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養病不忘「幸福校園」

E-mail 列印
「不管是遠在雪邦、鄰近的丹絨士拔、或在地的法親,總是在我生病期間,致電關心,這些愛和關懷,我不知道該如何回報?」說著法親間的關懷,慈濟志工王瑞蓉開心地笑了。

來自雪蘭莪萬津的慈濟志工王瑞蓉,因癌症復發在家養病,卻不孤單;除獲得慈濟法親上門關懷,更有志工到住家烹調健康素食,為她調理身體,期望她可以快快康復,一起精進慈濟 菩薩道。

六年前,病魔來襲,篤信佛法的她就當逆增上緣,欣然接受並誦經迴向,期間接觸了大愛電視臺,和慈濟連上了線,投入志工行列;然而,六年後,她因癌細胞擴散,健康開始走下 坡。她在家人及慈濟法親關懷下積極對抗癌細胞,希望再次戰勝它,走人生更多的六年。

◎新鮮時蔬 調養身心

清晨微熱的陽光照耀大地。熙熙攘攘的萬津早市裡,小販們的叫賣聲搭配著家庭主婦們或急或徐的腳步,為新的一天掀開了序幕。

早市裡人來人往,只見志工李群英及陳秀玲手挽著環保袋,在菜攤前選購。有默契的兩人眼中看的、心中想的就是要「新鮮」。她們的挑剔,不為別人,而是為了如今養病在家,曾經 帶領她們走入慈濟大家庭的志工王瑞蓉。

「不會麻煩啊!上人時常都有開示說:能夠幫助別人就要去幫助,對的時候作對的事。所以別人我們都去關懷了,更何況是法親?」李群英徐徐地說著。

王瑞蓉住院期間,她們倆常相約前去探望,看到身為丈夫的楊南盛用心地照顧,讓兩人很是感動;另一方面也看到身為慈善幹事的王瑞蓉,雖臥病在床,卻還是念念不忘慈濟事,於是 兩人心下決定,等王瑞蓉出院,一定要為她做些事情。因此決定每個星期一至五,到早市買新鮮的蔬材,上門烹調美味的素食讓養病的王瑞蓉調理。

「我們用心去構思她的膳食,務必把最新鮮最營養的食物讓她食用;一來減輕南盛的負擔,二來可以讓她吃得健康。偶爾我們也會自製包類或健康小吃,以提升她的胃口,好讓身體可 以更快恢復,早日再出來做慈濟。」看到她的身體這麼虛弱,志工不捨地說。

「想到瑞蓉生病也不斷在精進,我更應該積極地投入慈濟活動,因為能做是福,健康最好。」李群英說道。

◎身有重病 不忘本分

在王瑞蓉家的廚房裡,兩人將剛買回來的蔬菜,一一攤開,做篩檢整理。

「群英,將黑木耳浸軟;糖水弄熱,我去切高麗菜。」發號司令的是和李群英一起煮食的夥伴,陳秀玲。從六年前認識王瑞蓉後,就保持親密聯繫,在王瑞蓉的邀約下,走進慈濟。這 邊說著話,那邊炒著菜,一道道美味的簡單料理就出爐了。

「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是個病人。從她逐漸康復,再到六年後的舊病復發,真的讓我很難受和傷心……」陳秀玲哽咽了,好朋友、好法親的健康每況愈下,她的心糾結難過不已。

看到王瑞蓉為社區所做的一切,令她很是欽佩。「難得的假日,就算遇到兒女歸來,她並沒有躲在家裡享天倫樂,而是把小愛跨大愛,讓我從她身上學到了大捨無求的精神。現在,我 們只是盡該盡的能力,無非是希望她可以快點康復,再來帶領我們去做慈濟。沒有她的帶領,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以前有一點依賴她,現在要加緊腳步去學,不快點會來不及。」陳秀玲期待自己可以學會獨立以減輕王瑞蓉的壓力,讓她放鬆心情養病。王瑞蓉以愛的領導,獲得組員的尊敬,大家 都想以一己之力,助她跨過這個病關,再一起做慈濟事,行菩薩道。

除了上門烹飪食物的她們,身為社區帶動人的陳桂英,更是不畏勞苦,時常到馬大醫院去探望王瑞蓉。「她在去年助學金發放典禮的時候就察覺身體有異,可是她很堅強,忍著疼痛將 責任完成。這點最讓我佩服和疼惜。」陳桂英不捨地說著。

原本以為腳痛只是普通的毛病,誰知道原來是無常再次蒞臨,癌症復發,癌細胞轉移,王瑞蓉住進了馬大醫院接受一系列的治療,這一待就是一個月。只是,身體狀況不佳的她,心心 念念著剛起跑的「幸福校園」計劃,總是抓緊時間,拉著到訪的陳桂英或志工討論。

「萬津接到了二百多份的助學金表格,都是王瑞蓉去統籌、規劃的,所以我們去探訪她的時候,她就追著問進展。雖然生病,還是不願放下慈濟事,她就是這麼的有責任感。」高齡的 陳桂英讚歎並給予祝福。

◎茹素積福 孝心一片

住院期間,志工們來回醫院,發自內心去關懷,讓旁觀的兒子楊華彬,內心受到衝擊,原來慈濟這個團體也有這樣的體系,不計較遠近的來探訪,他的心動了。

「現在的人都很忙,要抽出時間來關懷是很難的事。可是,媽媽住院時,慈濟人真的是無私的付出,視法親如至親,總是帶著東西來探訪。媽媽看到她們到來,心就很歡喜,話題也多 了。每次看到這樣的畫面,我都是很感恩。」

二十七歲的楊華彬,在媽媽第一次生病時,身在國外,只能通過電話關心。如今,媽媽的病再次復發,行動不能自如,身為獨子的他,把握機會,隨時服侍在媽媽身邊,或幫媽媽換 洗,或打點餐飲,也跟著媽媽一起念佛。

「我不敢自稱是孝子,我只是盡一分兒子的責任。母親生病了,作為兒女的就應該多照顧,這是本分事。」楊華彬笑笑說著,這份責任他扛得心甘情願,只因反哺之心,人人有之。

志工登院探訪媽媽,偶爾也帶著簡易的素食料理,影響了楊華彬對「食」的要求,漸漸地多素食少肉類。如今的他,更是三餐素食。「看到母親這次病發,誰也不知道她的路還有多 遠,我也沒有很大的願力說茹素去保護眾生,只是希望通過吃素,將這個功德迴向給母親,減輕她的病痛……」小小的心願,道盡為人子的一片孝心。

◎歡喜接受 念佛定心

坐在輪椅上,王瑞蓉的笑容卻是健康的;無常再次蒞臨,她還是以歡喜心去接受,深諳佛法的她,將這次的復發當作考驗,甘願受。

「不管是遠在雪邦、鄰近的丹絨士拔、或在地的法親,總是在我生病期間,致電關心,這些愛和關懷,我不知道該如何回報?」說著法親間的關懷,王瑞蓉開心地笑了。

曾經的捨遠就近,讓她一次次的和慈濟錯身而過。她原以為誦經念佛,就是她身為佛教徒的依歸。1996年,因為一首《普天三無》的手語,對慈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 2006年,接觸大愛臺成為會員,慈濟人行經的方式讓她恍然大悟,從此在學佛之路上,除了誦經念佛,也走入人群去服務眾生。

也許身子還很虛弱,但是責任感重的她,還是坐著輪椅去做「幸福校園」計劃的資料輸入。舉凡志工來電詢問慈善的事宜,她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配合和解答。她沒有因為生病就懈 怠,反而把握時間去做該做的事。

「那時候,悲從中來,真的很傷心,後來就以念佛來定心,慢慢地去接受這個事實。人生的無常既然逃不掉,就歡喜接受,歡喜接受業力就會減輕。」身為另一半,也是慈濟志工的楊 南盛,在王瑞蓉養病這段時間,負起打掃住家的職責,讓體弱的王瑞蓉去負責慈善的志業,兩人互相配合。

「我會把做好的慈善個案報告,讓她過目或作修改後再發出去。能做就要趕快做,以免將來後悔。」楊南盛雖心疼,但是他把心疼化為助力,盡力協助王瑞蓉,讓她安心養病之餘也可 以有機會付出。

「希望她可以快快康復,再回到慈濟大家庭,大家一起來精進。」楊南盛給予深深的祝福。蓋因人生何其有幸,可以夫妻同修同精進。

法親的關懷,家人的陪伴,讓王瑞蓉抗病之路不孤單。誠如證嚴上人慈示:「人應互相幫助、彼此關懷。看看這個『人』字,左右兩撇,互相倚靠;人生也是一樣,人與人之間能互相 幫助,才是美好的人生!」

圖左 : 王瑞蓉的病復發,行動不能自如,身為獨子的華彬把握機會,隨時服侍在媽媽身邊。[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右 : “不管是遠在雪邦、鄰近的丹絨士拔、或在地的法親,總是在我生病期間,致電關心,這些愛和關懷,我不知道該如何回報?”說著法親間的關懷,瑞蓉開心地笑了。[攝影者:許音包玲]
圖 : 群英(右)及秀玲(左)不計一切,總是貼心地上門為養病的瑞蓉烹煮,以行動來鼓勵她。[攝影者:李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