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慈善研習 舊法新知愛傳承

慈善研習 舊法新知愛傳承

E-mail 列印
有二十多年的貧病訪視經驗的志工許美雀,為學員講述社區慈善工作的落實。社區慈善工作依工作型態可分「長期濟助」、「急難濟助」、「居家關懷」、「房屋修繕」、「定期發 放」、「冬令發放」、「大型賑災」等基本模式,並從慈善、 醫療、教育、人文四個面向運作來落實。

慈善工作要達到「直接、重點、務實」,就必須借助訪視,而訪視個案從收案、評估、複查、結案,有一定的個案管理模式。許美雀說明了個案關懷四步曲關心、傾聽、確認需求、適 切回應,以及社區個案提報窗口、應注意事項等等。

志工們全神貫注、勤作筆記。許美雀期勉志工隊組合心耕福田,她表示:上人開闢了慈善志業,一路用愛鋪路走過來。所以當我們在關懷訪視個案,看見人間疾苦,伸出援手救助,就 是造福,看盡世間人生的舞台,就能增長智慧。

◎陪伴個案 愛不缺席

以個案為師,志工李彩琴以陪伴十四年的個案與大家分享,希望學員從中汲取經驗,個案苦難的示現,警惕我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案主為越南籍,先生為香港籍陶瓷國畫家,原本幸 福的家庭,在二子出生後,案主被診斷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因諱疾忌醫而每況愈下,後又因車禍歷經三次的截肢,先生為了照顧妻小只好辭掉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案主自認為累贅,耽誤了全家的幸福,將自己關在屋內不肯出門,在志工開始關懷的前兩年,也一直被拒於門外。李彩琴以自身罹患類似疾病、同病相憐取得她的信任,進而以善巧方 式為案主注入生活小元氣,案主也慢慢地打開心門。幾年後案主先生往生,案主頓失依靠,視志工為親人。志工關懷其生活、安排醫生往診及護送至療養院等,一直到去年案主往生, 志工陪伴到最後。李彩琴很安慰這長程陪伴,讓愛不缺席,自己也能安穩的走在慈濟道上。

志工鄭英芳分享所關懷的八十八歲獨居長者陳爺爺,由關懷戶轉為捐款的慈濟會員,更每天到環保點做志工,從簡單的環保工作中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人不要隨運轉,要自己轉自己的命,凡事要往正面思考。」資深訪視志工曾美惠呼籲在座學員,一頭俐落短髮,聲音宏亮中氣十足的她,一點也看不出癌病纏身。歷經兩次人生巨 變,三十年前長子車禍往生,在2011年水懺結束後,發現罹患癌症第三期,她感恩因做慈濟得以快速轉念,沒有悲傷太久。二十多年來深耕慈善訪視,看了上百的個案,看盡了人 間的苦與痛,她更珍惜活著的每分每秒,她說:「多一雙付出的手,苦難人就多一分得救的機會。」

「感恩資深師姊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新手在訪視個案中,不至於處處撞壁。」培訓志工陳美惠說,她由衷佩服訪視志工的付出無所求,十幾年不間斷,即使是在生病中仍努力不懈。因 娘家媽媽臥病在床,在銀行上班的她只能利用午休時間陪伴,雖然培訓忙碌,她仍是每週六、日清晨四點到東區聯絡處薰法香,她說:「我要把握時間,努力抓住每一次當下的感 受。」

見習志工陳俊尚說:「在參加志工研習課程之前,總以為只要繳交功德款就是在做慈濟,就是慈濟人,但在參與幾次課程,聽見許多師兄師姊在慈濟大道上的行、願經驗談後,內心的 激動久久不能自己,亦感汗顏。」他表示前人已提燈照路,因此給自己發下三願,一願:慈悲喜捨結善緣,二願:佛心師志信願行,三願:努力精進做慈濟。

慈濟志業始於慈善,濟貧救難工作四十七年來未曾停歇。隨時間與社會環境的不同,從濟貧模式發展到有系統的社區動員,關懷層面從溫飽救治到心靈的照護,足跡由台灣本土擴及到 海外賑災。不變的目標是希望濟貧教富,啟發人人的悲心善念,引導正向積極的人生觀,從手心向上的受助者,慢慢轉為手心向下的助人之人。

圖左 : 北區第二聯區慈善研習,計有五百八十位志工參與學習,資深志工的經驗傳承,為更多志工及新發意菩薩釋疑解惑,累積慈善訪視的知識。[攝影者:曾玉麟]
圖右 : 北區第二聯區慈善研習,志工們全神貫注、勤作筆記。[攝影者:曾玉麟]

圖左 : 見習志工陳俊尚(右二)說:「聽了許多師兄師姊在慈濟大道上的行、願經驗談後,內心的激動久久不能自己。」[攝影者:曾玉麟]
圖右 : 有二十多年的貧病訪視經驗的志工許美雀,為大家講述社區慈善工作的落實。 [攝影者:曾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