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髓緣之愛 讓生命圓滿

髓緣之愛 讓生命圓滿

E-mail 列印
9月19日中秋佳節,天兔颱風海面形成、持續增強。證嚴上人於志工早會開示大眾,造成氣候變不協調,唯有人人即時反省,快速具備防範;上人擔心「天兔遮月,今晚明月不露 面」雖無法仰天看月,上人愷示大眾內觀自性,這是心月明。上人叮囑參加「2013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的大醫王、菩薩們人人把心月展現出來。

◎捨我其誰

人醫年會第三天的課程,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以大會主題「捨我其誰」為題,細訴推動骨髓捐贈二十年,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的心路歷程。證嚴上人一念悲心,1993年慈 濟受政府委託推動造血幹細胞捐贈,二十年來供髓給二十八國家,配對成功案例累計近三千三百例。

1992年旅美的臺灣留學生溫文玲,二十九歲時驗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回臺希望能覓得適合的捐髓者,礙於法令三等親之內無法捐髓失望而歸。溫文玲在發病半年後返臺,和臺大 醫院陳耀昌醫師等人拜訪衛生署,籲請政府開放移植的法條限制;也前往花蓮靜思精舍拜會證嚴上人,薦請上人了解此事。

另有一群社會精英努力奔走,促使開放移植條例立法成功。但是市政府不但沒經費,也不可能做。大家一致認為哪怕有錢,也沒有人會相信骨隨捐贈無傷身體,唯有上人出面呼籲,方 能有公信。

2004年,慈濟在八卦山辦了第一場驗血活動,總共有八百四十人次參與,緊接著高雄、臺中、臺北……大家奔相呼籲:「上人說的,我們要趕快做!我們要趕快搶救生命!」一天 之內募得超過五千筆資料,破了世界紀錄,連日本、新加坡等很多國家都來觀摩。

骨髓配對也從委外UCLA實驗室,慈濟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室,再轉換成分子的實驗室,資料庫的品質與專業獲得國際認證,連勸捐志工都要有專業的認證。林碧玉感恩第一位 捐髓者,助理檢察官葉美菁小姐開先驅之風。「悲智雙運需勇氣,信願行證在今朝」這一切都因有上人指引方向,帶領我們朝向人生真正可以付出的目標。

◎骨髓捐贈論壇

「骨髓捐贈論壇」單元,林俊龍執行長邀請寺崎教授(Dr.Paul Terasaki)、岡本教授(Dr.Shinichiro Okamoto)、閻雲校長,分享他們在 人體染色體基因配對,骨髓資料庫建立的專業領域。

寺崎教授(Dr. Paul Ichiro Terasaki)在人體器官移植技術領域享有盛名,也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的名譽教授,並建立美國第一個腎臟移植中 心。

血液配對是器官移植中重要因素,Dr.Paul Terasaki一直致力於開發器官移植捐贈研究,研究出只要用1c.c的血清,一分鐘內就可以完成白細胞抗原(HLA) 配對。他表示:生命科學中,器官移植成功代表醫學上最大的進步。他的公司One Lambda在組織配型和移植手術的發展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Dr.Paul Terasaki與林俊龍在UCLA義診中心認識,與慈濟結緣,他非常認同證嚴上人濟世救人的理念,幫助臺灣建立 HIA、 DOA 資料庫。1994年 開始,只要花蓮慈濟醫院完成取髓,便迅速將血液送至美國UCLA實驗室進行配對,兩個機構密切配合,順利完成骨髓移植。

岡本教授(Dr.Shinichiro Okamoto)是日本骨髓庫JMDP醫師,也是慈濟骨髓中心醫務顧問。Okamoto表示,慈濟在骨髓資料庫的建立非常投入,十 年來非常有成就。他分享日本骨髓庫(JMDP)的現狀和未來的挑戰 。

早期日本依靠海外臍帶血銀行系統,提供骨髓給患者。1997年開始跟國外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包括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自1992至 2002年以來,骨髓 捐贈持續成長,移植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六十左右。目前日本骨髓庫(JMDP)面臨的挑戰,是從找尋配對到移植完成約需一百一十五天,歸因於骨髓收集中心未普遍設立,移植醫 師、麻醉醫師都短缺。

JMDP依據捐贈者的人口統計數,分析出年輕捐髓者比率比較高,所以他們拍攝以年輕人為主的廣告片,除了吸引年輕人來捐髓外,也要帶動他們一起參與救人濟世的工作。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是腫瘤科醫師,1995年受證為慈濟志工,投入幹細胞移植志業,今天回到家與大家分享,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及骨捐的用途。

骨髓抽取的方式,有從大腿骨髓中抽取樣本、周邊血幹細胞收集、臍帶血移植。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證實血癌是有機會根治的。但在慈濟沒有成立骨髓資料庫前,華人難以尋找到救 命的配對。

有位美國慈青小女孩,她上街頭勸募捐髓,但世事難料,她卻得了白血病,需要幫助。我們可能是捐贈者,也可能是受髓者。《無量義經》云:「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 人。」這段經文,一直深植於證嚴上人心中,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成立,讓慈濟落實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大智慧。

◎髓緣之愛

捐髓者、受髓者、骨捐關懷小組、人醫會環環相扣,串聯出無數動人的捐髓故事!大愛電視臺主播李璧秀主持「髓緣之愛」座談會,邀請受髓者胥瑋玲、捐髓者余慧婷、資深關懷小組 志工宋秀端、人醫會醫師、志工林榮宗,分享他們一幕幕的生命交響曲。

1988年,胥瑋玲罹患了血癌,必須接受骨髓移植,當時慈濟尚未開始推展臺灣骨髓資料庫的建立,如果經由手足捐髓,配對機會能增加到四分之一,母親開始計畫懷孕,尋找讓她 活下去的契機。皇天不負苦心人,母親生下弟弟和她配對非常符合,1992年底,她完成了骨髓移植,重拾她斷層的人生。現在她服務於專門協助全國血液重症病患的社福單位。

瑋玲說:「如果生命可以重來,而我可以許一個願望,我想我不會說我不要再生病,只求我的母親可以少承受一點身心上的煎熬。」希望上天能多給她一些力量,幫助更多像她一樣的 病人,在對抗血癌的路上不要那麼辛苦。

余慧婷的執意捐髓,引起先生及婆婆極大的反彈,她想:「我明明知道只有我能救她,若不去救,我會一輩子不安的。」於是,她求助於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安排捐過髓的人向家 人說明,又請自己的兄姊幫忙遊說都行不通;最後,請來身為慈濟榮董的舅舅潘有義,他向余慧婷的家人保證:「絕對沒事,有事我負責……」家人才軟化下來。抽出的骨髓是送至加 拿大去救一位年僅兩歲的小女孩艾瑪。

慧婷說:「這一路走來,要感恩的人實在太多了!看到這麼多人為我無所求地付出,我決定加入慈濟的會員,盡一點力量幫助別人。」

宋秀端是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2000年曾經關懷一位罹患血癌的會員,與他配對成功的是一位基督徒。當時因為執著於宗教不同,遲遲不肯捐髓。結果病患原本從充滿希望、 到絕望,病情急轉直下而往生。當該位配對成功者改變心意,願意捐髓時,卻已經沒有機會。她希望需要幫助的人,與有機會幫助別人的人,都能夠珍惜因緣、把握機會。

◎大愛與感恩相見歡

Mr. Amrith Prithira 由太太陪同,搭了三十六小時的飛機來到花蓮,只為感謝八年來救他一命的臺灣捐隨者。二十位來自各國,跟他一樣的受髓者,來到花蓮 參加相見歡活動,共同見證大愛無國界。由主持人陳竹琪、黃添明及慈濟志工,以話劇方式呈現,慈濟二十年來骨髓捐贈的篳路藍縷。

回首二十年前,1993年一位任小朋友罹癌,到美國尋求醫療,最後仍然回天乏術;後來又有溫文玲因為白血病發生,在美國遍尋不到配對,回臺尋求醫治,有才華的她仍然不治往 生。

因為不捨,上人生起籌辦骨髓資料庫的想法,面對各界反對的聲浪,上人並沒有停止,「不會傷害人及救人是我唯一的信念。」這是上人的願行;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弟子毫不遲 疑的支持,就是一支強心劑。」上人籌辦資料庫的心願更強了。

勸髓工作,面對人們的冷漠是慈濟志工一大考驗。堅強的救人意念激發出巧妙方法,舉凡上公車關起門來,志工就有無數個一分鐘可以勸導;三明治宣導,志工們穿上宣導招牌,騎車 走路,處處宣揚;等候紅路燈的街口,過秒關也是宣導契機。如此一步一腳印,堅持做對的事,將資料庫以愛與耐心慢慢累積而成。

◎感恩有你才有我

來自大陸的張紅梅等了十年,今天終於有機會跟許瓊文說:「謝謝你!」瓊文已經捐過兩次骨髓了,她說:「已經捐兩次了,捐三次不算什麼。」

「我重生六年了!我一定要親口跟他說感恩,他救了我,感恩上人創造骨髓捐贈中心。」受髓者張國文來自馬來西亞,主持人陳竹琪賣一個關子:「捐贈者會出現嗎?好,大家閉起眼 睛,5,4,3,2,1」

只見一位男士走上臺,張國文向前跪在他面前。「我不是捐贈者,彭寶珠女士確定不能來。」慈濟志工陳乃裕拿出一張卡片,轉達彭寶珠對張國文的祝福:「知道你存在,分分秒秒都 在祝福。」雖然口說不介意,但是張國文仍難掩失望之情。「沒關係,總有相見的一天。」張國文如此鼓舞自己。

「十一年來,春去秋來,想像受捐者一百五十公分高……」主持人的聲音,帶領著大家想像捐者與受捐者的長相。來自中國北京今年二十歲的受髓者劉元浩,已經長大為一百五十五公分的成人,在爸爸的陪同下,上臺等待與捐髓者相見歡。劉爸爸見到二十六歲的捐贈者張亦翔,很激動地不斷感謝:「中心說不能送禮物,今天帶來字畫。」「佛光普照 慈濟眾生」「德恩浩蕩 大愛無疆」。

家住恆春的大三學生楊聖玄,由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哥哥及弟弟陪伴上臺。見到捐者陳文鋒,楊爸爸突然衝向他並跪下。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陳文鋒受驚嚇而直立一旁,臺下卻 被這一幕轉涕為笑,拾起了先前的感動情緒。「我夢了九年,夢好幾次,夢見跪在他面前(捐者)感謝他。」

爸爸提起楊聖玄當時發病時「一直流鼻血,摀住鼻子血就從嘴巴吐出來……」全家族二十多人包了遊覽車來,起來感謝藉命恩人。聖玄將親手所寫「感謝大德 大愛 大恩人」致贈給 陳文鋒,表達多年來的感恩之意。

來自千里之外美國的David,很高興能夠與捐者相見歡。自受髓後,David就「dreaming that day」,今天終於夢想成真見到鄭美月。

鄭美月由女兒陪同,她的心情是緊張、高興,盼望他很健康。女兒說:「這是媽媽做早餐生意第一次公休,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到花蓮。」鄭美月開心地說:「因為捐骨髓才有因緣 入慈濟,又能入經藏。」

來自新加坡的 Time Lee 罹患大腸癌和血癌,他激動地抱住張哲維說:「謝謝你讓我活下去。兩年了,你已成為我的一部分了,希望每一天都像今天一樣健康。」

來自上海的李毅,朝思暮想要見捐髓者吳世偉,因為受髓後他的血型由A轉B,個性也由執著轉成放下一切。李毅說: 「上海有一幫子的人都想見他,因為我變太多了。」吳世偉很 高興有機會讓兩岸血脈相連,他也多了一個親人在大陸。

◎飲一杯智慧的水

晚間,學員分組與精舍師父座談,來自印尼LANI是一般內科醫師,感動落淚提問,人圓月圓人團圓,如何才能找到心中的那個圓呢?德(木雨)師父柔性答道:「人圓事圓理就 圓,心中圓看什麼都圓。」上人的心永遠是圓的,永遠處處為對方著想,未曾想過自己。上人有時也會遇到挫折,例如當年建蓋慈濟醫院時,面臨很多的挫折,不過上人一心只想幫助 可憐的人。內心如果想到對方,「心」就會圓。

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的志工楊秀華問:「行善行孝的人,是否較容易做大事?」德渙師父期勉:「一個行善的人,是因為看見世間悲苦,有心量的人是宏觀,自然會將事做好。」證嚴 上人曾經愷示,什麼叫大事?一件事從頭到尾做好而圓滿就是大事。德渙師父提醒學員,不論做什麼事,細細體會每一個過程的法。

福鼎學員讚歎志工的奉獻精神,從下飛機的接待到進全球寮房提燈照路,這一切都讓學員驚嘆:「他們不累嗎?」德懷師父說:「生命有了方向價值,就不覺得累!生活組的志工走到 腳痛,依然笑瞇瞇的做,生命的價值體悟不同,做事就有活力,志工的人數比學員多,背後的服務精神是讓人感動的……」

在回答學員有關醫病關係的問題時,德慇師父認為人醫會的成員更應該要感恩慈濟視病如親,醫病更要醫心的這種慈濟醫療人文。也要感恩病患以身體的病苦示現,讓我們更加領悟到 無常,更加珍惜每個當下。

學員靜靜聆聽精舍師父的期勉後,像孩子回到家人身邊一樣,打開心門訴說著遇到的困難;也有分享歷次回到心靈故鄉後的收穫,心靈的交流累積能量,勤耕人醫會福田。 (撰文:黃愛惠、詹明珠、林怡利、許麗珠、李志成、蔡翠容、吳碧珠、朱文姣、陳怡伶、陳泰良)

圖左 :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以大會主題「捨我其誰」為題,細訴推動骨髓捐贈二十年,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的心路歷程。[攝影者:張進和]
圖右 : 「骨髓捐贈論壇」單元,林俊龍執行長邀請寺崎教授(Dr.Paul Terasaki)、岡本教授(Dr.Shinichiro Okamoto)、閻雲校長,分享他們在人體染色體基因配對,骨髓資料庫建立的專業領域。[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 感恩有你才有我,越南受髓者黃清俊醫師(右),向捐髓者李允鑫(左)叩頭致謝,感謝捐髓者讓他能恢復健康,繼續行醫救人。[攝影者:王賢煌]
圖右 : 印尼學員LANI提問,人圓月圓人團圓,如何才能找到心中的那個圓?德(木雨)師父柔性答道:「人圓事圓理就圓,心中圓看什麼都圓。」內心如果想到對方,「心」就會圓。[攝影者:白崑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