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轉苦經為快樂經

轉苦經為快樂經

E-mail 列印
1947年陳對出生在桃園大園海邊的農村,天邊炫紅的晚霞,鹹鹹的海風,陳對的父母每天低著頭,面對貧瘠的土壤辛勤耕作,想到的是今年的收成如何,沒有心思仰起頭來觀賞這 一片渾然美景。

家中有八個兄弟姐妹,陳對是長女,四歲時,一早便要起床幫忙牽牛吃草,午後牽牛到埤塘泡澡,「看牛的時候,常把牠當好朋好一般地說話。」

有一次,牛角被別隻牛撞斷了,蚊蚋圍繞傷口,陳對很不捨,幫她敷藥;晚歸時,點燃草把,薰走牛棚的蚊子,才捨得離開。

五年級時,媽媽病了,要幫忙媽媽餵豬……,田裡工作也要做。媽媽手術向人借貸,那時家裡窮得家徒四壁,陳對要與妹妹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誰先休學。因陳對僅剩下一年就畢業了, 所以妹妹先休學,讓陳對完成國小學業,後來妹妹考上初中也迫於家境而輟學。

陳對畢業那年,父親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作物歉收,牛也老了,爸爸決定將它賣了。牛似乎也知道自己的命運。「當牛販來牽牛時,牛販在前面拉,爸爸在後面推,老牛淚眼汪汪 地望著我,我只好跑到屋裡暗暗哭泣。」至今回想起來,陳對仍哽咽。

十八歲時,她隻身到衡陽路藝品店當店員,每天四、五點要起床先幫忙廚房工作,接著開店門、顧店……晚上打烊後,還要幫老闆嬤按摩到她睡著,薪水悉數寄回家以改善家庭。

她往往要到半夜一、二點才能上床睡覺,以致長期睡眠不足。「那個時候覺得到台北來水土不合,很不舒服,也不適應空氣,每天起來就覺得頭暈暈。」

在這家藝品行工作了五年多,換來一身病痛。陳對感慨地說:「以前以為來台北一定會比較好過,其實在城市也不輕鬆,就覺得人生都是苦。」

接著換另一家藝品店,薪水很少靠的是業績獎金,中午時分,店員都會去休息,陳對為了要多賺些錢,都坐在店裡等。往往等半天都沒業績,常嘆息:「我付出較多時間,也很努力, 我一心就是要賺錢回去改善家庭,結果都背道而馳,為什麼賺不到錢?」

陳對三十六歲時,母親往生,父親鼓勵她在百日內完婚。婚後身體多病痛。脊椎第四節病變,腰酸腳麻需要開刀,之前陳對的姑姑給了她一卷慈濟的錄音帶,此時躺在床上,正好藉這 個時間聽聽看。

「我聽上人說,會生病都是有原因的,就想像很多的針插在我們的身上,現在每痛一下就像抽一支針起來,就消一個業障。」陳對說:「我那個時候是那麼痛,聽到錄音帶,痛快!痛 快!越痛越快樂,我在上人法語中得到解脫,原來心念轉動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

陳對說:「其實大家都誇我服務最好,但沒有福報就是賺不了錢,不用計較、比較,就是要去付出、要造福,才會有福報。」經濟雖然這麼艱苦,不過看到別人的苦以後,陳對覺得自 己的苦就不算什麼了。

現在的陳對,晨間三點起來赴園區早課,從未間斷,陳對知道解脫之道就是要勤修佛法、行於法中。「雖然現在經濟依然不是很好,沒有什麼改善,但是我的心比以前更快樂,我也認 為不一定要有錢才會快樂。」

陳對現在從事家庭清潔的工作,時間可以較自由走慈濟路,賺的錢不多,反而覺得生活簡單就是幸福。她慶幸體力還能做,也有餘力布施付出。

「我進慈濟二十五年,只有一個念頭:願生生世世跟著師父,重要的是知道師父要怎麼走,趕快認真寫來生的劇本……。我以前唸的都是苦經,現在唸的卻是快樂經。」陳對堅定地 說。

圖左 : 陳對(後右三)陪伴社區志工上課,讓慧根深植菩薩道。[攝影者:潘道清]
圖右 : 慈濟列車中,陳對(左)與魏范滿妹(陳對的姑姑右)主邀約了許多會眾共同前往,讓很多人更瞭解慈濟。[攝影者:吳瑞清翻拍]

圖左 : 小學畢業的陳對(學生第一排右亖)[攝影者:吳瑞清翻拍]
圖右 : 花蓮慈院第一期工程五樓病房的感恩碑。醫院動土後,陳對立即發願捐病房,先行標會三十萬元捐出,陳對說,願力真不可思議,把握因緣,會錢就繳完了。他賺錢不多但布施造福不遺餘力。[攝影者:吳瑞清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