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心寬念純 美善家庭

心寬念純 美善家庭

E-mail 列印
家住中和的張家銘,因為阿公往生決定素食;看到汐止花東新村原住民的苦,而接觸了慈濟;因為加入慈青團隊,從宅男變成了快樂的志工;因為很愛做慈濟,遇到了也很想做慈濟的 吳曉芳。慈濟不僅讓他們找到心靈的寄託與人生的方向,也讓他們的生活過得踏實有意義。

◎阿公往生 立願茹素

張家銘在1971年於宜蘭蘇澳出生,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個姊姊、二個弟弟,爸爸是公務人員,服務於中油公司,媽媽則在宜蘭經營戲院。因為很需要人手,所以從小家銘也要幫忙 打掃戲院。後來因為電視慢慢普及,戲院也於1985年結束營業。

國中之前家銘都在宜蘭就讀,高職則就讀永和的復興商工。因為就學的關係,家銘隻身先到中和居住,家人後來也陸續搬來同住。以前的家銘是個宅男,從小到大除了書本及工作外很 少出門,在家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電動,算是個想法很單純的男生。

2000年,素食多年的阿公往生時,家銘突然決定要素食,可把家人嚇一跳,當時他才29歲。下了這個決定的第二天,就接到當時在臺北工專的表哥張瑋修的電話,邀約他出去走 一走。

表哥帶他去汐止花東新村,他看到一群年輕人,正為來自花東原住民的孩子作課輔及帶動團康。也看到原住民朋友,是如何在沒水沒電的環境中求生,讓他既心疼又感動。雖然前後表 哥只帶他去了兩次,他就主動加入這群年輕人一起服務。

當時他並不知道那群年輕人就是慈青,只曉得他們都是很有愛心的大學生,也不認識慈濟及上人。卻因為每次參與回來都很快樂,似乎覺得找到了生命的意義,所以就很積極地一頭栽 入。

◎如其所願 覓得良緣

他常常幫忙開車帶慈青們去作課輔,也幫忙當起慈青學長會的連絡人,因此認識了許多的大學生,保持長期良好的互動。直到回花蓮參與慈青營隊,才知道所參與的是慈濟的團體。

除了參與花東新村的關懷,也和慈青一起參與北投區慈濟親子成長班。沒想到投入越多,潛能也一一被激發出來,不僅人變得幽默、風趣,連手語、演戲,都難不倒他,變成非常受小 朋友喜愛的大哥哥。他也自嘲說:「如果沒有進來慈濟,至今可能還是宅男一個呢!」

長期和慈青相處下來,耳濡目染下也改變了自己的氣質,因為常被誤認為大學生而開心不已。不知不覺中也感染了年輕人的天真、快樂。

因為很喜歡做慈濟所以培訓,2001年授證後回歸中和區。當時除了承擔慈青學長會的連絡人外,也承當起慈誠隊的連絡人,之後也加入了中和區的親子成長班。外表胖胖又愛搞笑 的他,不僅唱作俱佳也是親子班的寶。

做慈濟讓家銘的人生過得踏實又快樂,所以他常暗自祈禱,希望未來的另一半,也能夠支持他做慈濟。在因緣際會下,參加慈青學長讀書會,而認識了大專剛畢業的慈青吳曉芳。不料 卻被她以想繼續念書為由給拒絕了!

曉芳在金門念高職時,曾接觸靜思語且非常喜歡。就讀澎湖海專時知道有慈青社好開心,就主動報名參加,後來也承擔了副社長的一職。也一直期盼和慈濟的因緣不要斷,更希望以後 能繼續做慈濟。看到家銘非常投入且認同慈濟時,曉芳才改變了對家銘的看法,心已動搖。

2004年在很多志工的祝福下,家銘夫妻以佛教儀式,舉行簡單而隆重的婚禮;婚後家銘也邀曉芳一同回歸中和區的親子成長班,共同為教育盡一份心力。利用假日一起做慈濟,他 笑說:「就連回澎湖渡蜜月,也是去做環保。」

◎法親父親 最佳後盾

家銘的爸爸張勇夫從職場退休後,家銘夫妻常邀他參加慈濟的活動。後來家銘承擔協力隊長,需要負責勤務的調派,每當找不到人時就會想到父親。而張勇夫有求必應,非常支持他。 後來勇夫也授證慈誠。至今仍讓張爸爸引以為傲的,是家銘仍堅守茹素的初衷。

在張勇夫的眼中,以前的家銘是個被動又懶散的人;可是加入慈濟後,工作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下班後還全心投入環保的工作。每次找工作,也以不需要加班的工作為第一考 量,因為怕影響到慈濟的勤務。

2005年家銘承擔協力隊長後,認為要深入去了解每位成員的家庭狀況,所以常會到隊員家中去拜訪,並問候他們的家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相關懷,承擔幹部不應只是靠 電話連繫就夠,而是應該多主動和隊員做互動。他也很感恩剛承擔隊長時,有隊員的傾力相挺,讓他都能圓滿每一次的任務。

2011年家銘承擔連城互愛隊長,他說:「可能自己愛的存款很夠,所以找人都不成問題,且大家都配合得很愉快。」承擔幹部,要以身作則,才能帶動別人,所以他也很積極參與 勤務。並體會到不能光說不做,否則難以服人。他常鼓勵隊員說:「要把握當下,保持一顆單純的心,不要想太多,因為想太多常會障礙自己。」

他非常感恩有家人當他的後盾,讓他可以很放心的投入。他說做慈濟不會累,所以大家很喜歡找他做事,也從不推辭,因此博得好人緣。他也認為有人找,代表有好事可以做,所以樂 於配合,要多結好緣 才能儲備下輩子善的資糧。

◎以前知足 現在豁達

家銘覺得自己還要再學習,法還要再深入,因此從半年前開始,他開始每天四點準時起床,到雙和聯絡處做完早課後再去上班。最近也因為聆聽上人宣講的《法華經》,讓他體悟到很 多的道理。

每次早課後都禮佛三拜,家銘常在心中許下三個願望:「一願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二願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帶領普羅大眾行菩薩道。三願祈求佛菩薩能賜給他 智慧、勇猛和精進。」心中雖然許下這三願,但其實家銘也明白智慧是不能用求的,而是要在人事中才能磨練出來,有事情做不僅可以造福還可以修慧。

家銘常以普賢菩薩的警世語:「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來提醒自己要把握當下,守好自己的本分,去做該做的事,盡心盡力完成每一次的任務。以前的家銘 很知足,現在的他則更豁達了。幾年的參與下來讓他體會不少,笑說以前看不懂的天書「西藏生死書 」,如今再回頭來看,似乎原本不懂的地方突然就變得更明瞭了

而曉芳也於2004年年底授證委員,目前承擔協力組長及和氣活動組的任務。和家銘育有一女,目前就讀小學二年級。從小就和爸媽一起做慈濟的張旂貞,也是靜思書軒的小志工, 可以說是在聯絡處長大的孩子,所以大家也都搶著疼呢!

夫妻倆不僅勇於承擔也樂於配合,所以日子過得很踏實,也感恩有因緣可以讓他們找到心靈的寄託及新的人生方向。

三天在精舍研習,張家銘抱著一顆學習的心回來精進,對於第一天聽到上人提到小志工誠愿講的一句話:「身心離千里 心中無距離」他想到海外的弟子,雖然離開上人那麼遠,卻是 這的殷勤精進,讓他覺得必須要好好的反觀自己。

圖左 : 2003年張家銘與吳曉芳在北投親子成長班,演戲給小朋友看。[攝影者:張家銘提供]
圖右 : 2011年張家銘和吳曉芳參與演譯彩排。[攝影者:張家銘提供]
圖 : 張家銘(左二)在靜思精舍精進研習。[攝影者:黃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