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歸來燕子話當年 緣緣相續法脈傳

歸來燕子話當年 緣緣相續法脈傳

E-mail 列印
為期兩天的馬來西亞慈誠委員幹部精進研習會,經過一天緊密的課程後,即將於今天圓緣。志工早會後,六百八十五位包括慈濟委員、慈誠、護理人員及志業體職工,分階站立在花蓮 靜思堂道侶廣場前,拍攝全體大合照。

看似簡單的團體大合照,其背後的意義是特殊的,二十年前,馬來西亞當地本土志工郭濟航等十八人回臺尋根,並從靜思精舍請回一尊觀世音菩薩,誠心發願招募五百位志工成就一尊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二十年後的今天,馬來西亞志工圓滿了這個願力;所以這一張大合照,對馬來西亞志工是具有特殊意義的。

◎慈樂悠揚 菩提蔚成林

八月十日早上在講經堂的第一堂課,安排的是李壽全老師的「馬來西亞慈濟情」,李老師以他擅長的音樂,分享在慈濟看到的點滴與感動。由於大合照的時間有些延誤,這堂課實際不 到三十分鐘,李老師沒有太多的話語說明,便直接用音樂唱出他的想法,淡淡的吉他聲當配樂,加上淺顯易懂的歌詞,就像一個人低聲吟唱一般,唱出心底真誠的情感。

「如果沒有上人;如果馬來西亞沒有慈濟,現在我們會在哪裡呢?」在「2013年馬來西亞慈誠委員幹部精進研習會」的圓緣典禮上,葉淑美師姊問著自己,也問著大家,她是馬來 西亞第一位慈濟志工,她和二十年前第一批回到臺灣花蓮學習當慈濟志工的十八位馬來西亞志工們,一起站在花蓮靜思堂講經堂的舞臺上……當年的十八人,現在只少了三個人,一位 出家,兩位往生了;但是1993年那十五天的隨師訪視、在慈濟醫院當志工的情景及歡喜,依然鮮明地歷歷在目,恍若才是昨日,只是怎麼地時光荏苒,這第一批馬來西亞的弟子鬢 髮已白。

二十年後,馬來西亞北馬已有三千位慈誠及委員、四十七個分支聯絡點,以及三十五個志業單位。2013年是馬來西亞二十週年慶,來自怡保、吉蘭丹、吉打、峇株吧轄、玻璃市、 登嘉樓、霹靂、雪蘭莪、彭亨等地慈濟聯絡處的負責人分別上臺報告志業的成長,及發生在其中的動人故事。

每一個地區的慈濟志業,都因應著各自的環境及因緣而有所特色,臺上密密站著北馬各分支聯絡點及志業單位的代表,他們在最後將手中的捲軸同時打開,捲軸上寫的是北馬各社區的 地名,臺下的郭濟航早已熱淚盈眶,當初只有他孤零零地接下上人手中那一尊觀世音菩薩,二十年後,馬來西亞已菩提林立蔚然成林。

◎法髓入骨 文史要流芳

「上人賜我紅豆兩粒,感恩之情油然而起……上人為救眾生,整日奔走不息,難得見師一面,無法侍奉朝夕,幸有紅豆兩粒,和我時常心語,務把想師之情,點滴溶進慈濟…...」 大家緩緩地清唱起「想師豆」,有人低下了頭拭淚,有人則任由淚水滑過臉龐……證嚴上人親臨會場。

「好溫馨!好貼心!歸來的燕子,是我最期待的!」證嚴上人說,上人很感恩馬來西亞的志工們無時無刻不在傳揚慈濟的竹筒歲月,殷切叮嚀所有人加緊人間菩薩大招生的腳步,祝福 大家──「一生無量,百萬菩薩不困難。」上人看到大家不論多麼辛苦,因為愛師父、愛上人,都願意無私付出,上人說:「我只能以法回饋大家,我要看到我的弟子心中有法;行中 有法。」

在感性溫馨營隊圓緣後,為了讓馬來西亞志工了解文史結集的重要性,講師洪靜原以「法脈宗門、文史結集」為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闡述為慈濟留史的重要性。她開宗明義說,慈濟文史 結集的構想是見證歷史、立經藏,慈濟是行經而不只是讀經。她更以本身的例子說明,上人天天不斷叮嚀,弟子還是不斷犯錯,洪靜原說:「自己是何其駑鈍,心念總是轉不過來。」

2013年1月25日起,慈濟本會組織增設「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文史結集研修中心」〈簡稱:結集中心〉洪靜原負責文史編撰,整理相關出版品的策畫、編寫、審訂與製作。文史 結集計劃將於慈濟五十周年時完成「經藏」結集,規劃出版一百本上人講經說法經典,文字力求豐瞻典雅,親切可讀,以不失上人講述開示之真如實語為原則。

◎分分清楚 感動湧滿懷

此次參與研習的學員,除了已受證慈誠委員,其中還包括馬來西亞志業體同仁及護理人員。總數一百零八位的職工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來到臺灣,在這兩天的研習活動中,他們最期待 的靜思精舍的參訪。下午二點,為數六十九組的營隊學員,分乘十八部遊覽車由花蓮靜思堂出發至靜思精舍。分成兩大隊的志工,一組由精舍師父帶領精舍巡禮,另一組進入靜思主 堂,聽取營建主堂的總召集人梁昌枝心得分享。

從2009年拆除觀音殿,2011年6月完成主體結構,至2012年元月主堂正式啓用,這一路上的點滴歷程。營建主堂的總召集人梁昌枝對馬來西亞志工分享說:「常住師父自 力更生,上人不要弟子因為蓋主堂而到外面募款……」

早期靜思精舍很克難,建築不敷使用時才增建,故而下大雨或颱風來經常是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1975年至1980年因部分屋瓦被颱風颳走,常住師父拿不出拿錢來修屋 頂,但正蓬勃的慈善事業不因此停止。 上人堅持「自己的家自己蓋」不接受信徒供養或會員捐款。

一身白色護理人員制服的陳欣薇,對於梁昌枝師兄的分享,感覺不可思議,驚嘆地說:「今天來了精舍,才真正知道精舍師父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也因如此,當接著精舍尋禮,她就亦步亦趨的跟著德念師父,當聽到疑問處,還會不時問著身邊的志工。「這要做什麼啊?」「這是果皮的廚餘回收,可以製造有機肥……」志工指著 不遠處菜園;她隨即被菜園裡,從事農作的精舍師父所吸引,大大的斗笠下,精舍師父滿臉汗水、略顯黝黑的膚色,讓她深刻感受精舍師父修行不易。

接著德念師父帶著他們走過陶藝坊、粉間,轉個彎又來到位於大寮後方的蠟燭間,陳欣薇沒有停下手上的快門,她指著眼前的嬰兒鞋,滿心感動的她,激動地跟身旁的志工分享說: 「原來網路上寫的都是真的。」她會有如此反應,是因為當初她是在對慈濟一點了解的狀況下,誤打誤撞的考進吉打洗腎中心。

工作沒多久,她就發現洗腎中心有別於一般的醫療院所,是不以謀利為目的,完全是站在病人的角度從事醫療工作。她開始上網搜尋慈濟的資訊,她完全不能相信會有這樣美好的團 體。在洗腎中心工作的這半年裡,她跟著大家一起聽上人看示,也因為如此讓她對上人也產生了一分孺慕之情。所以當知道這次精進研習的消息及背後真正的意義後,她毫不考慮地報 名參加;這兩天讓她感動很多也學習很多,今日的精舍巡禮讓她真真實實的感受到上人的慈心悲願。

◎用心度眾 惜緣傳法身

「哈、哈、哈……」此起彼落的笑聲從精舍另一頭傳來過來,尋聲而望看到德安師父帶領另一群參志工於知客室庭園前,遠遠地就聽到「做慈濟,就要無人不度,無事不做、無所不 在!」在志工笑聲稍歇時,師父隨即談及如何招募會員,為了印證上述的那段話,她談及一次坐火車時,為了讓三位低頭族的年輕人聽她說慈濟,她主動拉著對方說:「我不要求多, 就佔用你們十分鐘!」結果這一路上這三位年輕人都聽她在說慈濟,並成為慈濟會員。

德安師父接著說:「把握機會去做叫『福慧雙修』;找藉口不做,小心『福慧雙休』!」詼諧幽默的話語,讓現場志工人人露出會心一笑。此次回臺踏尋靜思法脈的足跡的馬來西亞志 工,除了有姊妹、母女、兄弟等親屬關係,而其中竟有六十二對是夫妻同修。二十年前,跟著郭濟航第一次返臺尋根林麗雲,這次不只是夫妻同行,加上姊姊、姊夫一行四人。

其實這次的精進研習對林麗雲有著特殊的意義,她看著精舍裡的一草一木,回憶起二十年前,她說:「當時沒有多想,只覺慈濟這麼美,這麼好,所以很想將這樣的模式帶進馬來西 亞。」二十年過去了,現在馬來西亞志工也有長足的增長,也圓滿當初許下的願,但是她覺得不夠。

今年六月國董事會時,上人希望馬來西亞志工能達到百萬會員的目標;林麗雲深刻體悟這是上人對大家深切的期許及祝福,所以她覺得對於人間菩薩招生一刻也不敢鬆懈。她說:「我 跟先生現在都退休了,但是慈濟是我們生生世世要做的事,沒有退休的一天。」

為了讓馬來西亞志工感受回家的溫暖,精舍的師父們總會用心準備,精舍巡禮之後,大家循序進入齋堂,許多人難掩興奮的心情,或許這一箸一飯是再平淡不過的菜色,但平淡的滋味 中卻飽含著家的味道;因為能在同樣的空間、時間,與上人同處一室,對遠在千里之外志工更顯珍貴。

圖左 : 李老師以他擅長的音樂,分享在慈濟看到的點滴與感動。[攝影者:林富德]
圖右 : 講師洪靜原以「法脈宗門、文史結集」為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闡述為慈濟留史的重要性。[攝影者:陳裕炎]

圖左 : 一身白色護理人員制服的陳欣薇(中),對於梁昌枝師兄的分享,感覺不可思議,驚嘆地說:「今天來了精舍,才真正知道精舍師父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攝影者:陳裕炎]
圖右 : 這次的精進研習對林麗雲有著特殊的意義,雖然馬來西亞志工也有長足的增長,也圓滿當初許下的願,但是她覺得不夠。[攝影者:陳裕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