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為台灣果農按個讚

為台灣果農按個讚

E-mail 列印
3月23日晚上七點半臺北市新舞臺靜思書軒心靈講座,邀請經典雜誌特約記者蔡佳珊,講述「果農土地感恩情」有關台灣種子水果的議題,帶領三十五位聽眾,走一趟台灣好果子的 尋寶之旅。

◎ 水果品質冠鄰國

台灣以水果王國聞名於世,以豐富多彩的水果驕傲地進軍國際。收成的背後,是果農們憑著高超技術和堅韌毅力與土地互動的歷程。

經典雜誌出版《台灣好果子》作者蔡佳珊,以四年時間踏查各地果園,親歷生產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寫出台灣人對土地的用情之深,和土地對人們的福祐之恩。

她帶著尋寶的心情,從不知水果的果皮、栽種長怎樣子,到逐一去尋訪所有水果的原生生產地,瞭解如何栽種、培植授粉、套袋、矮化、鐵網、夜光照明......。等等一連串的 栽種歷程,與農民接近接觸後,產生濃濃的水果情。對於農民們的辛苦與對土地的一份付出和關愛的心,生出無限的敬意和感恩。

由於台灣近幾年農民的努力鑽研,以及台灣果農在水果的生產過程中與自然交手,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少見的優厚條件,孕育出我國從熱帶到溫帶各種水果作物皆有,這是鄰近 各國少有的成就。譬如玉荷苞、黑珍珠、水晶巴樂、金鑽鳳梨、木瓜、溫帶梨、釋迦的精英栽培、甜柿、西瓜、洋香瓜….都經過農民精心的鑽研、一而再、再而三的試驗而有現今的 成果,所以在冬天有西瓜吃,四季都有鳳梨。

◎不消耗土地 與自然並存

然而,不管怎樣努力總都抵不過大自然的無情搜括,一場颱風、一陣驟雨都很可能摧毀了一整年的辛勤。當農民努力克服困難,改良栽植方法,又因產量過剩供過於求,使得價格偏低 落而不敷成本。更甚的是,地層下陷伴隨海水倒灌與海水倒灌致使土地墮化,產銷失衡而使農民血本無歸。台灣水果史是人與土地互相合作又互相折騰的血淚史。

現今有許多果農都很用心的培植土地,讓土地休養生息,不噴灑農藥,與大自然同住。作為消費者的我們,不該一味求紅、求大、求早、求甜、求漂亮、求便宜,應該跟農民做朋友, 直接跟原產地購買,多支持本土水果,少買進口水果,並珍惜台灣古早味的台灣水果,支持果農,讓環境更好。

蔡佳珊談到:「台灣地處亞熱帶,東方果蠅是台灣最大的病蟲害,所以農藥的使用量較頻繁。」然,近年農改會也進行改良種子,呼籲大家都能一起為台灣農業努力,多吃台灣當季的 水果。

◎ 支持果農 直接購買

會後許多聽眾圍著佳珊師姊一起交換一些果子購買及關懷果農的經驗分享,現場溫馨熱鬧。

從德國回娘家,第一次參加靜思書軒講座的黃尹柔小姐,很贊同蔡佳珊老師「支持台灣的農夫,21世紀要用腦筋吃東西」的說法。她認為大家應該要用心的吃,多與農民接觸,多食 有機蔬菜。她曾與農家吳保村先生直接訂購,現在變成好朋友,所以她越加覺得應該多參與農場訊息,直接跟產地買。尊重農夫,願意多花錢去買,並教育小朋友去愛土地與認識有毒 的農產品,「從根教育起,農業才有希望」。

另一聽眾李永東先表示,希望政府能多對進口的蔬果作嚴格把關,把人民的健康擺在利益之前。他覺得黃豆基因改造的問題,政府並無嚴格把關;現在豬肉、牛肉等,牛奶也不適合人 喝;現在的有機蔬菜,真的有機嗎?空氣、水源污染,要做到真正的有機是不容易的,美國的FDA認證,也不一定有用,不是很公正。吃的健康要靠自己把關,進口的食物,政府應 嚴格把關。

五十年代用嘴巴吃飯,八十年代用眼睛吃飯,二十一世紀用腦筋吃飯。經過這場講座,大家除了體會果農的辛苦,更學到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消費者,怎樣吃得健康,也懂得回饋果 農。

圖左 : 35位聽眾仔細聆聽蔡佳珊談 台灣種子水果的議題。[攝影者:吳玲瑋]
圖右 : 蔡佳珊在臺北新舞臺靜思書軒講座中主講《果農土地感恩情》。[攝影者:吳玲瑋]

圖左 : 黃尹柔從德國回娘家,第一次參加靜思講座,她希望台灣人像德國一樣,愛護農夫,與農夫並肩為健康努力。[攝影者:吳玲瑋]
圖右 : 李永東先生希望政府能多對進口的蔬果[攝影者:吳玲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