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幸福的人生 以院為家的林銘川醫師

幸福的人生 以院為家的林銘川醫師

E-mail 列印
復建科林銘川主任到台北慈院五年了,幾乎天天「以院為家」。有了師兄師姊們的陪伴與護持,醫護同仁才能安然度過「啟業時期」那段最繁忙的日子,並跨越評鑑重重考驗,他衷心感恩志工全心的付出。同時也從志工菩蕯的身影學習付出,擁有幸福的人生!

林銘川醫師從志工菩蕯的身上,學習到要力行「付出」,真正體會到 上人開示:「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生。」[攝影者:徐志成]
台北慈濟醫院五歲了,復建科林銘川主任是元老級的同仁,他與慈濟的因緣,要回溯到花蓮慈院與台大醫院的合作;從1986年開始,林銘川一個月到花蓮支援一天,所以與慈濟結 緣。林銘川感覺,這個因緣像是冥冥中註定要來到台北慈院,各方面受到證嚴上人的影響,除了生活趨向儉樸,對待病人更有愛心。林銘川忍不住說:「我與慈濟的因緣,應該算是前 世修來的福份吧。」

2005年1月花蓮慈院梁忠詔主任帶著吳欣治醫師、洪怡珣醫師、張志堅組長和林銘川醫師,一起參觀台北慈院復健科工地。大伙兒頭戴安全帽,腳穿著雨靴,踩在滿堆著建材但已 有基本隔間的合心樓五樓,每個房間的門都尚未安裝,地板也是粗糙的水泥地,可以說是一片凌亂!然而,才隔了三、四個月,2005年4月啟業前再去,一切都已就緒!漂亮的木 質地板搭配著優雅的空間擺設,還包括數千幅的畫作及靜思語墨寶等,真是令人驚艷!也因此體會到什麼叫做「眾志成城」!

離開服務二十五年的台大醫院,林銘川選擇到台北慈院,行醫的感受確有不同。台大醫院以學術為導向,雖然同樣是強調要對病人好;可是在台北慈院以病人為中心,對所有病患都當 作家人來對待,這個觀念則是更上一層樓。

林銘川醫師到職至今五年了,幾乎天天「以院為家」,生活規律。每天清晨四點從景美家中步行到醫院,邊走邊凝視著黎明前的星空,欣賞著明月。五點以後,開始處理電子公文、喝 茶、吃早餐。七點半查房,八點開會之後,開始一天的門診。回家路上,夜幕低垂,仍舊是滿天星空相伴。

林銘川醫師之所以喜歡待在醫院裡面,是因為這裡有最優質的設備與氣息,讓他在工作上或生活上都倍感舒適。有時候,偶爾因為出國而好幾天不能到台北慈院,還真有點不習慣哩!

◎義診得歡喜

在台北慈院五年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參加義診;有時候到雙溪、平溪或者是貢寮義診,每年的歲末年終,到板橋園區、關渡園區、汐止園區參加歲末圍爐、義診發放。

由於平日忙碌,林銘川認為在自己崗位上,把工作做好,是 上人託付的責任;但是在心有餘力之下,也要多做一些,因而總會要求自己,一年之內要去幾次的義診。林銘川感覺義診 實在不錯,最大的收穫是「歡喜」,更深刻的感受卻是知福之後,要惜福,而且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再造福。就是要不斷去做,有時間、有機會要把握機會去做。

三年前和蔡勝國院長一起參加培訓,是台北慈院第一批培訓的同仁。培訓當中,林銘川聽到很多慈濟志工的人生經歷分享,不輕易被感動的他,都感動到流淚。林銘川認為這樣很好, 因為有感動,才會有動機去做。他說:「要不斷的提醒自己記住這樣的感動點,要不然人會有惰性。」

◎唱歌給病患聽

除了義診,去年(2009年)的醫師節,林銘川隨著慈濟志工到社區一家養老院,陪老人家聊聊天、唱歌,希望能夠為他們帶來一些歡樂。

喜歡唱歌是林銘川在台大醫院養成的習慣,他自彈自唱,只是想讓自己高興,因為自己高興以後,去看病人就會把那個氣氛帶給病人。至於做復健的時候,林銘川會彈吉他給病人聽, 通常都是針對住院的病人,因為病人人數不多,而且病情比較重,有時候會有一些沮喪焦慮,唱歌給他們聽,可以安定他們的心。

看診時,雖然不方便唱歌,但是林銘川總是耐心傾聽,給予適當的建議,能夠解決的,立刻幫他解決;見到病人很高興的離開,當醫師的也歡喜;有時候,林銘川沒辦法立即解決病人 的問題,因為病人的問題多樣化,而且是慢性的。因此,對病人說明清楚治療時程是必要的,還要有耐心,不要著急。

◎醫療是一種藝術

在這五年裡面,很多病人因為得到治療而恢復,心裡得到歡喜的例子不勝枚舉,林銘川認為這是身為醫師應該做的。但是也有治不好的,例如神經受傷接觸比較多的就是腦中風、腦傷 的病人,或是脊椎損傷的病人,因為神經元無法再造,在神經醫學上都還是有極限。即便現在很多醫學中心都做神經再生,花蓮總院也做得很好,但是以全世界來講,都還是醫學界的 大課題。

林銘川提到,在這個情況下,很多病人會想要知道得到這個病以後,到底能不能回復到未生病前的狀態。他認為,一般來講要看病人的個性,如果病人開朗的話,就可以跟他說明科技 的現況,將來會進步到某一個程度;但是非常焦慮型的病人,會鼓勵比現在更進步,不要失去努力的動力。

所以醫師常常在觀察病人的個性,然後替他找到最好的方法。有人說醫學應該要用證據、數字會比較客觀;但是林銘川認為,其實醫學它是一種藝術,因為它不像科學或數據的刻板, 還有部分要靠情的觸動。林銘川玩笑地說:「慈濟人很適合做慈善醫療,因為醫療很需要心靈的膚慰,而慈濟人的感恩、尊重、愛就可以用上。」

◎醫院中的小家庭

整體而言,林銘川表示復健科的設備很好,空間寬敞,同仁們都非常努力,倍受病患肯定。治療師加上醫師,科內同仁總共四十位,算是醫院中的小家庭。五年來,員工的流動率小, 大概在百分之十以內。

能夠將小家庭的成員凝聚得這麼好,林銘川說:「他們都跟我的女兒同年紀,所以我都把他們當做我的小孩子看待。」事實上,林銘川將過去在台大醫院的做法,也應用在慈院的同仁 身上。他在早上看診之前開晨會,一一叫出每位同仁的名字,向他們道早安;然後大家一起讀書,讀論文或者是專題報告、個案討論,讓大家有所成長。面對同仁們在工作上,難免會 有的喜怒哀樂,情緒的起伏,林銘川總是在儘快的時間裡給予安輔;等於分擔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因為大家都是一家人。

每天面對病人,林銘川想辦法為病人解決問題,能為病人解決的,立刻幫他解決;有些病沒有辦法立即解決的,就設定一個時間表,讓病患知道在多少時間內得到改善。林銘川肯定地 說:「總總為病人所做的努力,都是以『付出無所求』做為思考的核心。」林銘川把每個病人當作家人在照顧。

這些年在台北慈院裡,林銘川每天都可以看見許多志工菩蕯的身影在醫院裡穿梭著。有了師兄師姊們的陪伴與護持,醫護同仁才能安然度過「啟業時期」那段最繁忙的日子,並跨越醫 院評鑑等重重考驗,衷心地感恩志工全心的付出!同時也從志工菩蕯的身上,學習到要力行「付出」,唯有不斷的付出才會擁有歡喜的人生!也真正體會到 上人開示:「最幸福的人 生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