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人醫傳大愛 關懷部落行

人醫傳大愛 關懷部落行

E-mail 列印
新北市的三鶯大橋是連接三峽與鶯歌的交通要道,不論平日或假日都是車來車往,但橋下卻是另外一個世界。這裡住著一群遊民,他們的生活條件極差,幾個人同擠在木板拼湊的空間 裡,橋下這個小小的區塊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連小狗也來和他們搶地盤。他們因為經常喝酒,健康狀況都很差,特別是高血壓。

北區慈濟人醫會從2013年10月開始展開關懷,雖然附近有大醫院,照理說醫療資源並不缺乏,但是他們卻不太在意自己的健康,小病都拖成大病。人醫會的醫護人員及志工,每 個月都會前去關心,除了提供健康咨詢及衛生教育外,也幫他們理頭髮、量血壓。

「多少?」護理人員李秀閨幫其中一位才四十幾歲的人量完血壓後,對方順口問了一下。 「二百,很高耶!你要去看醫生啦!不然很容易中風,要去看醫生喔!」護理人員總是叮嚀再三。 「知道啦!上個月量才一百七啊!又變高了喔!」他們就是這樣,顯得有點消極,不太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態。除了血壓的問題,他們牙周病的情況也很嚴重,護理人員拿著牙齒模型, 示範正確的刷牙方式,並告訴他們牙要刷乾淨,否則細菌潛伏在口腔,久而久之牙齒就容易脫落。

◎醫師的另一個角色

醫療資源豐富,健康就一定沒問題嗎?黃祥麟醫師有不同的看法,這是他關心這群遊民後才體悟出來的。

「第一次來關懷的時候,剛好恩主公醫院的王醫師也在,他發現三鶯部落很多的原住民,送急診後很快就往生了。讓他很納悶的是,為何會拖到這麼嚴重才送醫?」黃醫師回憶當時, 因為鶯歌衛生所每年都會來三鶯部落做例行性的健康關懷,人醫會剛好與鶯歌衛生所搭上線,就開始舉辦第一場的健康關懷活動。這期間他觀察發現,這些人過得比較消極、比較封 閉,對外面充滿不信任感,才會遲遲不想就醫。

「醫生前來並不一定是施藥、打針,我們給予他們心靈的關懷、衛教常識,對他們應該是更實質的幫助。」黃醫師直言,戒煙、戒酒、遊民等問題是存在已久的,並非短期間就能改 變,必須用愛心、耐心與真誠慢慢感化他們。他覺得每個月一次的常態性關懷,可以慢慢打開遊民的心防,至少讓他們願意開始關心自己的健康。

「他們有些才五、六十歲而已,但三高都很高。」黃醫師有感而發,自己的醫師角色、觀念都在修正,他覺得義診並非一定要給他們打針、吃藥,而是以關懷為出發點。他感恩因為加 入慈濟人醫會,才能來到都會區的邊緣角落,發揮自己的良能,因為這種心靈上的義診,和身體上的照顧同樣重要。

◎愛的行動

「那些遊民不只是原住民,也有漢人,他們的生活很困難,也沒有辦法出去工作,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因此體力很差,我們部落有時也會送些食物給他們,互相幫忙啊!」三鶯部落頭 目林光福憶及,早期三鶯部落族人也是愛喝酒,喝了酒就沒辦法工作,就像這些遊民一樣,但現在這個情況已大大改善了。他期望能藉族人的改變,慢慢引導這些遊民改變生活方式。 他也表示,雖然做起來不容易,但他願意用勉勵的方式慢慢輔導,並以實際行動證明他的真誠。

三鶯部落目前有三十幾戶住戶,族人大部分是板膜工人,年輕人都去工作,只有一些長者留在部落裡。在過年前夕,志工團隊特別為他們準備一頓豐盛的午齋,並請遊民一起用餐,大 夥圍在一塊的溫馨,讓頭目和族人都感受到志工滿滿的愛。

「慈濟人來關懷,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你們的熱誠、笑容、輕聲細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雖然我是基督徒,主耶穌也講愛,是愛世人,但是你們的愛是看得見的,是表現在行動上 的。」林光福轉述,午餐前,其他族人光看到菜色的搭配,就直呼「哇!真的好幸福。」用完餐後他也忍不住讚歎:「滿好吃的!素食讓我感覺有吃肉、沒吃肉沒什麼差別,很合我的 味口。」林光福再言,原民婦女在吃過素食後,主動表示很想向慈濟人學煮素食,期望能有轉變族人飲食習慣的機會。

能歌善舞是原住民的本能,午齋過後,「我的家鄉在那魯彎,你的家鄉在那魯彎,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肩並著肩,盡情地唱著我們的歌聲,團結起來,相 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歌聲響徹雲霄,志工隨後送上「靜思春聯」和巧克力,祝福在場的每一位原民朋友「吃甜甜 過好年。」

圖左 : 志工準備了十二道的蔬食料理,讓吃過的原住民讚不絕口,還說要向慈濟人學素食料理,期望有機會改變原民的飲食習慣。[攝影者:涂鳳美 ]
圖右 : 午齋過後,志工一一為原住民朋友送上靜思春聯,並請他們大聲念出對自己的祝福。[攝影者:涂鳳美 ]

圖左 : 念完靜思語,志工請三鶯部落頭目林光福代表送上巧克力,祝福他們「吃甜甜 過好年。」[攝影者:涂鳳美 ]
圖右 : 黃祥麟醫師(左二)每個月到三鶯部落關懷,他認為醫生前來並不一定是施藥、打針,心靈的關懷、衛教宣導,應該是更實質的幫助。[攝影者:涂鳳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