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緬甸種福 開啟善門

緬甸種福 開啟善門

E-mail 列印
2008年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慈濟基金會透過慈濟志工林淑華任職的雙鶴公司溝通,得以進入災區救災,牽起緬甸之緣。該公司員工Kyi Kyi Myint因為參與這 次的活動,而接引她入慈濟門,今日回臺受證。除了Kyi Kyi Myint外,還有多位新委也是納吉斯之緣,而入善門。

◎回臺旅費 儲蓄三年

災後,慈濟在仰光地區興建三所學校,今年陸續完工。慈濟還補助學費,協助四十位貧困孩子回到學校上課。2010年開始,慈濟選擇在仰光省丹茵鎮,總共有二十九個農村,啟動 「福種計劃」。透過發放優良稻種,協助農民提高稻米生產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三年過去了,稻米產量增加,慈濟志工長期訪視,也和村民建立深厚感情,彼此就像一家人一 樣。

Kyi Kyi Myint看到慈濟在緬甸的各種協助,與建設深受感動,開始積極投入訪視發放、義診、募心募款、讀書會、環保等。每周讀書會看到上人的開示,都讓她淚水盈 眶,打從心底發願成為一位慈濟人,並報名參加新進志工的上課。

改變過去愛發脾氣、不樂意幫助人的個性,Kyi Kyi Myint的臉上多了笑容,坐在公車上很樂意讓座給需要的人,也常常分享自己在慈濟的經驗與快樂,期待能接引更多 的人參加慈濟。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葉淑美與緬甸的志工分享,期待能做到「自力更生、募心募款、菩薩大招生」。Kyi Kyi Myint聽在心裡,身上總是帶著慈濟文宣品,到處分享慈濟, 用心召募,已有六十位社區會眾成為慈濟會員。

2011年緬甸有十五位委員慈誠志工,慈濟聯絡處也從飯店移入慈濟志工林銘慶提供的房子,總算有一個固定地方共修。Kyi Kyi Myint每天看人間菩提,「我都很注 意上人是否安康,看到上人的表情快樂我就很高興。」

緬甸是一個小乘佛教的國家,平均國民工作所得每月十萬元緬幣,相當於台幣三千元。2013年緬甸地區有十八位培訓委員慈誠,每位學員要支付所需的旅費都不是簡單的事。一趟 回臺之旅需花費超過一百萬緬幣,折合美金約一千零三十元。Kyi Kyi Myint為了能回來見上人,三年前社區志工培訓開始,就開始存錢。

「歡迎回家!」剛下飛機就讓Kyi Kyi Myint感動不已。「很想看到上人。」Kyi Kyi Myint對這次的回臺受證充滿期待。

五天的課程,Kyi Kyi Myint很專心的聆聽、做筆記,看到「靜思家風」裡描述精舍師父及上人的自力更生,「師父們都吃那麼一點點,卻做那麼多事」,Kyi Kyi Myint心裡很不捨、很感動,發願回到社區要廣招菩薩參加慈濟志工。

◎痛後 改變心念

黃秀志的父親十四歲從福建到緬甸。早期以船夫為業,家中的生活環境並不是很富裕。後來,父親改做生意稍為改善了家裏的經濟。但是父親卻在秀志十七歲那一年往生,母親獨自堅 強挑起一家之主重責大任,讓家中八個孩子沒因爸爸的缺席而改變生活。

秀志認為自己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不適合結婚生子。因此,她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及陪伴母親。四十一歲那一年,因為大姊的因緣,到臺灣打工,當時的同事向她提起慈濟功德 會,一想到自己也可以幫助人,她立刻加入會員。

因為心室中膈缺損及肺動脈狹窄,1999年秀志在台灣動了開心手術。2000年想到上人的靜思語「行善、行孝不能等。」極度想念母親。於是她又回到緬甸陪伴在母親身旁。但 她沒因此停止布施,乃委託同事繼續代繳功德款。

緣深不怕緣來遲,2008年因為納吉斯風災,慈濟人到緬甸賑災,思念慈濟多年的秀志主動到賑災現場捐款。就這樣一路隨著緬甸分會的成立,參與大大小小的活動,透過書藉及共 修努力吸收上人的法,讓原本容易操煩生活瑣事的她,一點一滴修正自己的壞脾氣。

然而無常沒有因為她幫助人而遠離她。2012年秀志帶著唯一的弟弟到臺灣治療肝病。但是因為弟弟真的病的太重了,最終還是往生。即使在出發前,秀志做好了失去弟弟的心理準 備,在面臨的時刻,還是讓秀志痛徹心扉。所幸有上人的法,讓秀志在痛過後,懂得即時改變心念,祝福弟弟一路好走。

年過六十的秀志,沒有因為先天的心臟病而自怨自艾。反而轉念感恩有此因緣,讓她沒有家業的牽掛,行善行孝一併進行。課堂上,一邊努力聽著精舍師父分享,一邊用自修練習的中 文做筆記,她期許自己可以帶更多的法回到緬甸,影響更多人。

圖左 : Kyi Kyi Myint為了此刻,儲蓄三年回臺旅費。[攝影者:黃銘村]
圖右 : 黃秀志(左)沒有因為先天的心臟病而自怨自艾。[攝影者:黃銘村]

圖左 : 黃秀志肩負佛心師志,要在緬甸影響更多人投入志工行列。[攝影者:黃銘村]
圖右 : 黃秀志因為納吉斯風災,一路隨著緬甸慈濟志工腳步精進。[攝影者:廖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