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師公飯配鹹豆腐 述說慈濟家風

師公飯配鹹豆腐 述說慈濟家風

E-mail 列印
「香積組窗口等一下來找我,我教你們如何製作鹹豆腐。」德宣師父在11月5日,板橋志業園區第一梯次的「2013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各功能組團隊相見歡 時,特地叮嚀香積團隊務必製作這一道代表慈濟家風的食物,讓海外家人體會師父的清貧生活。香積組窗口曾秀霞立刻調整菜單,決定於開營日(11/7)晚上呈上師公飯以及鹹豆 腐。

11月6日中午,一大塊、一大塊的板豆腐,被送進廚房。姜仁華與劉明華這一對同修志工,雖然沒有做過鹹豆腐,但聽了德宣師父的口述與看過樣本之後,就志願承擔製作鹹豆腐的 任務。他們先將一大塊豆腐切成六十四小塊,然後一層鹽巴、一層豆腐,層層相疊醃漬,擺放一夜,預備隔天早上開始用油煎。

第二天,醃漬一夜的豆腐,顯得比原先的尺寸小了一些。大寮(廚房)中擺放二個平底鍋,香積志工放了一些油進去,把醃漬的豆腐,一塊一塊擺放在鍋中,用小火慢慢煎,志工小心 翼翼地翻面,直到豆腐表面呈現金黃色為止,不能急、不能快、要有耐心。

◎一片豆腐中 藏慈濟家風

正當志工們高興於即將完成第一鍋成品時,志工蔡秀霞走近一看,發現煎起來的豆腐尺寸,與德宣師父帶來的尺寸有極大的落差。抱著一定要如實還原當年克難生活的原貌精神,蔡秀 霞開始作調整,把豆腐的尺寸縮小為原來的六分之一。

調整之後,再放入鍋中煎,有心就有力,終於又薄、又鹹、又小的鹹豆腐呈現出來。香積志工才又接續著煎下去,香積志工這種「做中學,學中覺」的精神,以及「不會學到會,不理 想則調整到最理想」的態度,最後終於圓滿完成任務。

上人於1966年草創慈濟克難功德會時,日子過得非常清苦。上人不接受弟子供養,也不准師父們回俗家拿取物品,精舍師父們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有時花五毛錢 可以買到四塊豆腐,每一塊豆腐都切成薄薄的一片,再用鹽巴醃漬,醃得非常鹹,一小塊可以配一碗飯,四塊豆腐可供師父們吃一個月。即使師父們過著這麼辛苦的生活,還是堅持要 做慈善工作。

◎師公飯緣起 細說分明

在廚房的另一邊,香積志工把麻油加入薑末爆香,過了一會兒,一股撲鼻的香味迎面而來。接著放入醬油、倒入白飯拌炒,讓麻油薑味融入白米飯中,這就是慈濟人口中的「師公 飯」。

慈濟初創時期,上人親自訪貧,到處奔波,常常累得沒有胃口,為上人準備食物的常住師父,看了十分不捨,於是就用醬油炒飯,再加上一些薑末,讓上人開胃。後來有位小志工,到 精舍肚子餓了,精舍師父就拿醬油炒飯給他吃。他回家以後也請家人如法炮製,做給他吃,家人問他是什麼飯?他就說是「師公飯」。

司儀在晚餐前用了一些時間,說明「師公飯」以及「鹹豆腐」所代表的意義,希望海外家人,每吃一口,都能細細咀嚼那份草創的辛酸。

◎鹹豆腐省思 過儉樸生活

「真是好鹹、好鹹,只能吃一塊,就配一碗飯。」來自馬來西亞的學員顏志新,吃完師公飯與鹹豆腐之後的感受。他讚嘆師父們真是不簡單,即使自己家裡以前很窮,也沒有過這種生 活。顏志新表示,回到馬來西亞後,會帶動家人過更簡樸的生活,會用更感恩、更善解的心,參與慈濟志業。也要調整自己的習氣,若想發脾氣時,想起鹹豆腐,就會把脾氣壓下去。

隊輔志工陳佩莉,已回來臺灣三次了,今年再次回來,除了當隊輔,服務別人之外,讓她感到特別開心的就是,能陪著已經七十五歲的母親回來接受上人授證,同行菩薩道。

陳佩莉分享說:「雖然不是第一次吃鹹豆腐,但是每次吃都非常激動,上人在那麼辛苦的日子裡,還有那麼大的大願大力,讓弟子很感動,吃鹹豆腐能體會上人那一分悲心與願 力。」

圖左 : 板橋志業園區香積菩薩虔敬地將鹹豆腐擺放置餐盤,提供海外慈濟家人品嚐感受慈濟初期克勤克儉家風。[攝影者:0931-333010]
圖右 : 師公飯配鹹豆腐,克勤克儉慈濟家風;用謹慎恭敬的態度將板豆腐切成約兩公分正方薄片備便醃漬。[攝影者:0931-333010]

圖左 : 馬來西亞的顏志新師兄吃完師公飯與鹹豆腐表示,家裡雖窮,也沒有窮成這樣,讚嘆師父們真是不簡單。希望回到馬來西亞後,帶動家裡簡樸過生活,用更感恩、善解的心參與慈濟志業。[攝影者:0931-333010]
圖右 : 馬來西亞隊輔陳佩莉師姐(第四次回台,同時陪伴七十五歲的母親接受上人授證行菩薩道)向學員分享鹹豆腐的克儉精神。[攝影者:0931-33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