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照片背後 鏡頭下的豐沛生命力

照片背後 鏡頭下的豐沛生命力

E-mail 列印
戰地阿富汗、高原西藏,留在《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生命中的,不僅是一張張精彩照片,還有一個個牽動人心的故事。

暌違九年後,王志宏再度應慈濟新加坡分會的邀請,於2013年6月8日及9日蒞臨新加坡主講兩場講座——掀開你的美善人生篇章之「我的經典人生」及「做一件一輩子想起來會 笑的事」。

講座分別在新達新加坡第四展覽廳、東區工藝教育學院舉辦,共約有八百人出席,兩場講座皆座無虛席,有人甚至席地而坐,來聆聽王志宏鏡頭下的豐沛生命力。

◎一封寄不出去的信

1998年,王志宏隨著慈濟志工前往阿富汗發放物資,偶然來到一個小村莊,他與小男孩哈薩葛的故事,就從一本「波斯文──英文字典」牽起。

王志宏在村莊的小學前爲學童留影時,哈薩葛主動以英語詢問:「先生,請問你需要協助嗎?」這就成了他的貼身小保鏢兼翻譯員,還帶著他逃過誤踩地雷的命運。

離開前,哈薩葛急忙向王志宏提出,他是否可以有個請求,於是王志宏把名片留給了他,告訴他可以把要求寫下來寄給他。當時哈薩葛一臉不解,但王志宏沒有細問就離去,前去另一 處參觀歷史文物。

幾天後,哈薩葛氣喘如牛地追了過來,急急忙忙把信件丟給他。滿頭霧水的王志宏發現,信件上沒貼郵票沒蓋章。向當地軍官瞭解後他才知道,原來內戰多年的阿富汗根本沒有郵局設 施。要不是哈薩葛親自追來,這封信永遠都寄不到他手上。

在信中,哈薩葛向王志宏要求了一本「波斯文──英文字典」。後來王志宏托了美國慈濟志工順利找到一本,郵寄給了哈薩葛。原以爲圓了哈薩葛的夢想,卻沒想到,不久後阿富汗政 府與塔利班發生內戰,幾乎所有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單位都撤退了。那本字典也石沈大海,不知去向。

五年後,王志宏憑著舊照片成功找到了哈薩葛和朋友們,而哈薩葛的父親和叔叔們都在內戰中被槍斃了,哈薩葛則憑著編織阿富汗地毯的手藝爲生。回到臺灣後,王志宏透過網絡社 群(MSN)與哈薩葛重新連上線。

幾年來,王志宏支持哈薩葛完成大學教育,善於翻譯的哈薩葛成功找到了美軍基地秘書的要職,如今已結婚生子,開展新的人生。

◎一件一輩子想起來會笑的事

1995年開始,王志宏就與友人自行籌募經費,發起改善青藏高原牧區醫療環境的計劃,並參與衣索比亞、朝鮮、阿富汗地區等人道援助案的聯絡及執行。

王志宏與西藏結緣是在1989年,醫療包一直是他在西藏之遊的必備品,並非自己所需,而是走訪到游牧藏民的帳篷時,若碰到藏民身體不適,王志宏就慨然送出背囊中的藥物。長 久下來,王志宏深深體會到,藏地最匱乏的就是醫療和教育,而自己最能支援的就是醫療。

偶遇一名志同道合的醫師後,王志宏的醫療計劃終於開展。熱心的他曾提出了把藥袋標上示意圖,掛在每個帳篷裏的建議,以解决醫療匱乏的問題。

不料,西藏衛生局人員誠懇地回應:「王先生,不知該不該告訴您。您的建議很好。但您可否知道,早上帳篷裏的父親要出去牧羊;而母親們要下山撿材。家裏娃子最大。從來沒吃過 糖的娃兒,會把這藥包裏的藥當糖果吃完。」

在克難的環境裏,衛教訓練就從大約四百戶牧民帳篷區開始,訓練爲期半年至一年。經過訓練的牧民不改放牧主業,但同時具有「村醫」技能。「村醫」是中國醫療體系的基層人員, 在第一線治療小病小痛,比較嚴重的病人則轉診。

他們第一次做的一千三百份衛教問卷裏,只有一個牧民懂得用餐前需洗手,五年後的一千人調查中,有百分之十八的藏民已懂得用餐前需洗手,因此「村醫」確實有作用。

在1996年至2008年,此醫療計劃總共培育了三百二十六名「村醫」,其中還有兩名喇嘛「村醫」。外面披著醫生袍,裏面穿著出家人的僧袍,這兩位喇嘛說道:「出家就是想 要幫人,而有了一技之長就可以幫更多人。」

原本「喇嘛村醫」只局限於爲男病患治療而已,原因是怕回去寺廟時,被師兄們排斥自己不清淨。但其中一位「喇嘛村醫」破例救助了難産中血崩的親戚,成功救回母子倆,從此他就 申請去婦幼中心服務,可說是至今唯一接生最多的一位喇嘛。

◎爲自己的人生加分

兩個精彩故事,引起臺下如雷掌聲和正面回響。王志宏在講座尾聲,呼籲大衆多爲人群付出,除了布施金錢,也可布施時間當志工,爲生命加分。

民衆陳學輝分享自己近期的計劃:「如果可以做一件一輩子想起來都會笑的事,就是我希望在本地成立一個致力於推動人文價值和道德涵養的協會。」

陳學輝認爲,新加坡的人文風氣不盛,生活中充斥著很多娛樂消遣的訊息,儘管資訊發達,但現代人大多追求名利,缺少了心靈上的富足;慈濟舉辦的這類講座就像一股清流,有助於 提倡優良價值觀。首次接觸《經典》雜誌的他,當場就成爲訂戶,還要向身邊的朋友介紹這本好刊物。

錢翰群離鄉背井在印尼棉蘭工作,每早觀看證嚴上人的《人間菩提》開示是他的精神資糧來源,「上人說的法都很發人深省,所以我每天都有摘錄一些上人的話,翻譯後再轉發給我在 印尼的同事。」

聽了王志宏的講座,錢翰群希望自己回到棉蘭後可以加入慈濟當志工,因爲他了解大愛電視臺和《經典》雜誌都出自慈濟的人文志業,才發現原來美好的因緣一直都在身邊。

◎媒體人交流突破盈利作法

被喻爲「華人世界的《國家地理雜誌》」的《經典》,是一本針對生態環境、歷史、地理、人文議題做深入探討和報導的中文刊物。自1998年起,總編輯王志宏就率領採訪隊伍深 入世界各地去探索和發現,並注入關懷與人文耕耘。創刊初期不被看好,但《經典》至今即將滿十五年,已在臺灣榮獲三十七座金鼎獎,讀者也日益增加。

在這十五年來,《經典》雜誌製作了許多跨國大型專題如《鄭和下西洋》,而追尋唐代玄奘法師足迹的《西域記風塵》專題展覽亦巡迴世界各國,曾受邀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近期 《經典》還製作了《臺灣脈動》,探查臺灣十一條經典公路史,及《川流臺灣》追溯臺灣十二條重要河川源頭及人文生態。推出立足臺灣、放眼世界的《島國人嶼》及《海峽》系列專 題。不僅成爲扎根臺灣的人文媒體代表,也是走在世界前端最好的華文媒體之一。

王志宏在新加坡期間,除了兩場專題講座,也受邀與本地媒體工作者交流,以及接受電視、廣播節目采訪等。慈濟與958城市頻道聯辦的這兩場講座尤其受到本地媒體人的支持。

從事記者工作的蘇文琪,6月8日聆聽了「我的經典人生」講座後表示,王總編所採訪的都是能夠影響他人的故事,啓發她自己對人文報導或與人互動的故事的嚮往。

「《經典》的每一個採訪都是一份驚喜,甚至轉爲一股力量。當今媒體資訊爆炸的時代就是缺乏了『人文』。有了人文,媒體報導才完整。」蘇文琪認爲:「《經典》突破了傳媒界著 重盈利的做法。」

新傳媒中文電臺助理副總裁葉美嫻分享:「在百忙中停下脚步思考和反省人生這一堂課,絕對大有收穫。」

獲頒金鼎獎「特別貢獻獎」的王志宏,不只是一名國際攝影師、一名文字記者、《經典》雜誌總編輯,更是具有人文關懷的媒體人和人道救援者。期待他的分享能爲新加坡媒體帶來一 分「志爲人文清流」的鼓舞力量。

圖左 : 6月7日,《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甫抵獅城,即接受958城市頻道主播訪談,在空中分享他的經典人生。[攝影者:楊紫穎]
圖右 : 6月8日,王志宏受邀於新加坡書展主講講座——掀開你的美善人生篇章之「我的經典人生」。[攝影者:陳清華]

圖左 : 王志宏總編在與958城市頻道主播王帝璁的座談中,敘述自己的那一件一輩子想起來會笑的事。[攝影者:潘寶通]
圖右 : 一張張實地拍攝的照片,述說的是一個個用生命走入另外一個生命的故事。[攝影者:潘寶通]
圖 : 從事記者工作的蘇文琪(左)聆聽了「我的經典人生」講座後表示,王總編所採訪的都是能夠影響他人的故事,啓發了自己對人文報導或與人互動之故事的嚮往。[攝影者:蔡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