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預計重新規劃舊園區 內湖志工除草整地

E-mail 列印 PDF
舊內湖園區座落大湖公園旁,因漏水嚴重而遷至新址;在據點遷移後,舊園區缺少管理規劃,多方研討後決定重整;修繕團隊總協調王土坤擬將再做規劃,而現今首務即為整地,於是2月27日內湖區有八十多位慈濟志工穿著雨鞋,戴著斗笠,拿著圓鍬,主要工作是要清除野草與廢棄物。

志工們以絕佳的默契,分工合作的精神,清出堆積如山的廢棄物[攝影者:謝光雄]
工商業發達的都會裡,能夠就近體驗田園樂趣,是求不可得,但今天(2/27)內湖區有八十多位慈濟志工穿著雨鞋,戴著斗笠,拿著圓鍬,浩浩蕩蕩「下田去」。

自從1997年慈濟落實社區道場後,內湖聯絡處就座落在依山傍水的大湖公園旁,多年前因為舊址的聯絡處漏水問題嚴重,而將據點移至現址,原先的舊址園區因而缺少管理與規 劃,經過多方研討後決定重整。內湖屬郊區,舊址園區後方恰有一塊土地,內湖區的慈濟志工們把握難得機會,親身感受農家田園樂。

修繕團隊總協調王土坤表示,在參訪過眾多慈濟的生態園區後,發覺內湖園區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只要妥善規劃,必然能營造出更優質的特色園區。再者,為避免車輛廢氣污染,也 會種植隔塵樹,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王土坤說:「現在首要之務就是整地,因此今天主要工作是要清除野草與廢棄物。」出發前,組隊長們不忘叮嚀大家自身安全最重要,疼惜之情展露無遺。

志工一行人,走到半路時就因野草過高,擋住去路,農家子弟出身的陳福地,熟練地拿起除草機為大家開路,成為開路先鋒。本身罹患四種癌症,不向命運低頭的他,單純付出的心 念,讓他越做越自在。眼眶泛紅,心中百感交集的陳福地說:「很感動大家這麼用心付出,也感傷自己能付出的時間又少一天,但會不斷告訴自己要活在當下,活得精彩。」

土壤中因埋藏許多雜物,猶如垃圾掩埋場,為了有效清除垃圾,慈濟志工排成長長隊伍,一個接過一個,將雜物運出,並隨手做起資源分類。

第一次體驗下田,心中五味雜陳的環保志工陳品蘭說:「看到清出的東西五花八門,心裡實在心痛,很多塑膠布,就這樣蓋在土地上,大地怎麼會有喘息的機會?」不過,因為進入慈 濟而多了這種難得的體驗,她說下回一定要帶家人一起來。

隨著氣溫升高,志工們個個滿臉通紅,汗流浹背,但手上工作不停歇。志工裡也有不少夫妻檔,同為慈濟委員的劉神安與黃麗琴,頂著豔陽天歡喜付出,劉神安本身從事建築業,是標 準的白領階級,平常拿慣筆桿,今天卻要改拿鐮刀除草,只見沒一會的功夫,汗水如下雨般地,濕透了整件衣服,劉神安依舊精神百倍,直說好開心。

在需要的地方付出,就是志工最大的價值。今年已經六十歲的志工陳銘烜,個頭雖小,本領倒不少;一會是生活組,照料大家點心茶水,一會又是機動組兼音控,歡喜的志工生涯,也 讓家人發現花白的頭髮竟也會變黑,真的是越做越「少年」。

因為消耗大量體力,香積志工貼心準備茶點。心裡感動滿滿的志工陳麗琴說,當大家圍在廣場,一起享用點心時,不由自主勾起兒時回憶,原以為脫離農業社會後,再也沒機會回到童 年與家人相聚的時光;沒想到今天不只回憶到過去,也感受到與慈濟人在一起,真的就像一家人般的溫馨。

志工們以絕佳默契,分工合作的精神,清出堆積如山的廢棄物,卻也只是冰山一角,離全部整地完畢,還有很大的空間。不過,人人都可以感受到與家人一起付出的喜悅與滿足,大家 相約下次再見。
圖左 : 志工陳銘烜,個頭小,本領倒不少,除了承擔生活組,還負責機動組兼音控。圖為陳銘烜將廢棄物裝袋拿上車。[攝影者:謝光雄]
圖右 : 慈濟志工穿著雨鞋,戴著斗笠,拿著圓鍬,浩浩蕩蕩「下田去[攝影者:謝光雄]
圖左 : 慈濟志工排成長長的隊伍,一個接過一個,將雜物運出,並隨手做起資源分類[攝影者:謝光雄]
圖右 : 王土坤表示內湖園區有著豐富的天然資源,只要妥善規劃,必然能營造出更優質的特色園區。[攝影者:陳銘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