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天生萬物同一理 運用自如轉法輪

天生萬物同一理 運用自如轉法輪

E-mail 列印
精舍不大,菜園很大;主堂不大,很莊嚴。證嚴上人希望有個共修地方,迎接全球慈濟人回心靈故鄉,全精舍不到二百位師父,種植寬廣的蔬菜,以供養來自各區志工回精舍精進,讓 大家法輪轉前先轉食輪。

2013北區慈誠委員精進研習會,6月22日課程進行第二天課程。內容以今年全球董事會為範本,二千多人回精舍分享當區會務,一餐九十桌以上,由德江師父承擔典座任務,含 開菜單、備食材等,八位常住師父準備一天三餐伙食。勤務進行中,師父應用上人的法,以善解包容來相互提攜,達成任務。

◎ 心態正確活法水

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大寮是修行結緣的地方,份量不但要拿捏得宜,且要平心靜氣,心與氣要相結合,因為生氣時煮出來的東西就不好吃,所以柔軟心很重要,心若柔軟菜就出色,因 此要常養柔軟的心來處理人事物。

常住師父在製作壽桃時也有所體悟,德江師父覺得東西要做好,就要了解它的特性,這個特性要靠個人深入經藏去體會。與人相處待人處事亦然,當了解一個人的個性後,應用其優點 來對待領導他,必能人圓事圓理圓。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德江師父以精舍的堅毅精神與簡樸生活為依歸,「無論是在家庭或個人學習,都是我們的方向。」期許身為帶頭者,要身體力行,更要有恆心、毅力和勇 氣,自我要求,才能帶動。

心態若乾枯了,習氣(壞習慣)就會出現,就沒有辦法用法來滋潤乾枯心靈,德江師父奉勸學員要把握三天課程精進聞法,並常聽上人的法,落實於生活中。

◎ 用事相突顯義理

「我們經常在小地方,會有同樣的過錯。」萬華培訓幹事盂玉蘭期許自己能夠不斷重複反省、修正,才能把內心洗滌乾淨。「就像我們在巡禮的時候,看師父在拔草,想到我們也要拔 除心中的雜草。」身負陪伴新發意志工重責,盂玉蘭隨時提醒自己要縮小再縮小,做好榜樣。「要常常反省、檢視自己,修習精進。」

志工蔡光武承擔萬華區協力隊長,午齋後在樹下養息。蔡光武在這次研習中,看到上人和常住師父們的恬淡生活而感動,並體驗到修行也是自我要求的一種。

信義區志工葉秋蓮在精舍後方、蓮花池前喜樂分享,她說:「道理懂得恨多,而精舍師父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在社區裡是學不到的。」她用德江師父的分享為例,知道事 前要有完善的規劃,事情已發生就不再追究了,因為那會顯現自己修養不夠。

德江師父以事相來突顯義理,讓她反省自己需要調整的習性,她覺得此行非常值得,回社區要「以身作則」,要先達成共識再去執行,好帶動他人。 

◎ 心有法就能度己

「趕不走!吃苦耐勞才是師父的弟子。」德雨師父鼓勵志工要學習德慈師父的精神。他認為一道菜的呈現,是很多人的付出,若無誠心誠意,煮出來的東西就不好吃。我們要從一念心 起立定方向、對準方向,自立更生,建立心靈道場,將上人的法放在心中,人生就會無限寬廣。

精舍師父就算曬菜乾、曬棉被,也都處處呈現道氣,因為人生無處不是道場,常住師父依循慈濟家風,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及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精神,是全球慈濟人的後盾, 靜思弟子要正知、正見、正行,要明辨是非,將上人的法入心、法入行,做中學、做中覺,一定會讓慧命漸增,生命的寬度也會越來越寬廣。

有志工請教德曼師父,七月吉祥月活動的要如何推動?德曼師父表示,活動必需靠各社區志工廣為宣導,素食是必須要推動的,因為對愛護生命及保護地球,都有緊密的關係,志工要 努力並以身作則,才能把素食的觀念帶給社區會眾。

蔡邵馥是資深慈濟人,她和學員分享──精舍常住師父的用心和辛勞,在上人的教導之下,每人都具有慈悲喜捨的智慧。她從四十八歲接觸慈濟,到今年已七十二歲。二十幾年的歲月 中,不能說沒有碰到煩惱,然而每當有難題,總以上人的法來因應,必然會走過去的。蔡邵馥篤定的說:「心中有法,就有法度。」

上人慈示,慈濟人的責任,在於啟發大眾無形的愛心,將其無形的愛心,所布施出去的有形善款,再用於各項有形的建設上,以接引更多無形的愛心。以常住師父行誼為法,運用日常 生活中,自然就能轉動生命法輪,增加見聞多智慧。

圖左 : 志工以虔誠心繞佛繞法,讓身心沐浴在佛法恩典中,還能莊嚴道場。[攝影者:游錫璋 ]
圖右 : 「我們經常在小地方,會有同樣的過錯。」萬華培訓幹事盂玉蘭期許自己能夠不斷重複反省、修正,才能把內心洗滌乾淨。[攝影者: 李志成 ]

圖左 : 信義區志工葉秋蓮表示,德江師父以事相來突顯義理,讓她反省自己需要調整的習性,她覺得此行非常值得,回社區要「以身作則」。[攝影者: 黃沈瑛芳]
圖右 : 德曼師父表示,素食是必須要推動的,因為對愛護生命及保護地球,都有緊密的關係,志工要努力並以身作則,才能把素食的觀念帶給社區會眾。[攝影者: 黃沈瑛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