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慈善訪視涵蓋廣 淨化人心為首要

慈善訪視涵蓋廣 淨化人心為首要

E-mail 列印
走過四十七年,慈濟以慈善為根,默默地在社會各角落,為需要幫助的人點滴付出。北區第五聯區慈善訪視研習課程6月28日於臺北慈濟醫院舉行,近240位慈濟志工齊聚國議 廳,就議題及個案做研討與分享,希望讓參與訪視的志工清楚了解訪視中關懷、陪伴之外,重要的是感恩、尊重、愛的心。

◎慈善真實義

慈濟在慈善的腳步沒有一時一刻停歇過,上人慈示:慈善一定要在社區深根,要建構社區的慈悲道場,慈濟不同於一般慈善機構,在於「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人文精神。世間苦難 人所承受的苦都不一樣,這些苦都是法,其實苦難的示現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是在教育我們,而面對不同的苦難人,要懂得運用不同的方法去輔導去接引。

講師謝霜玉表示:「上人要我們親身入苦去感受,要深入人間的經藏去探究苦、集、滅、道,就像我們關懷案家,常常會發現不幸的事情接二連三,而且禍不單行,真是苦不堪言。所 以唯有走入人群中看到疾苦,才懂得知足惜福進而成長自己的慧命。」

謝霜玉進一步說明,個案的評估,沒有一定的公式,沒有固定的框限,上人明確告訴我們誠正信實的救濟方式,一定要靠觀察訪視加以落實,慈濟人一定是走到案家親自去了解,做全 面性的評估,要將每一筆善款用在刀口上,對於真正須要救助的人,無論如何要施予援手,對於心態不正確,消極沉淪,只仰賴救濟者,即使有多餘的善款也不能施予,此時我們要給 予的是心靈的輔導,這是我們慈濟志業特殊的人文精神。

同時,她分享社區有個阿嬤以拾荒為生,76歲那年她唯一的兒子往生了,媳婦跑了,留下一個三、四歲的小孫女與她相依為命,對於自己多舛的命運,阿嬷終日怨聲載道,經過 10幾年來,慈濟人不斷的予以愛的互動,引導她看大愛台,與她分享其它更悲慘的生命故事。

漸漸的阿嬤抱怨聲少了,有一天她突然主動告訴慈濟志工,她想要捐款,於是從剛開始每個月捐500元到每個月捐2500元,現在阿嬤已經90歲了,依然每個月固定捐 2500元。謝霜玉說:「觀念改了,命運也跟著改變了。」

謝霜玉並提醒大家,慈善不是只是侷限於訪視關懷,舉凡社區愛灑、賑災、法親關懷、靜思好話一條街….都是屬於慈善的一部份,因為慈善的最終目標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透過影片,學員陳美慧表示:「看到慈濟志工弛援八八風災,對受災戶以九十度鞠躬表達感恩的畫面,讓我好感動,更體悟到付出者要抱持感恩、尊重、愛的態度。」

學員陳筱娟說:「以前都認為要去案家做訪視才是慈善,今天上完課才明白,不管做任何慈濟事都是屬於慈善,因為上人期望的是人心要淨化。在做人文真善美的時候,跟受訪者互 動,彼此被感動時也是在淨化人心,所以覺得不是只有走到案家去訪問貧苦的人,才是慈善,任何的慈濟事都是慈善。」

慈濟志工吳靜姝,28歲走入慈濟至今33年,她期勉大家:「要一心一志追隨上人,遇到挫折要甘願受,上人曾說:『做我的弟子只有做的份,沒有埋怨的份』,所以我們要彼此感 恩、尊重、愛,一起攜手行慈濟人間路。」

講師及志工一連串的分享,讓學員體會到慈善的真實義,就像是在黑暗中點一盞燈,提燈照路協助指引貧苦、無依的人,最後在《愛和關懷》的祈禱聲中圓滿今天的課程。

圖左 : 學員陳美慧(右二)表示:「看到慈濟志工弛援 88風災,對受災戶以 90 度鞠躬表達感恩的畫面,讓我好感動,更體悟到付出者要抱持感恩、尊重、愛的態度。」 [攝影者:高武男]
圖右 : 學員陳筱娟(右一)說:「以前都認為要去案家做訪視才是慈善,今天上完課才明白不管做任何慈濟事都是屬於慈善,因為上人期望的是人心要淨化。」 [攝影者:高武男]

圖左 : 講師及志工一連串的分享,讓學員體會到慈善的真實義,就像是在黑暗中點一盞燈,提燈照路協助指引貧苦、無依的人,最後在《愛和關懷》的祈禱聲中圓滿今天的課程。 [攝影者:高武男]
圖右 : 講師謝霜玉表示:「 唯有走入人群中看到疾苦,才懂得知足惜福進而成長自己的慧命。」 [攝影者:高武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