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苗栗 「品格學堂」講座 感動大學生

「品格學堂」講座 感動大學生

E-mail 列印
「服務讓生命減少的那一塊變成更完美,所以我主張將大學必修三學分『愛情』、『社團』、『課業』改成『品格』、『服務』、『夢想』。」現在就讀於清華大學研究所慈青學長羅 聿,在苗栗國立聯合大學禮堂,向四百位大學生分享他參加慈青(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生命故事。

「噹,噹,噹……」5月8日午後兩點,聯合大學的鐘聲響起,聯大生涯發展諮商中心及慈青社合辦「品格學堂」巡迴講座,慈青學長羅聿、張益榕、陳璽中三位講師,以對談方式做 經驗交流分享。

◎自我探索 挑戰成長

目前就讀於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羅聿,與同學們分享大學必修三學分「愛情」、「社團」、「課業」。很有自信的羅聿說:「其實我在念高中時就已修了這三個學分了,那為何還要念大 學,大學只是高中的延伸而已,所以大學時期,我選擇了服務性社團慈青社,因為跟各式各樣的人互動變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跟一些弱勢的族群互動。」

因此,羅聿自己得到的感動可以用一句話表示,「服務讓生命減少的那一塊變成更完美,所以我主張將大學必修三個學分改成『品格』、『服務』、『夢想』。」

羅聿神采飛揚地說:「大學時期,我喜歡到處去探險,大二時參加國際志工,到尚坦尼亞推廣電腦教育,申請『築夢獎學金』到瑞典當交換學生,到西藏騎自行車……等等。」不同於 一般大學生的經歷,對羅聿而言,旅行是透過自己與環境的互動發現故事,更是自我探索、挑戰與成長。

《在世界盡頭遇見臺灣》這一本書,是羅聿的著作,描述他騎著「菜籃腳踏車」,在瑞典拜訪臺灣老華僑的故事。勇於冒險的他說:「他們的角色就像現在臺灣的老榮民一樣,流浪到 異鄉,有家歸不得的情景,他們在瑞典大部分是廚師,在臺灣也沒有親人,所以他們看到我就像看到自己孫子一樣。」給那些老人家安慰,就是他騎腳踏車三千多公里想要做的事。

羅聿接著說:「為什麼我要騎『菜籃腳踏車』環遊瑞典,而不是騎高級變速腳踏車呢?因為我心中有一個疑問就是,要完成一件偉大的成就,必須要有高級的工具嗎?」他用不放棄的 行動證明,只要有毅力,一樣能完成。

「唯有實踐才能得到結果」,羅聿認為凡事只要堅持,夢想就會成功。

「聽到羅聿學長的分享,使我受益良多,他積極的申請到非洲當志工,到瑞典當交換學生,利用大學四年的時間到各處學習去服務別人,這不是在家裡或宿舍裡打電動可以了解的。」 慈青蔡坤展覺得羅聿讓他視野開闊,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地方,要跨出去多跟人溝通,多去服務,多做善事,可以得到不同的體認,不實際去做是無法了解的。

◎尋找生命的答案

擔任嘉義縣志願服務協會志工張益榕,回憶高中時期,因為升學壓力,努力拚成績。「這不是我要的人生,我的人生不要只有考試及成績,我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這一句 對自己生命的問號,開始尋找生命的答案。

張益榕就讀大學選擇讀社工系,因為小時候的願望,就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順著因緣加入慈青社,畢業後擔任青少年志工一職,2011年參與國際志工,前往柬埔寨國家服 務。看到柬埔寨的人生活過的很辛苦,房子是用簡單的竹子做的,但是她看到臺灣看不到的笑容,因為他們很知足。

回想在柬埔寨有很多賣明信片的小朋友,她買了之後,馬上就有一群小朋友圍過來要她買明信片,她不得不轉頭離開。張益榕不忍的說:「忽然聽到有一位小男孩因此大哭,但我還是 離開了,事後很後悔沒有回頭抱抱他。」這件事讓她耿耿於懷,也得到一個啟示「想知道答案,做就對了。」

曾在孤兒院陪伴關懷孤兒的張益榕,當要離開時,有一個小女孩過來牽她的手說謝謝,當下好震撼,她感動地說 :「原來幫助別人的過程,其實是幫助自己,在承擔與付出的過程 中,讓我慢慢找到並見證了生命永遠的答案『愛』。」答案就是「愛」,每一個生命都是為了「愛」而來,所有的挫折,所有的悲傷,所有的幸福和快樂,都是為了「愛」而來。

在會場擔任錄影,經濟管理系王文君同學說:「想做的事就要趕快去實踐,不要光用想的,就像益榕學姊講的,想知道答案,做就對了!」所以她也想去做志工,付出可以得到歡喜, 也可以檢視自己,這些都不是金錢所能換來的。

◎從服務中體會 品格教育

目前服務於聯華電子研發部的主持人陳璽文接著分享:「最近八里雙屍命案的主角謝依涵,我們是高雄鳳山高中的同學,後來她到『媽媽嘴咖啡廳』當店長,一個成績很好,頭腦又好 的女孩為什麼會犯下殺人罪呢?原因就在於品格,如果沒有好的品格,人生中會有許多錯誤的決定。」

「記得我第一次做志工,去餵腦性麻痺的小朋友吃飯,他會邊吃邊吐出來,那時心裡就想,我真是活受罪。」陳璽文在一次、二次的付出過程中,慢慢把心中的「我」去除,而得到快 樂與歡喜。

陳璽文回想還有一次,在花蓮慈濟醫院當志工,看到一位小女孩在照顧癌末的媽媽,看她在吃媽媽剩下的便當。陳璽文不忍心地說:「哥哥買一個便當給妳吃好嗎?」

但小女孩說不用,因為聽老師說人死後要過奈何橋前,要把一生浪費的食物吞下肚後才可以過去,所以她要把媽媽的便當吃完。

聽小女孩說這句話,陳璽文當下好感動,也好慚愧。因為之前他總認為「品格教育」就是不亂丟垃圾,看到老師要問好……等等。現在會用另一個角度來詮釋「品格」,就是「在服務 中,去體會什麼是品格教育。」

◎用行動來表現愛 勇敢築夢

「今天聽到『珍惜、愛、分享』,學長、學姊們的付出,是用行動來表現他們的愛,我覺得我也可以走出社會去幫助人家,用行動來表現自己的愛。」同樣是經濟管理系王啟源同學很 感動地說。

「人的習性有貪、瞋、癡、慢、疑,其實生活越簡單越好。因為快樂是不假外求,若是一直往外追求,代表心靈很空虛,需要外界的欲望來填補。」聽了講師們的分享,王啟源體會快 樂要往自己內心去找尋,慢慢讓自己的心定下來,讓「心不隨境轉」,看的格局就會不一樣。他以後會考慮加入慈青社,加入幫助人的行列。

「品格學堂」巡迴講座,希望藉由真實感人的故事,帶動更多愛與善的循環,影響更多人體悟生命的價值與使命。讓學生提升對自我的認知,找到人生方向,勇敢追夢。



圖左 : 5月8日,苗栗聯合大學生涯發展諮商中心及慈青社合辦「品格學堂」巡迴講座,共有四百位學生參與。[攝影者:梁漢南]
圖右 : 在會場擔任錄影,經濟管理系王文君同學(站立左一)說:「想做的事就要趕快去實踐,不要光用想的。」[攝影者:梁漢南]

圖左 : 經濟管理系王啟源同學說:「學長、學姊們的付出,是用行動來表現他們的愛,我覺得很感動。」[攝影者:梁漢南]
圖右 : 「品格學堂」巡迴講座結束,經濟管理系學生個個收穫滿滿,全體快樂大合照。[攝影者:梁漢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