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孝順父母真普度 不留遺憾

E-mail 列印
為了宣揚佛恩、親恩的浩翰,慈濟羅東聯絡處於8月3日、4日舉辦七月吉祥月孝親祈福會,期待透過正信佛教觀點,以做好事、心存好念的正行為迎接吉祥月、歡喜月也是孝親月的 農曆七月,二個場次共有2,100人次參與。

七月吉祥孝親祈福會中安排《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演繹,參與演出的宜蘭區志工排練了三個多月,從〈行願〉、〈跪羊圖〉、〈序曲〉、〈因緣〉、〈親情〉、〈子過〉至〈終 曲〉七個段落,真誠的演繹令人動容,尤其最後的〈終曲〉闡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臺下民眾隨著臺上演繹的情緒而起伏,讓臺上臺下淚水交織成為一幅感動的畫面。

◎身體會累 親情難捨

長年累月不離不棄照顧老且病的親人,身、心所承受的累、壓力若非親自經歷,箇中辛酸不足為外人道。慈濟志工黃慮躬及環保志工鐘淑玲二人長期守護病中的父母,受到鄰居及親友 推崇,她們在活動中現身說法,道出艱辛但無悔的照顧心情,也呼籲大家奉行行孝不能等的孝親行。

今年(2013年)六十三歲的黃慮躬,年輕時嫁給了大她大二十歲的外省人,如今罹患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需要時時叮嚀服藥控制病情,除了照顧先生,她還要照顧九十歲的 失智老母親,同時照顧兩個老人。

母親罹患失智症已六年,捨不得將老母親送進安養院由外人照顧,一直在旁照顧的黃慮躬,說起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忍不住紅了眼眶,「說不累是騙人的,尤其失智症病患會分不清 楚作息的時間和地點,穿著復健褲的母親,時常將房間當作廁所直接尿在床上,所以家裡常『做大水』,前、後陽臺也常常曬著棉被、床單。」

小時候稱媽媽為「卡桑」,現在失智的母親智力退化至孩童時期,反過來把黃慮躬當作「卡桑」來稱呼,加上吞嚥困難,喝水容易嗆到,需要用奶瓶小心餵食,照顧程度隨著患者的退 化程度日漸辛苦。

六年來,黃慮躬不離不棄照顧一位情緒不受控制的老小孩,令人稱許她的孝行,黃慮躬說:「孝順父母才是真正的普度。」她希望鄉親們在七月普度之餘,能夠有「千拜萬拜,不如對 父母說聲愛」的正確觀念。

◎無悔青春 付出有福

四十二歲的女人應該是兒女獨立,可以享有時間、空間自主的年紀,而鐘淑玲從國中畢業後就甘願留在家裡,照顧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讓兄姊們無後顧之憂讀書、就業。

想到父親的辛苦,鐘淑玲總是把家打理得當,讓做粗工的父親回家後可以充分休息。從少女到現在二十六年來,鐘淑玲的世界只有家庭,沒有朋友、沒交過異性朋友,也沒有年節假 日,不知道什麼是休閒生活,連婚姻也不在考量之中,她認為,照顧母親是理所當然、責無旁貸,儘管歲月流逝、容顏已改,她對母親及患帕金森氏症父親的照顧,從來沒有一聲苦或 怨。

自從懂事以來,全家人的飲食、起居和照顧媽媽,都是父親一個人身兼母職默默地付出,父親沒有過一句怨言的身教,讓鐘淑玲感覺到家庭是溫暖的,雖然母親病了,家人的心反而更 貼近,在她的心中,這個家和別人的家庭沒有什麼不一樣。

三個月前,母親檢查出罹患癌症末期,目前正在住院接受治療,爸爸的復健狀況持續進步中,鐘淑玲笑笑說:「現在感覺就像在照顧女兒。」能夠在父母最需要的時候守護在旁,鐘淑 玲感覺自已是幸福的女兒。

◎善行啟發善念 行孝不留遺憾

為了讓民眾深刻感受母親生兒、育兒的艱辛與辛苦,七月吉祥月祈福會安排二百四十位慈誠、委員、社區志工,以及兒童精進班的小朋友共同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

其中一位將進入國中就讀的小男孩陳宜擇,父親早逝,母親為了教養四名子女、維持包括公婆一家七口的生活不辭辛勞,因經濟困頓,接受慈濟長期救助關懷因而與慈濟結緣。

二年前,陳宜擇的母親為他報名「社區兒童精進班」,為了不讓媽媽叨唸,每回總心不甘情不願的上課,不笑不說話的特異行為,成為隊輔爸爸、媽媽們的頭疼人物。

陳宜擇所參加的社區兒童精進班,隨班陪伴的班爸爸一年前改由曹效卿接手,曹效卿說,「印象中,當初只問了家裡電話,這個毛躁小孩竟將手機往桌上用力一拍,就算是回答了。」

第一次交手就讓人訝然,了解陳宜擇的家境造就了他不理人、我行我素的個性,曹效卿接手兒童班這一年來,從接納、關懷至輔導,現在陳宜擇會與師姑、師伯打招呼,臉上的線條也 變得柔和。,

此次《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因曹效卿邀約演出,陳宜擇二話不說就跟著一起報名了,陳宜擇說,在集訓的過程中了解到媽媽養育他和哥哥、姊姊們,真的得辛苦,讓他體會最深的 是師公上人所說:「行孝不能等。」

另外一位參與〈子過〉演繹的林琪敏體會到,「父母年紀大了,尤其是病痛時更需要子女照顧,為人子女者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卸奉養及照顧的責任。」

祈福會過程中,不時有民眾舉起手拭淚;而活動結束後,更有一位父母均已往生的民眾拉著志工的手,流著淚述說觀看後的心境,他感慨,心裡縱使想要給父母最好的照顧,卻已經無 法實現,只能以淚水來表達對父母的想念和遺憾。

不論是因為戲劇感念父母恩,或因為演繹觸動心底的思念,父母健在時當及時盡孝,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發生;至親若已逝者,當修養自心,以善念善行報答親恩。

圖左 : 慈誠隊透過演繹〈行願〉,傳達鑑真和尚東渡傳法的不退精神。[攝影者:李世清]
圖右 : 〈終曲〉闡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臺下民眾隨著臺上演繹的情緒而起伏,淚水交織成為一幅感動畫面。[攝影者:廖月鳳]

圖左 : 音樂手語演出過程中,不時有民眾舉起手拭淚。[攝影者:廖月鳳]
圖右 : 黃慮躬小時候稱媽媽為「卡桑」,現在失智的母親智力退化至孩童時期,反過來把她當作「卡桑」。[攝影者:曾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