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一張空照圖 結不解之緣

一張空照圖 結不解之緣

E-mail 列印
「浮世累劫,闇於深淵壑谷,隔世遇著啓蒙師,得見光明燦爛。是 上人慈悲度我,有幸與上人結下師徒因緣。」陳英珍(慈暘)拈起杯緣喝口茶湯,溫暖緩和的語調盛情的道著彌足 珍貴的記憶。

約三十年前,慈濟志工游秀卿向慈暘介紹慈濟,她總是以工作繁忙推辭,只願純粹捐款。就在花蓮慈濟醫院即將落成,嚴淑真師姊巧遇黃錦益(濟宇)、陳英珍(慈暘)夫婦,邀請黃 錦益為醫院拍攝空照圖。

作品完成,嚴淑真邀請黃錦益夫妻一起面呈 上人。上人見到空照圖,展顏笑道:「這就是我要的 !」又言:「我要的人來了!」

慈暘回憶那一幕 : 「初見 上人的笑容,內心有著奇妙的欣喜,超乎世俗結婚、生子的喜悅。那是純然未有過的喜樂開懷,自覺身心豁然舒展開朗,心曠神怡,是前所未有、好奇 特的愉悅歡喜。」

早期, 上人行腳,隨行的只有服侍 上人的德恩師父以及負責執筆「隨師行記」的德宣師父。德宣師父既要攝影又要撰稿,分身不暇,若有珍貴畫面捕捉不及,常引以為憾。認識黃 錦益夫妻,德宣師父欣喜有餘,力邀一起隨師。兩夫妻也發心皈依,上人賜法號「濟宇」、「慈暘」。

◎ 難忘的作品 見證大愛

隨師時,黃錦益身上經常扛著三種相機,一台彩色、一台黑白,還有一台幻燈片;後來,黃錦益覺得有錄影的必要,又去買了一台錄影機。每次出任務,他總是身負著大小攝影器 材。 上人看在眼裡,有一天,便對陳英珍輕輕地表示:「妳也該幫幫妳師兄。」

早期的照相機很重,主機外還要接出一個大燈。在家不曾背過重物、甚至對相機一竅不通的陳英珍,開始學習拍照了。

第一次拿起相機,是 上人行腳至台東時。「上人慈藹端坐樹下,我拿起相機拍攝,咦!鏡頭內怎麼看不到 上人呢 ? 我向外瞧瞧, 上人是端坐在那呀!又探回鏡頭看看,怎麼 鏡頭內還是看不到 上人呢 ? 正疑惑時,走路向來輕盈無聲響的上人已經走到我面前,掀起相機的鏡頭蓋說 :『蓋子還在鏡頭上,妳怎麼看得到我 ?』」陳英珍言笑晏晏講述 著這段趣聞時,旁人一致哄堂大笑。

一回生兩回熟,聰慧的陳英珍,連如何調整廣角鏡頭也上手了。她終於有了最得意而且難忘的作品: 1991年,慈濟志工在台北各街頭為大陸華東洪澇舉辦賑災募款活動;其中一 個場景在台北市博愛路,商店林立,街衢熱鬧有餘,一行人隨同 上人緩緩地走進募款箱面前,上人投下他的愛心善款。這一瞬間的動作,透過黃錦益和陳英珍的拍照、錄影,化作永 恆的一幕。

昔日的景物人事一一浮現、歷歷在目,陳英珍津津樂道指出:「當年兩岸情勢緊張、弩張劍拔,這張相片在我們到大陸賑災時,曾作為向大陸官員表達 上人的愛心、表達台灣人血濃 於水的情懷的見證,使得許多大陸同胞們深受感動,在無形中慈濟大愛也化解兩岸的危機。」

1993年 上人榮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 上人指派德宣師父出席,代表領受港督頒發的學位證書;陳英珍隨行拍攝,並撰寫新聞稿。

當年承受任務,陳英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 上人親點,最為可貴,倍覺榮幸;憂心的是,深怕拍攝技術不佳,新聞稿撰寫的不完美。從香港回台當日,適逢 上人行腳屏 東,與德宣師父兩人隨即歸隊隨師,巧遇「慈濟道侶半月刊」截稿日。不負上人所託,陳英珍不僅相片取景及清析度皆好,當夜趕寫新聞稿,隔日一早如期交稿排版刊登。

陳英珍文字、攝影日漸學得純熟,菩薩道侶更是精進不歇,八十年代,夫妻倆常繞著地球跑;海外慈濟會所初成立,隨行記錄或是參與國際賑災,以文采、以圖、影留下慈濟珍貴歷 史,也曾提供給中國時報副刊「慈濟心蓮」、國軍文宣刊物「勝利之光」以及莒光日等外界媒體弘揚慈濟理念。

◎ 隨步履足跡 慈悲柔懷

而多年來追隨 上人步履足跡,走過人世間數起的天災地變,更親睹大自然的威力,見證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之理。

1994年道格颱風襲臺,南投仁愛鄉災情甚是慘重,飛山走石、山崩地裂。

「祖祖輩輩,世代辛苦耕種梅子的幾分園地,在一夕之間,田地全然不見了! 移山倒海般來個乾坤大轉移,清晨起來房門在瀕臨斷崖處。」 上人陪同悲慟婦女上山勘災,婦人對著 滿目瘡痍的山谷哭泣訴說。

目睹上人慈悲為懷記掛災民,躍過裂縫如鴻溝的山路勘災,步步驚心動魄!

上人警語:「驚世災難,要有警世覺悟。」眼前影像印證 上人所言不虛,句句都是真實語!夫妻倆內心發願更要緊緊跟隨上人。

◎ 有量福 富貴學道不難

長期以來黃錦益為慈濟留史,承購最精緻的器材,從不手軟。當年一台索尼錄影機,需要兩百多萬台幣。為了訓練團隊更專業,一台價值千萬的戶外轉播OB車,他大方承購。

為了捕捉完整的、高品質的畫面,黃錦益不僅自掏腰包雇請最好的攝影師EFP來拍攝;為了培養人才,黃錦益更不吝出借自己的攝影器材。

黃錦益的器材設備都很精緻,有的小零件就要五萬、十萬,若不小心就被弄丟了,或被弄壞了,甚至有時整台錄影機都被摔壞了。黃錦益非但沒生氣,反而以正面思考:「他是有心來 當志工,生氣又不能解決問題啊。」

「黃錦益是一位比修行人還修行的人。『有量就有福』,你看,他的孩子每一個都有好因緣。」德宣師父誇讚黃錦益,善有善報;更是「富貴學道不難」的典範。

◎ 富而有智 歷史不留白

大愛電視台未成立前,慈濟四大志業重要的歷史時刻在黃錦益的掌鏡中一一留下珍貴的畫面。他挪出住家的空間建立完整的「片庫」,隨著慈濟重大活動的增多,「片庫」已容納不下 大量的影帶、相片。為此,夫妻倆決定在台北郊區,多了一份嫺靜的天然之處承購一屋,作為專門為慈濟留文史的「工作室」。

過不了多久,這實際坪數有五十坪左右的空間,竟又容納不下日增的影片了。

「一間不夠怎麼辦?」陳英珍擔憂起來。微妙的是,不久,就聽說隔壁的房子要出售,夫妻倆不假思索的買下來,如願以償的把一間作為剪接室、一間當片庫,整齊有序的保存著。

2001年的納莉颱風水淹當時租借辦公大樓於南港的大愛台,地下四層樓全部泡湯,包括影棚以及片庫。

風災過後,上人從花蓮到台北,一下火車,看到慈暘,神韻安然微笑問說:「我的影帶都沒問題哦!」

「上人安心,安然無恙!」慈暘莞爾回答。

上人微笑點頭,似乎早就了然於胸;慈暘就好像個孝順的孩子,能為 上人盡分孝道,內心有幾許欣慰:「所幸黃錦益過去十幾年來,為慈濟留存的影片,包含歷史性的慶典、衲履 足跡、國際賑災的畫面,災後,又拷貝給大愛台回存,總算重要的歷史沒有留白。」

◎ 以慈濟為首 婦唱夫隨

回首往昔,兩夫妻才剛創業不久,四個孩子,最小的也不過幾個月大。特別是陳英珍對慈濟的深情,就好像蜜蜂採蜜般黏住了,黃錦益只好「婦唱夫隨」。

陳英珍的胞妹陳春珍說,黃錦益是公司的負責人,卻也是客戶最喜歡指定的攝影師。但是只要與慈濟活動撞期,黃錦益就不接案子。甚至有時候,與客戶已經約好的業務,兩個人也會 臨時「跑掉」。

兩夫妻經常把公司丟給胞妹全權處理、把孩子交代給她照顧。陳春珍常常覺得很不可思議!

「如果不是小妹,我們沒有辦法這麼自在地做慈濟。」話語裡,陳英珍埋藏不住著對親妹感恩之情。

陳春珍則說,好在陳英珍的四個孩子本質都很乖巧,很受教,還不大需要多費心。倒是認為自己對公司的責任更多、更累了,因此難免有所怨言。

「姊夫是一個對自己很嚴謹的人。但是對待別人一直很有度量,也很會照顧周遭朋友。很少發脾氣,頂多生氣時,不說話。」接觸慈濟後,脾氣更好了。夫妻倆不僅包容小妹的情緒, 並且勸她「日子過得去就好。」這一切的放下與改變,都令陳春珍感到很好奇。

每趟隨師回來,陳春珍發現姊夫明顯的瘦了一圈,接著又夜以繼日的為影像仔細的編號、剪輯,姊姊也一樣不得閒,忙著寫文字、看資料。尤其是後來兩人還合作製作「衲履足跡」節 目。「姊夫、姊姊常常通宵達旦,睡眠很少,長期睡眠不足。」經年累月的相處,陳春珍看在眼裡,心中十分不捨。

「知道他們身心投入這麼神聖的任務,時日一久,我投降了 ! 上人教育了我;而姊姊和姊夫以行動感動我。」爾後陳春珍不僅受證為委員,並成為懿德媽媽之一。

◎ 為了傳承 成立映像會

隨著慈濟志業八大法印逐步拓展,黃錦益及陳英珍繁忙的腳步不曾停歇,除了隨師的時間外,三天兩頭搭飛機往返花蓮、台北。

「一個人吃不了天下米,做不了天下事。」眼見影視志工少之又少,上人體恤黃錦益的辛勞,期望黃錦益要牽徒弟(台語)。

黃錦益也認為,如果流失一段慈濟歷史,自己就是一位罪人。他劍及履及邀請專業人士,自掏講師費、車馬費,積極培訓影視志工。在1996年召集成立「慈濟影視映像志工聯誼 會」。

◎ 專業經驗 無私的關懷

身為影視志工,黃錦益時刻關心著團隊。2002年底,上人明示,圖、文、影三結合,才是最完整的文宣。「映聯會」走入歷史,代之而起的「人文真善美」在2003年成立。

時至今日已經十年,黃錦益憶述著 上人當年的想法 : 上人希望志工和大愛台相輔相成,人文與專業結合。由於志工比較能隨時掌握社區的特色、人物的特點。假使志工能具備 專業的領域,至少可以省掉大愛台三分之一的經費;兩邊結合起來,才能為慈濟歷史留下更完整的史料。

為了完整的記錄文史,黃錦益認為志工「要提升專業技巧最好的方法,那就要整合團隊,由專業人士帶動一組團隊,然後一直複製專業團隊的經驗。」他回憶1999年,九二一地震 之後,自己傳授志工拍攝「希望工程」援建學校紀錄片的經驗說:「當時我們第一天上課,隔天演練,第三天外出實作。這樣的方式,學員進步最多。」

所謂「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就是人文真善美志工必備的精神;每次出任務,要比別人早到,活動後,要收拾器材、要寫文稿、彙整相片、剪輯……。因此,還要有負責的態度和堅持 的毅力,才能完備的記錄慈濟大藏經,使文史流芳。所以,黃錦益強調「志工精神面的輔導比甚麼都重要。」需要透過 上人的法,用心體會,才能願力不退,使命必達。

◎ 造福修慧 才是美滿人生

將慈濟人的真實事跡,化剎那為永恆光影,留下美善的年代,彰顯立範於後代。夫妻倆隨師在側二十餘載,展現難能可貴的堅持與毅力,尋問陳英珍,行經歲月的隨師記錄工作是否有 壓力?

「要及時把握因緣,否則錯過了,求不可得。溫柔的壓力,更值得回味!」那是妙不可言喻的福緣啊!

「如果不做慈濟,現在會怎麼過日子?」「吃喝玩樂,過一生吧 !」一臉厚實的黃錦益毫不遲疑的回答,因工作上需要常搭直升機,當隆隆引擎聲響,他凝望藍天,難免感觸人生無 常。

「過去的思維與作法,不過是徒消耗生命罷了!投入慈濟,人生沒有白來了。」

靈慧的陳英珍補充道:「上人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雖然沒有飛黃騰達,但是不造惡業,就是來生最好的不動產。」

圖左 : 2002年全省委員幹部研習會暨慈濟36周年慶活動,1500百多人的大合照,動用黃錦益師兄以360度攝影機拍攝,才得以完成。[攝影者:德弘師父]
圖右 : 災民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慈濟人呈現手語,熱鬧的像過年。黃錦益(濟宇、右)師兄認真記錄的身影。[攝影者:黃文欽]

圖左 : 慈濟38周年慶系列活動;人文真善美志工黃錦益(濟宇,右後)、沈瑞源(本韶)在實況轉播車(Outside Broadcast,簡稱OB車)即時剪輯典禮畫面。[攝影者:顏霖沼]
圖右 : 黃錦益(左、濟宇)師兄扛著十幾斤重的攝影機,忽前忽後的跑來跑去拍攝,停下來還為大家介紹走過三十年的慈濟。 [攝影者:沈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