大地震後,就讀高中的兒子跟隨志工到街頭募款,驚見逛街的同學而「見肖(丟臉)」。他隨機教育: 「人生有消費者,也有創造者;你的同學無所事事在逛街,那是人生的消費者,而我們在募款,不為己只為苦難者做橋樑,是創造者。」兒子茅塞頓開,終能抱著勸募箱,大聲說: 「感恩你。」

有一年暑假,義澤師兄安排兒子至大林慈院,做為期十五天的志工,沒想到兒子一回家,衝上樓,抱住並大叫「阿嬤」。他被這突如其來之舉嚇到了,以為孩子這十多天委曲了,沒想 到兒子竟然說:「爸,我們在家也要當志工,我在醫院叫一天的『阿嬤』,超過在家叫一個月的阿嬤,在醫院對別人那麼好,我怎麼沒有對自己的阿嬤那麼好!」義澤師兄流著淚,欣 慰孩子長大了。

◎以境顯鏡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體悟真實的情境結合自己的心鏡。學員蔡華昀的媽媽蕭素梅回應:「我們都只會抱我們的孩子,對父母呢?我們都希望孩子孝順我們,尊重我們,但對堂上父母 與公婆,真要省思有付諸行動嗎?畢竟『教育』真的不是『叫育』。」

一路陪伴孩子在兒童班、慈少班成長的黃冠豪爸爸意有所感:「以前跟孩子溝通都用強制性的,義澤老師的舉例,讓我發覺,與孩子飯後走一圈操場,讓心情沉澱下來,似乎是更好的 方法,值得試試。」

「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所以在做之前,就要想好,會讓自己後悔的事,就不要去做。」林汝霜媽媽道出最深的感觸,並續言:「以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現在我會試著多用溝 通,正向鼓勵,也會想想自己做不做得到,再來要求孩子。」

她表示,誠如義澤老師所言,人生除了功課外,還有很多學習,生活就是很好的體驗。所以打算心動之外,更起身行動,今天下午就帶孩子回嘉義找阿嬤。

「有機會陪伴孩子成長是感動的事。」班媽媽江麗鳳於台上分享:「現在孩子都被呵護過甚,有時候要放手讓孩子學習,才會成長,孩子親身體驗了,比我們說千萬遍來的有用。」

俗諺:「生子師仔,飼子師父。(台語)」今天的親子成長課程,學員都有新的體悟,讓愛不僅天天住我家,更能常駐心中,讓知足的流沙填覆欲望深淵。

圖左 : 靜思劇場精采上演「王者之劍三部曲--生命之泉」。[攝影者:潘淮榮]
圖右 : 學員做「得與失」的體驗,小朋友在紙上填入四樣自己最珍貴的物品,在互相猜拳中,贏的人可取走輸的人珍貴物品。[攝影者:潘淮榮]

圖左 : 「蠢蠢欲動」分站活動中,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想盡辦法想將手中的花片,投入積分最高的小瓶子中,但也有人知足的投積分一分的大桶子,因為總比沒投進的好。[攝影者:潘淮榮]
圖右 : 一路陪伴孩子在兒童班、慈少班成長的家長黃冠豪意有所感:「以前跟孩子溝通都用強制性的,義澤老師的舉例,讓我發覺,與孩子飯後走一圈操場,讓心情沉澱下來,似乎是更好的方法,值得試試。」[攝影者:潘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