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泰國第一顆慈青種子 艾順康

泰國第一顆慈青種子 艾順康

E-mail 列印
「我希望這次回去泰國後,能在五年間泰國曼谷的大學都慈青社成立。」泰國慈青社幹事之一的艾順康今年帶了五位同學、朋友,一起回臺參加海外慈青幹部精進營。在泰國現在是開 學期間,六個同學是跟學校老師請了兩個星期假,特別返回台灣參加海外慈青幹部精神營,幾天課程下來,這次他又進一步立下宏願,他說:「這個願不是太簡單,不過這樣學生間不 僅會互相照顧,將來若有災難就不用怕了,因為可以承擔的人變多了。」

目前就讀泰國商會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他,2011年泰國水災時,參加慈濟泰國志工賑災救援活動,他才知道那群身穿藍天白雲制服的人,就是記憶裏小時候(二十一年前,大約三 歲時),曾在慈濟清萊回賀大愛村,幫助他們從窮困村落走出悲苦的慈濟志工。

當年爺爺從大陸流亡到泰北山區,艾順康的雙親帶著九個孩子,靠著在市集賣小東西維生。家中十一個人一餐常常只有一條魚,生活相當清苦。不過父母對他們的愛,讓他們幾個小孩 很知足,全家人不會為爭東西吵架,相處和樂融融。

當年對於身穿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的造訪,封閉不喜與外人接觸的村民,初期覺得很害怕,只要聽到陌生人到村落來,馬上便躲起來。幾次以後,慈濟人真誠膚慰與關懷,村民才漸漸 打開心房接受慈濟人的愛,隨後慈濟清萊回賀大愛村成立。年幼的艾順康並不知當時幫助他們的團體叫「慈濟」,但藍天白雲的身影卻牢牢烙記在艾順康腦海裏。

2011年泰國水災時,泰國志工陳世忠找上他的父親,請求可以尋找協助賑災的志工。父親詢問在曼谷唸書的艾順康是否可以投入?他反問父親:「為什麼要幫忙?我們又不認識他 們?」於是父親就告訴他那段「藍天白雲」幫助他們村落的往事,勾起他的回憶:「當年,我們不認識的人,依然走入我們村落給予愛和膚慰,幫助我們走出窮困的生活。」

於是,艾順康答應陳世忠先去一天試看看,並且邀集十幾位同學、朋友一起至災區幫忙。第一天抵達災區,看到小朋友乞憐的眼神,一個個喊著「我們都沒有東西吃。」順康不忍災區 孩童受苦,便問陳世忠:「師伯,災區這樣大,我們有能力幫他們嗎?」陳世忠回答:「只要你有心,就有方法。」

一天下來,雖然很累,但他決定整個暑假留在災區幫忙。隨即慈濟志工開始供應素餐給受災民眾,沒有肉食的素餐並沒有博得災民青睞,只有零星的災民願意食用。沒想到,幾天之後 情況起變化了,「這邊要四個餐,多久會送來?」這樣的電話陸續打進慈濟聯絡處,災民很擔心不知膳食會供應多久?艾順康說:「只要您們能填飽肚子。」就這樣他在災區待了兩個 月。

他不知道為什麼能在災區一待就兩個月,只是想到「一群孤苦無依的人,對著我們說感恩,我的淚就自然流不停,只好虔誠合十回應道感恩。」從那之後艾順康就正式與慈濟搭上線, 加入曼谷的慈青社。

他也開始學習承擔,擔起慈青社與師姑、師伯到育幼院訪視、關懷活動的聯絡窗口,投入越深感動越多,也從中學習成長不少。即便活動中充滿問題,他知道上人來不及的憂慮,只要 遇到問題輕輕轉個彎,其實困難就能迎刃而解。

去年年底他第一次返臺,12月30日圓緣當日,恰好也是他的生日,有機會上臺分享,他在上人面前發願:「要做為泰國第一顆慈青種子。」也許願每年都要帶新芽回臺參加慈青營 隊。今年營隊出發前,適逢學校開學,他擔心找不到同學一起回臺,他也不敢回臺灣參加營隊。

沒想到同學們反而問起他:「你不是要帶我們回臺灣參加營隊?」他只好硬著頭皮與老師商量,老師聽聞他們說要回臺灣參加慈濟的營隊,老師很支持的告訴他:「對的事,你們就去 做吧!」

於是他就帶著五位同學一起回來營隊,面對緊湊的營隊生活,來自生活步調較慢的泰國同學,依然用著「慢慢來」的泰式習慣對應,讓艾順康有點擔心同學是否有收穫。又是翻譯又是 隊輔的他,總是比同學早起又晚睡,認真的身影看在同學眼裡。

昨晚(12/25)竟然發生一件令艾順康又驚又喜的事,開完大會回到寮房,同房的同學擔心他回來太晚,主動幫他鋪好墊被、洗好制服了。同學的轉變,讓他感受到營隊改變人的 力量,他期許同學這份改變的力量能持續下去,不僅自己改變,也能跟他一樣試著改變周遭的人事物,帶大家往良善方向走。未來他不僅發願要廣立慈青社,他也自許要受證成為一名 正式的慈誠委員,幫助更多苦難人,離苦得樂。

圖左 : 艾順康看到同學的轉變,讓他感受到營隊改變人的力量,他期許同學這份改變的力量能持續下去。[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 艾順康(左二)今年帶著五位同學一起回來參加營隊。[攝影者:魏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