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由氣候變遷 了解糧食危機

由氣候變遷 了解糧食危機

E-mail 列印
「我們的地球現在乾淨嗎?農業時代,青翠的山崗,清澈的河流,大地一片清晰的空氣。人們為了更便利的生活,於是工廠林立,污水污染了美麗的河流,廢氣污染了清新的空氣。氣 候漸漸變得越來越不調,氣候的變遷人類要負起絕大部分責任。」

大愛臺氣象主播彭啟明博士,六月二十二日來臺南安平聯絡處,分享「從溫室效應到心室效應」,講述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的利害關係。他利用圖片解說氣候的變遷的過程,也帶來一 套剛從美國學回來的「糧食危機」的遊戲,讓參加的會眾從遊戲中了解,救地球就是在救糧食,也等於救人類。

◎從「糧食危機」的遊戲中體會

遊戲中,想投資種小麥的人站右邊、種水稻的人站左邊、種地瓜的人站後面。每個人發兩顆小圓珠,代表資金。骰子有六個面,代表各種不同的天氣,一個點的那一面代表乾旱,適合 種小麥,六個點代表雨水量很多,適合種水稻。二、三、四、五個點代表正常氣候。

要種植就要投資本錢,所以每人先繳一粒珠子,如果骰子擲下去是1點,表示乾旱的氣候,小麥豐收。種植水稻的人沒有收成,須要再繳出一粒珠子,於是手上沒有了小圓珠,也就是 出局了。而種植地瓜不受天候影響,所以維持兩顆小圓珠。

可是天氣越來越異常,漸漸地,1、2點是旱災,5、6點是澇災,只剩3、4點是正常氣候。以這種方式類推,珠子最多的就是贏家。

◎珍惜糧食才是因應之道

在補習班任教的劉育承,也是種一、二甲田地的農夫,他說:「對於食物,我們要惜福,因為糧食有限,不能隨便浪費,也不能挑食。臺灣能種植的土地有限,面臨氣候變遷,生產什 麼就吃什麼的,最環保。蔬果不一定要進口的,當季當地盛產的最好。不管氣候怎變遷,我們還是要隨順大自然,盡量去惜福。」

王溢亭分享:「我們現在所有的農作物都跟天氣有關,如果異常的氣候越來越多,農作物就會受損的越多,那麼可能就有很多人瀕臨沒有糧食。就好比我們現在遊戲中的農民,出局了 就是沒有糧食了。」

接著說:「像現在不是盛產香蕉嗎?雖然氣候正常,當它不斷的盛產,也有可能造成過剩的問題。遊戲中還有一個保險的問題,讓大家不會因氣候異常造成農作物的損失。覺得從這遊 戲體會到,天氣的異常對人類有很大的影響,有可能造成沒糧食可吃。因為氣候異常所以要趕快做環保,只有它才能使氣候正常。」

彭博士最後告訴大家,多瞭解一點氣象知識,就比別人多掌握一些勝算,這遊戲其實是告訴大家要懂得用些工具或一些方法,一個經營者,只要做好準備,面對天候異常,也會有應對 的方法,「心不難,事就不難」。

圖左 : 彭博士分別解說不同特性的農作物:「稻米」可耐淹水、「小麥」可耐旱、「地瓜」低成本等,讓會眾知道在面臨不可預測的氣候下該如何做出最適當的選擇。[攝影者:黃筱哲 ]
圖右 : 遊戲中,想投資種小麥的人站右邊、種水稻的人站左邊、種地瓜的人站後面。選擇後再擲出骰子代表各種天氣。彭博士跳脫以往講述的分享方式,以「氣候變遷體驗活動」反思如何面臨氣候不調的時代。[攝影者:黃筱哲 ]

圖左 : 每顆珠子都是通過考驗的成果,也是團隊合心的印證。同樣的,在面臨四大不調的時代裡,只要人人有著共同心念,戒慎虔誠,相信地球就不會一而再地受傷害。[攝影者:黃筱哲 ]
圖右 : 會眾劉育承先生,是個不折不扣的農夫,他認為:「面臨氣候變遷,應該生產什麼,就吃什麼最環保。蔬果不一定要進口,當季當地生產的最好。氣候怎麼變遷,我們都要隨順大自然,要惜福。」[攝影者:黃筱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