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新竹 蘇州父母竹科精進 親子共成長

蘇州父母竹科精進 親子共成長

E-mail 列印
6月9日是竹科和氣兒童青少年親子成長班第二次試辦,多位父母分享自己與孩子的轉變。陳姿岑說女兒周姮均參加了第一次課程後,小小心田已種下善的種子,有一次在高速公路上 看到整車的豬要被送去宰殺,說以後不要再吃肉了;被兒子許於雋雙手緊緊環著的葉美儀分享,於雋4月28日第一次參加親子成長班課程後,很篤定的跟媽媽說:「還要再來!」, 美儀感恩在成長班中學到「要說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跟孩子互動也要「說清楚,講明白」而不是只是罵孩子、發脾氣,化解了跟孩子溝通不良的窘況。

◎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

慈濟親子成長班課程設計,活潑中不失莊嚴,有大堂課,還有依年齡而分的小班教學,以今日課程為例,第一堂課「學佛行儀」,教導爸爸媽媽及孩子們行住坐臥儀軌,志工以正反兩 面的裝扮,讓大家自行判斷,怎樣才是人見人愛的乖寶寶,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父母也要注意言行舉止,才能做孩子最好的榜樣。第二堂課進入分站教學,小學一到四年級為一 組、五六年級及中學生為第二組,爸爸媽媽則是第三組。在隊輔帶領下,孩子們與父母分開上課,上個月爸爸媽媽學習的課程是「親子溝通」,今天是「幸福人生」講座,由張綺薇老 師鼓勵爸爸媽媽多帶著小孩看見世間苦難,見苦知福、少欲知足。

◎ 行動是一切的開始

一到四年級組成的「信心大隊」魚貫地進入分站教室,進行姜素梅師姊、葉秀卿師姊主持的「愛的漣漪」、以及陳姿岑老師的「努力造福」等課程。課程在影片及遊戲中進行,以「愛 的漣漪」為例,進行的是運水遊戲,同學們分為發心組、協助組、運水一、運水二。

發心組就在原地站定不動,希望藉由虔誠地祈禱,讓他們的牛奶罐可以裝滿水;運水組一及二都是由隊員們依序拿著水杯,在教室前裝滿水的水桶裡取水,而後步行到後面相對的牛奶 罐,透過一小截水管,將水注入其中;不同的是運水組二可以邀請協助組幫忙運水。再者,運水組一的牛奶罐已被加工過,挖了個洞,注進去的水,沒辦法留在罐子中,會流到下面的 水桶裡。

只要是比賽,氣氛總是熱絡的。同學們在不是搞得很清楚背後的目的下,大夥仍是用心盡力地做好本份事,該祈禱的祈禱,該運水的,認真地把水杯裝滿,小心翼翼地護著水杯,走路 時不讓水溢出,最後再將水滴水不剩地注入牛奶罐中。當然,加油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童稚的臉龐上,顯露出令人肯定與讚賞的認真!

不意外的,因為有協助組的幫忙,再加上牛奶罐是完好的,運水組二的水是最滿的;然而將水注入有漏的牛奶罐,運水組一的水早就漏光了;想當然爾,用心祈禱的發心組,牛奶罐依 舊是空的。

比賽後,素梅師姊與秀卿師姊一唱一搭地與臺下互動,認真地探討為什麼。「為什麼發心組沒有水呢?」「為什麼運水組一沒有水呢?」「為什麼運水組二的水最多呢?」只見小手一 一舉起,有的回答說:「只想不做,當然沒水啊!」「牛奶罐有破洞啊!」…,講師帶著親切和藹地口吻說:「不但要發心立願,要行動才能實踐;善念需要持續擴大,才能廣邀親朋 好友們加入,一起為自己、為社會締造愛的漣漪。」

最後藉由介紹發明家劉大潭先生的故事,雖然自幼雙腳不能行動,但從小把握、創造每個可以學習的機會,經營出燦爛的人生。目前是機械公司的董事長,也是我國著名的發明家。期 許每位小菩薩可以學習劉大潭先生的積極人生觀,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挑戰,開創自己的精彩人生。

◎ 正念是方向的指標

隊伍轉移到隔壁教室進行「努力造福」課程。黑板上掛著紙做的愛心,長長的、但具彈性的連線,讓它可以左右擺動,背後黏著磁鐵,可以利用磁力將愛心吸住。陳姿岑老師將信心大 隊分成左右兩組,兩兩猜拳,贏的一方可以獲得一枚磁鐵,並將它疊在黑板上,贏得愈多,代表獲得的磁鐵愈多,也就是累加起來的磁力愈大。一輪猜拳下來,右方的一組贏得較多的 磁鐵。隨後,兩小組各推派一位代表,來到愛心前,輕輕移動著贏來的磁鐵,沿著黑板慢慢向愛心靠著,當然磁鐵較多的右方將愛心吸了過來。

姿岑老師邊提問、邊誘導同學們找到答案,磁力愈大的,愈容易將愛心吸引過來。老師解釋道:「這個遊戲叫善惡競賽,善是我們的初發心,人性本善,人人皆具善心、善念,我們的 念力有如磁力,只要時時刻刻保任這份善念,善的力量便會愈來愈強,惡的勢力便會遠離我們,不得靠近。」

課程的下半段,老師播放有關小栗子儲蓄的一段動畫影片。劇中提到,小栗子平日就有儲蓄的好習慣,將媽媽給的零用錢統統存了起來,待存到一定的額度,準備去購買心愛的 「踘」,順便買禮物送給家人。某日,在爺爺陪同下,爺倆準備上街大肆採購。路途中,得知廟裡的住持方丈正為貧童募款,但連番多次勸募下來,想捐款的、會捐款的大多已捐過款 了,讓募款愈加困難。小栗子很想買「踘」,又在爺爺的幫助下,老板願意用一般的價格將那顆特製的「踘」賣給他;但幾經思量,最後關頭,小栗子決定不買了,而要將所有儲蓄捐 給方丈,當做資助貧童之用。

老師問學員們有何感想?這邊答說:「要學習小栗子儲蓄的習慣。」那邊提道:「要盡自己的力量幫助貧童。」大家的踴躍發言,讓協助發獎勵書籤的小志工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可 以發什麼願啊?」陳老師最後問道。已經得了三張獎勵書籤的林哲煒小菩薩又舉起小手來,分享說:「我想要幫助別人,幫助生活比我不好的小朋友,讓他們可以上學校讀書,也可以 快樂的生活。」雖是童言童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種子卻已落入小菩薩的心田,悄悄地萌芽、茁壯。

◎ 孩子是父母的助緣

來自蘇州的謝西師姊揹著相機、抱著小女兒彭恩希,一大早由台北搭高鐵來到會場,沒有承擔什麼工作,憑著一念初發心,說來了就一定有可以付出的地方,來就對了。已是蘇州親子 成長班一員的謝西師姊訝異於各功能分工細膩、團隊和協有效率,學員們的參與也很踴躍,對人文真善美有興趣,活動中只要看到感動的畫面就按下快門,希望能帶回蘇州分享。

林志宏師兄、徐維瑜師姊也是在蘇州接觸慈濟。兒子林睿庠靦腆的分享:「剛開始參加親子班的時候彼此不認識所以有些緊張,後來覺這裡的課程很有趣,點心也很好吃」。爸爸林志 宏說:「在蘇州夫妻倆是因為孩子的因緣而進入慈濟的大家庭,睿庠在家裡都會幫忙照顧兩個妹妹,在家中也會幫忙做資源分類,除了孩子有所成長,做父母的收獲更多。」

住在新竹科學園區宿舍的郭淑真,在鄰居楊瑜玲師姊的邀請下,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原本是想讓個性內向的兒子鄧亦鈞多接觸人群,沒想到最後亦鈞很大方的上台說了一個「愛」的 故事,內容關於四顆草莓分別貼著「愛」、「感謝」、「空白」、「駡」等不同文字,而有不同的長像,令媽媽刮目相看。孩子的潛能無限,團體的力量不可思議,帶領孩子走入善的 團體,共同成長,才是有智慧的父母。

圖左 : 第一堂課「學佛行儀」,教導爸爸媽媽及孩子們行住坐臥儀軌,志工以正反兩面的裝扮,讓大家自行判斷,怎樣才是人見人愛的乖寶寶。[攝影者:陳瑞銘]
圖右 : 姜素梅師姊(右)、葉秀卿師姊(左)以遊戲及影片帶領同學體會「愛的漣漪」。學員林哲煒上完第二站課程「努力造福」,也分享要多幫助別人。[攝影者:張淑慧]

圖左 : 在鄰居楊瑜玲師姊的邀請下,吳淑真(右)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原本是想讓個性內向的兒子鄧亦鈞(左)多接觸人群,沒想到最後亦鈞很大方的上台說了一個「愛」的故事。[攝影者:張淑慧]
圖右 : 林睿庠(左)靦腆的分享:「剛開始參加親子班的時候彼此不認識所以有些緊張,後來覺這裡的課程很有趣,點心也很好吃。」爸爸林志宏(右)說:「在蘇州夫妻倆是因為孩子的因緣而進入慈濟的大家庭。」[攝影者:張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