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志業巡禮 有感而發立宏願

志業巡禮 有感而發立宏願

E-mail 列印
「希望未來能在英國倫敦成立較大的慈濟中心,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來自英國,第一次參加國際人醫年會的蔡端炳,第一天參訪慈濟志業便發宏願,要成為英國人醫會的種子,將慈 濟醫療志業推廣至英國有需要的角落。

◎英國義診 希望初萌

參加2013年國際人醫年會,二十一國海外學員計二百一十九位醫學員,9月16日參訪內湖環保教育園區、人文志業中心、臺北慈濟醫院。

蔡端炳是心臟科醫師,出生於馬來西亞,負笈英國後定居英國三十餘年。偶然因緣認識人醫會李宏耀醫師,開始參與慈濟義診。由於慈濟在英國尚屬起步,目前只在三個華人社區中心 提供健康諮詢、衛教,翻譯解讀健檢報告,及充當華人會眾與家庭醫師間的溝通橋樑。蔡端炳的加入,讓李宏耀燃起義診的希望。蔡端炳的發願更是李宏耀很大的動力。

蔡端炳希望藉由加入慈濟人醫會,回饋馬來西亞和英國社區。他說:「預防勝於治療,將來要成立健診中心,推動多吃蔬果好食物。鼓勵多運動,讓大家能過健康的生活。」

在內湖環保教育園區,學員分站參訪。蔡端炳看到環保站堆積如山的回收物,深感垃圾減量的重要。他說:「現代人常買太多東西,丟棄太多東西。過去二十年來,總是攜帶三明治當 午餐,既健康又不浪費食物。」

來自墨西哥、目前在美國加州佛瑞斯諾,擔任慈濟義診行政志工的Angelica Robles-Trinh,看到年逾八十的阿嬤認真做環保十分感動。她說:雖然她們做的只 是剪掉書本封面的塑膠片,區分不同紙類等等小事,卻可以因此而幫助需要的人們,是件很棒的事情。」

◎親自體驗 環保再生物

導覽志工解說毛毯製作區,馬來西亞邱文福充當模特兒,穿戴毛毯裁剪剩餘布料製成的帽子、圍巾,興奮地說:「好溫暖喔!」在塑膠袋、紙類區與瓶罐分類區,導覽志工說明:「這 區是媽媽快樂站,上人說,做環保的手最美。大地要環保先要做好心靈環保,重要是少用,要清淨在源頭。」

邱文福提及,從大愛臺新聞看到上人到環保站關懷環保志工。今天自己到環保站,看到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效能後表示,回僑居地會告訴群眾,世界有一群大愛的人在默默付出。期望將 臺灣參訪環保的心得、模式帶回去宣導,介紹給馬來西亞的年輕人,將環保理念帶回給家人。

雪隆分會中醫師葉明蓉,第一次參訪內湖環保站,她說:「看到長輩身體不好還堅持做環保,看了很感動,今天看到做環保的手最美。」

從回收過程中葉明蓉了解,45%的瓶蓋加上55%木屑打碎以後混合,會變得很堅韌,可以做醫學按摩拍打器、腳底按摩板,葉明蓉說:「很慚愧,環保沒有做得很好,希望從認識 回收物,利用再生物,製造簡易再生醫療器材,回去後會號召大家一起做。」

◎來臺取經 人文精神

參訪人文志業中心輕鬆自在,不少人坐上「小主播看天下」主播臺,過過主播癮,也有人看著「大愛人物誌」錄影捨不得移開腳步,原來清流繞全球是這麼來的。

看到慈濟竹筒歲月,功德會草創時期影帶,看到證嚴上人不忍因病而貧,建構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的艱辛過程,學員因感動而落淚。

馬來西亞藥劑師錢興利自我介紹:「錢就是法財,要賺功德財不是世間財。活動雖要自付費用,但參與人醫會的人都是出自愛心自願參與。」

2007年,錢興利回臺參加人醫年會,抱著與各國醫護團隊交流學習,七年來都有不同的體會。錢興利表示,上人堅持將醫學深度化,因此感動了很多人參與,如今人醫會已蓬勃發 展。馬來西亞看似醫學普及化,但有些偏遠地區缺乏醫療,預防醫學做得不夠,民眾有三高的疾病,現在雪隆分會在推廣預防醫學。

◎人文空間 引起共鳴

參訪來到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代表全院同仁歡迎人醫會貴賓到訪。院長表示,中秋節常有颱風,有人建議人醫年會改期,上人念及與已故菲律賓呂秀泉院長的約定,仍維持在中 秋節舉辦人醫年會。趙院長說感恩來自全世界的人醫專家,一起做上人要我們做的事。

醫院的挑高建築、節能減碳概念、人文空間設計顯示這是個很美的醫院。趙有誠表示,臺北慈院的美不只在硬體更在心美,要傳遞慈濟人文精神,做到全人照護。這種以人為本的醫療 精神,引起參訪醫護人員共鳴。

學員觀賞慈濟醫療史影片後,由導覽志工帶領醫院巡禮,學員於器官捐贈紀念碑前恭敬行禮,導覽志工簡述醫院啟業以來這些捨身菩薩,以無用化有用延續了無數生命,也鼓勵推動器 捐的大愛精神。

自2003年即參與義診活動的Angelica,則另有體會。她是位天主教徒,對慈濟以「感恩、尊重、愛」對待無法取得醫療資源的弱勢族群,深為認同及感佩。發願恆持初發 心,繼續走在志工路上。

新加坡的魏愛榮表示,一踏進慈院寬敞的空間讓人覺得很舒暢,毫無傳統醫院的擁擠壓迫感,尤其處處環保設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人醫研習 順兼記錄

就讀天津中醫藥大學四年級的孫洋不停做筆記,在器官捐贈菩薩的紀念感恩海報前,虔誠合十表達敬意。她說:「以人為本重視醫病關係的人文,與其他醫院真的很不相同。」當聽到 每週六下午在醫院有感恩茶會,溫馨場面立即浮現腦中,醫院不再是冷冰冰的地方。

幾位新加坡的學員,她們都身為護理工作者,相約參加人醫年會。來到臺北慈院見到寬敞的空間,一致表示,真不像醫院!和她們的工作環境相比之下,在這裡工作真幸福。

新加坡護理長許俊耀服務的醫院,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2011年應學生邀約參與人醫會,去年因颱風未能成行。今天回臺研習,也承擔人醫會錄影、攝影、文字。許俊耀表示, 每次人醫會活動都沒有人記錄,為了要留歷史,所以自掏腰包買相機,他說:「人醫會有活動,自然就找我承擔。」

來臺前,許俊耀對慈院已有些了解。實際體驗醫護對病患的關懷,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新加坡人口快速老化,此次回臺抱著重大任務而來。醫院的主管希望醫護人員能與慈院相互交 流,希望對下一代有所幫助。

圖左 : 馬來西亞邱文福充當模特兒,試穿毛毯剩餘布製成的帽子、圍巾。[攝影者:吳萬智]
圖右 : 2007年錢興利回臺參加人醫年會,七年來每次都有不同的體會。[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 趙有誠院長,代表全院同仁歡迎人醫會貴賓到訪。[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 臺北慈院寬敞充滿人文氣息的空間,讓學員羨慕不已。[攝影者:吳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