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化無用為大用 人生沒有白來

化無用為大用 人生沒有白來

E-mail 列印
雪白長鬍鬚、高齡八十二,眼聰目明的榮民周光裕,在臺中靜思堂大廳,當場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滿臉笑容,帶著湖南口音的他說:「本來就想捐,今天聽完,更加深我的決 心。死了還可發揮功能,化為大用,這輩子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此生總算沒有白來。」

每月第二個星期六舉辦的「中區榮董願力讀書會」,7月13日因「蘇力」颱風而延至20日下午兩點,在臺中靜思堂地下一樓國議廳舉行,邀請花蓮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前來分 享。共有榮董家族、會眾及志工共約二百人,齊聚一堂聆聽「大體老師捨身菩薩──化無用為大用」的心靈饗宴。

慈濟志工謝輝龍引言說:「一個醫師的養成,解剖學是很重要的課程,藉由人體解剖,瞭解身體的構造,而曾副校長是慈濟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科教授,在解剖教學多年,成就非常大。 捨身菩薩大體老師,做到最後化無用為大用,也讓其人生更亮麗。」

看透生死

年歲不大,卻成就非凡,有著書生氣質的副校長曾國藩,一上臺就讚嘆臺中靜思堂氣勢宏偉、格局寬敞,能來此做分享,非常有福報。讓中區榮董家族、會眾及志工,以熱烈掌聲回 報。

接著他以流利的國、臺語,偶而夾雜些英語專用名詞,再搭配簡報,分成「生死學、解剖學的歷史、慈濟大學的心路歷程,以及成果分享」希望大家能從課程中學習「看透生死」。

「人有七情六慾,那一份『情』往往會讓我們放不下,雖然了解『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但能真正放下,很不容易。尤其臺灣習俗──人往生後入土為安,厝邊隔壁(臺語 左鄰右舍)怎麼辦喪事就跟著仿效。特別是『罐頭塔』成為奠品的另一種喪禮文化。」曾副校長也舉電影「死後七日」為例。

他說:「片中女主角接到父親往生電話,情緒很激動匆忙趕回家,無法鎮定思考。七天中乩童怎麼講,她就怎麼做。心情紛亂中,往往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主見。」又說:「失去親人 的痛會讓人亂了手腳,總想為親人最後做些什麼。現在很多人還是如此,禮儀社怎麼說就怎麼做。」

「父母生下子女,就希望孩子趕快長大,但當子女長成,男婚女嫁有了『孩子、車子、房子』、自己也五、六十歲了,人生過了三分之二,但仍是不願談到死。這是華人普遍的習俗, 喜歡談生、卻不敢面對死亡。」

感恩、尊重、愛

「1979年上人為缺乏醫療設施的台灣東部民眾籌建醫院、建學校,因為當地所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上人期望醫師有專業的技能,還要有同理心。將同理心實踐去幫助別人;而 培育醫生『解剖學』是必經、必要的過程。1994年慈濟大學成立,在證嚴上人引領下,慈濟大學在創校之始,就致力於遺體捐贈的推動。更以獨特的解剖人文,師生與大體老師家 屬貼心又溫馨的互動,更邀請家屬參加所有重要典禮,啟發學生的感動與感恩心,來培訓良醫。上人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捐贈大體者,百分之七十都是慈濟志 工。至今捐贈量遠遠超過大體解剖學的需求。」副校長感恩著說。

曾副校長因從事「解剖學」教學多年,深深體會大體解剖與臨床手術間的差異。他說:「大體解剖在於了解人所有的構造,學習過程冗長,因而遺體需經防腐處理,大體變得堅硬與活 體相差甚遠,神經血管不易區分。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臨床操作的基楚,還是有其必要性。」

為發揮捐贈者對慈濟的託付,以及對醫學的期許,曾國藩用堅定的語氣說:「2000年,我向上人提出構想,擬開臺灣甚至世界之首例,要以低溫冷凍方式保存遺體,讓大體保持柔 軟,所以大體要在八小時內送達,做表面消毒急速冷凍。方能進一步做模擬手術。如此的教學遺體,除了沒有呼吸及心跳外,幾乎與臨床操作情景相當。為了發展慈大醫學系教學、與 醫師訓練的特色要踏出第一步。也再次感恩上人的鼓勵與支持,2002 年模擬手術正式付諸實現。2003年慈濟大學為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添購八台新手術台。」

他也用簡報介紹了慈大校園內部,從追思堂、大捨堂及造型優美的骨灰罈,遺體儲存室,實習室旁走廊一位位大體老師的相片,解剖室安裝透明的空間、讓家屬看到真正操作的場景。 教室內大面積的螢幕……等等,處處感受溫馨又安心。

「從家訪到入龕」曾副校長說:「都秉持著感恩、尊重、愛」做到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他還幽默地說:「不要因大捨堂即將客滿而『衝著來』,我們已經規畫新的大捨堂,大家 還是先用心好好付出。」

「寧可你們在我先生身上劃二十刀,也不希望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副校長說:「學生家訪時,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又聽到家屬轉訴老師對醫學生期望時,往往感動的淚流滿面, 反而是家屬回過頭來勸慰學生。」

最後副校長,播放大愛電視臺錄製的五分鐘影片,從祝福、入殮、送靈、感恩追思儀式,再次讓大家感動到淚水直流。

感動化行動

高齡八十二,眼聰目明,身體健朗的榮民周光裕,在志工楊美蓉陪伴下,聆聽後還沒起身就跟美蓉師姊說:「我要簽大體捐贈」。

在臺中靜思堂大廳,他面帶笑容,操著湖南鄉音,邊簽邊分享說:「幾十年前我就想捐,今天聽完,更加深我的決心。死了還可發揮功能化為大用,這輩子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此生 總算沒有白來。」

老人家又補了幾句說:「病危時,我不急救不插管。而且跟那位家屬一樣,可以在我身上刮很多刀,劃很多下,但不要在病人身上開錯一刀。而且連骨灰罈我都免了。灑在哪裡都可 以,回歸自然就好。」

就讀某大學財經系的學生張奕涵,聽完當天的演講,讓她覺得很震撼。奕涵說:「曾副校長用十分詼諧的言語,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莊嚴的世界。原來為了醫學的進步,早日發現病痛的 基因,有這麼多的愛心人士,將自己身體奉獻出來,讓我好感動。原先我曾想,如果有一天我離開,會選擇回歸自然的海葬或樹葬。但聽完這場演講,看到大體老師、家屬、與學生之 間,溫馨感人的互動及送靈時的莊嚴隊伍,我好像應該重新思考、重新決定,未來是否也做一位無語良師,發揮最後功能。」

圖左 : 榮董家族、會眾及志工共約二百人,齊聚一堂聆聽花蓮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分享。[攝影者:攝 影 者:陳鎮嘉 (惟才) ]
圖右 : 就讀某大學財經系的學生張奕涵(右一),專注的聆聽副校長曾國藩的分享。[攝影者:攝 影 者:陳鎮嘉 (惟才) ]

圖左 : 高齡八十二榮民周光裕(右一),當場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攝影者:攝 影 者:陳鎮嘉 (惟才) ]
圖右 : 花蓮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右二)為請購「以身相許」一書的會眾簽名。[攝影者:攝 影 者:陳鎮嘉 (惟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