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為親人找希望 也給他人機會

為親人找希望 也給他人機會

E-mail 列印
因為你的髓緣佈施,讓更多人燃起無限希望。6月29日上午,佛教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於臺中靜思堂舉辦「慈濟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南屯區慈濟志工動員二百人,為前來抽取血 樣的民眾,提供事前解說、資料建檔和奉茶點等貼心服務,希望透過一百八十支試管,為血液疾病病人尋找更多的重生機會。

過去幾年,受限於場地的因素,南屯區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一直都在室外;豐樂雕塑公園或文心森林公園舉辦。今(2013)年初,臺中靜思堂建築竣工啓用後,第一次將這項活動移 至室內,讓民眾不必頂著大太陽或者閃躲雨神降臨,能從容不迫共襄善舉。

◎陪伴骨捐 使命必達

活動在一樓寬敞的「福慧廳」和西側的「智慧廊道」展開,從「報到區」起至「覆檢區」架設二十七臺電腦,以電子化登錄驗血者的資料,每人可以減少使用六張紙,既環保、方便又 快速,也是此次不同以往作業方式,驗血要救人也要守護地球。

「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於1993年10月成立,推動骨髓捐贈將滿二十年了。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證嚴上人一再強調「絕不會為了救一個病人,而去傷害另一個健康的 人。」本著搶救生命的悲懷,慈濟志工擔起勸捐重責大任,不畏艱辛始終如一。

慈濟骨捐關懷小組志工身負使命必達之責,陳源龍、黃秀枝兩人,是默契、行動力極佳的夫妻檔。陳源龍表示,看見許多病患因喪失生命,讓家庭以及親朋好友非常痛苦,也從訪視血 癌病患中,看見病患期盼能活下去,並且渴望能為社會付出心力。對血癌病人除了骨髓捐贈之外,幾乎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陳源龍發願努力承擔骨捐志工,希望能救更多的人。

陳源龍、黃秀枝各有理性、感性的特點,一起堅持走勸捐之路。冷靜的黃秀枝表示,每年接受骨捐教育和考核,是一種鞭策自己的成長。對於捐贈者受親友影響婉拒捐髓,曾經讓她很 沮喪、難過;然而在醫院看見小病患忍受病痛和家屬的煎熬,又令她心生不捨,因此堅定陪伴捐髓者走下去。

「給熟悉的陌生人……讓我們繼續,如此有緣份共存下去吧!」「有緣人,謝謝你!讓我有機會可以重生……」、「爸爸,我可以這樣稱呼您嗎?因為對我來說,您就像是我的再生父 母……」慈濟志工許束琴拿出手中資料分享著捐髓者與受髓者彼此加油、感恩的書信內容,希望藉此鼓勵驗血者,對於將來有機會做一位捐髓的心要堅定。素昧平生的捐髓者、受髓 者,他們雖未曾謀面,卻有「髓緣」牽繫彼此的心,兩人攜手走人生路。

◎尋找希望 付出機會

受太平洋高壓籠罩影響,天氣雖然晴朗高溫炎熱,但是民眾捲袖加入驗血行列,愛心絡繹不絕。不到十一點,一百八十支試管即額滿,對於未能如願的民眾,慈濟志工則一一致歉和感 謝,其中有五位熱心的民眾留下,靜靜的等待候補名額,直至十一點半確定沒機會才離開。

因妹妹還在找尋有髓緣的人,民眾吳巧茹挺身而出,為所有病患提供機會。感受良深的她表示,妹妹在大學畢業前,意外發現得了白血病,目前正在接受治療,並尋覓親屬間的造血幹 細胞,而自己也參加驗血行動,期望給需要者更多機會。當得知妹妹的病情,家人一開始很難過,慢慢的能接受,並積極搜尋相關資訊,希望妹妹能有好的因緣,尋求配對成功、移植 順利。

第一百八十支血樣抽取者,是民眾張鈺旋女士,她帶著一對年幼的兒女前來。熱心的張鈺旋表示,日前在豐樂雕塑公園巧遇慈濟骨捐宣導,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訊息,將活動宣傳單上 傳至個人臉書。近日新聞媒體報導,有關小二血癌兒童往生消息,讓為人母的她很心疼,因此想付出一份心。對等待骨捐配對的病人,張鈺旋說:「在等待的人要給自己希望,而我們 也是給他們希望。」當志工宣布最後一支試管時,她的兒子興奮地說:「媽媽是最幸運的一號!」

身穿有「捐髓者」字樣的淺藍色志工背心,兼維護現場電腦志工的民眾蘇淵南表示,二○○九年捐贈週邊血後,對生活、工作和運動沒有影響;目前在資訊業上班,工作時間三班制輪 流,對身體並無出現異狀。大家對骨髓捐贈可能有壓力,其實捐贈過程沒有想像的複雜,志工也會給予協助與陪伴,所以捐髓者都不用擔心。在公司,蘇淵南被同事稱呼:「偶像!」 以救人心態行善,他則呼籲:「大家來捐幹細胞,是非常輕鬆的!」

隨著血樣一支支的累積,救人的希望也跟著一次次的增加,不必問彼此的姓和名,為挽救你寶貴生命,我願意把骨髓相贈,以共善成就人間大愛。

圖左 : 慈濟志工黃秀枝表示,看見小病患忍受病痛和家屬的煎熬,讓她心生不捨,因此堅定陪伴捐髓者。[攝影者:許載福]
圖右 : 專注投入的慈濟志工許束琴分享,有髓緣人往返加油、感恩的書信,鼓勵驗血者對捐髓的心要堅定。[攝影者:許載福]
圖 : 以電子化登錄驗血者的資料,每人可以減少使用六張紙,既環保、方便又快速,也是此次不同以往作業方式。[攝影者:賴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