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廟會奇緣 山東種子萌芽

廟會奇緣 山東種子萌芽

E-mail 列印
定居山東青島的慈濟第一顆種子謝玉真,難掩心中的喜悅說:「做慈濟真好!三十年解決不了的事情,進慈濟兩年就解決了。」談起她的慈濟因緣,得從2011年的一場上海嘉定臺 商廟會說起。

◎回臺度假 轉為尋根之旅

那天謝玉真抱著逛街的心情去參加,現場剛好有慈濟的展示攤位,而上海第一顆種子邱玉芬剛好也在現場。謝玉真在臺灣期間,一直都是慈濟的會員,卻因為忙於家庭、事業,從沒想 過要當慈濟志工,後來為了生意遷居山東青島,一住就是十二年。

有一天,一個從沒有過的念頭在心中浮起:「如果慈濟到青島來,我願意去當志工。」十幾年過去了,她並沒有在青島看到慈濟人。沒想到,臺商廟會竟讓她的心願萌芽。交談中,謝 玉真道出了想做慈濟的想法,邱玉芬當下即邀約她到上海上志工研習課,課程中她才知道,慈濟這四十幾年來做了這麼多事情,內心深深被打動。

上完社區志工研習, 剛好是中國的國慶日,謝玉真趁著十一天的假期回臺灣,先生陳建廷也在之前回臺灣做健康檢查,那一天先生到機場接她。一踏入國門,在機場巧遇邱玉芬帶著 華東的志工回來尋根。

「你們兩位有沒有空?如果時間允許,就跟著我們去尋根吧!」在邱玉芬的建議下,兩夫妻將原本回臺度假的計劃,轉換為七天的尋根之旅。行程結束後,他們決定將滿滿的感動化為 行動,但如何開始?卻是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兩人商量的結果,決定把租約即將到期的別墅收回來,作為山東的第一個聯絡點,因為要接引菩薩也得有地方。就這樣他們成為山東 的第一顆慈濟種子,開始做慈濟。

在聯絡處裝修期間,他們跟著邱玉芬參加所有的華東活動,包括到江西發放助學金、蘇北的光明行動、台灣的實業家生活營、冬令發放、歲末祝福等,那段時間所有動態及靜態活動他 們都去參加,並從中學習如何在異地堆動慈濟志業。

2012年二月份,他們舉辦第一次的茶會,雖然場地不是很大,一場只能容納五十人,但三場下來,也接引了一百五十多人,這一次的人間菩薩大招生,給了他們很大的信心。

◎用心當下 完成首次發放

「做慈濟也會有難過的時候,以前做事業,客戶的訂單有沒有做都無所謂,但面對自己一路陪伴的會員,有些甚至回來尋根過,卻因為想法不同而退轉。」謝玉真表示,這些會員都是 學佛之入,他們來到聯絡處後,對於慈濟人、慈濟事有他們的見解:「你們只不過是一個做善事的團體而已,也沒有念經、打坐、做早晚課。」因為這樣,他們不願意再參與後續的培 訓,只純粹當個會員而已。

但也有些志工很發心,就算孩子還很小,有活動時他們會撥出時間全力付出;就如2012年開始的第一場冬令發放,除了他們兩夫妻開始上見習課外,其他全都是社區志工。那一 次,他們為 二千五百位長輩發送物資,總共幾千包的米,沒有一包破掉,每個人都用心在當下,讓他們十分感動。

為了讓更多的人「見苦知福」,除了冬令發放外,他們也開始做訪視。源於2012年在山東臨沂的那次颱風,很多房被吹倒,精舍師父得知訊息後,告訴他們山東有災難要去勘災, 對當時的他們而言,只見習幾個月而已,根本不知道怎麼勘災。邱玉芬不斷為他們加油打氣:「只要把看到的災難記錄下來,再做成簡報傳回本會就可以了。」於是他們組成六人勘災 小組,完成第一次的任務。

◎發願 早日為全職志工

做事業是煩惱,會煩惱交給客戶的貨有沒有問題?會擔心貨款什麼時候才能收回來?做慈濟雖然很「幸福」,但是很快樂。謝玉真坦言,受證後承擔的是更重的使命,慈濟路會走得這 麼堅,連自己也無法解釋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緣,也許是幾生幾世前和上人的約定吧!在台灣沒有做慈濟而是到山東去做,這是一大事因緣。這次回來受證她發了一個願,期望自己早日 成為一個全職的志工。

「以前做生意如果有現在做慈濟的精神,早就發大財了。」陳建廷爽朗一笑,那份知足全顯在臉上,他說妻子進入慈濟之前不是買名牌包,就是整天躺在美容院,對孩子也沒耐心,現 在完全不一樣了。他覺得,很多人都需要慈濟來改變心態,改變生活的方式。因此,每一位新發意的志工,他們都帶著去「見苦知福」,大家經常感動得流淚。

其中有一位女孩,她很會讀書,但她很恨他的父母親。「別的同學都可以讀到大學,我的成績比他們好,為什麼只讓我讀到高中?」她恨他父母親,幾年都不跟他們聯絡,帶她去訪視 後,她哭了,並馬上打電話跟父母親道歉,並且說,如果我生長在那樣的環境,可能連小學都沒辦法讀,別說讀到高中了,她的觀念瞬間改變,讓兩夫妻十分安慰。

◎行經比念經懂得快

談到做慈濟後的體悟,陳建廷分享道,有一位才二十二歲的女孩,每次邀請她來共修她都說我還年輕,還有三十年可以做,想不到一趟泰國之旅,卻溺斃了。他們馬上聯絡泰國的慈濟 人,三個小時後就抵達協助處理善後。讓他感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溫馨。

「我們需要慈濟來改變我們的因果觀,光是做慈濟,若法沒入心是無法長久的。」在做慈濟當中,陳建廷慢慢體會到行經比念經懂得快。他以「心寬念純」的態度面對問題。他談起有 一次要回臺灣,航班延誤了三十小時,有人不斷地叫罵,他卻淡定地在等候。

他告訴其他的旅客,別急耐心等候,時間到就起飛了,也許那架飛機正在修理,萬一就這麼起飛掉下去麼辦?他坦承,若是以前一定破口大罵。現在他不只脾氣變好,也相信因果觀, 他認為該來的就會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強求沒有用。就如有些人怎麼度都度不進來,大家會解釋為緣分還沒到,佛陀說過,無法度盡所有的人,要度有緣人。

他們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送去加拿大去讀書,學成歸來後就把公司交給他,但也經常為了生意上的事吵吵鬧鬧,全家都在比誰大聲。後來發覺孩子經常找朋友喝酒,生活有些變 調,因為擔心他學壞,所以把他帶來做慈濟。兒子也表示,剛開始接手時,因為和客戶的年齡有些差距,找不到溝通的話題,在做慈濟一段時間後,客戶訝異他的改變,還稱讚他年紀 輕輕就這麼有智慧。

◎事業帶入慈濟人文

陳建廷直言,企業要長久,事業要做得輕鬆一定要帶入慈濟人文。他還每天早上寫靜思語,希望員工除了熟記外也落實在生活中。第一個月兒子笑稱:「老爸,你寫這些沒用啦!」他 親自到公司驗收,的確,三個月過去了不見成效,員工只是把靜思語背給老板聽,交差了事。但他卻告訴兒子:「現在雖然覺得假,但假久就成真了啦!」果真到了第四個月,員工們 不但靜思語琅琅上口,同事間也不再為小事爭執,大家互相幫忙,相處得十分和諧。

除了慈濟人文外,他們也開始推素食,孫子的保姆看到他們吃得這麼簡單,忍不住問他:「你們經濟條件不錯,怎麼吃得這麼差?都吃青菜,沒吃完隔天還加熱再吃。」陳建廷立即給 他機會教育:「我們的錢都是省下來的,不是賺來的。」做慈濟讓他們兩夫妻的價值觀有很大的改變,以前是一個老是逛街、上美容院,一個則在高爾夫球場,現在兩個人不僅有共同 的方向、目標,還有說不完的慈濟事。

「如果早一、二十年做慈濟該多好?」陳建廷不諱言,兩人結婚三十年來,因為對家庭、對事業的理念不同,常為了你家的事、我家的事,天天吵鬧不休。現在兩人是同師同道同志 業,而「做慈濟真好,不僅改變了個人的習氣,一家人也變得和樂融融。」則是他們經常和朋友分享的話。

圖左 : 在做慈濟當中,陳建廷體會到行經比念經懂得快。[攝影者:白崑廷]
圖右 : 謝玉真說,做慈濟真好,三十年解決不了的事情,進慈濟兩年就解決了。[攝影者:江昆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