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紐約分會 桑迪災民處困境 積善捐款不遲疑

桑迪災民處困境 積善捐款不遲疑

E-mail 列印
在華氏三十度的寒天,紐約分會志工翁克玲和萊斯(John Reyes)蜷縮著身子,在狹巷裡不停打轉,尋找布魯克林布萊頓灘第10街place;他們正在進行「送暖送愛 送到家」活動,要趕在跨年前送現值卡給桑迪受災戶,獻上賀年祝福。

◎穿梭巷弄 送暖送愛送到家

在連續半年以上進行個案訪視後,紐約分會趁著年底過節期間展開「送暖送愛送到家」,選定五十四戶最需要援助的桑迪颶風受災戶,發放一百元現值卡,表達關懷;這項活動出動志 工五十五人次,分成十六個團隊、在十五天內一一登門拜訪受災戶。儘管多數志工不是第一次訪視災區個案,仍要接受許多未知的挑戰。

問路就是一門大學問。所造訪的地方常常沒有路牌,志工只能憑著先前訪視的記憶尋找;翁克玲和萊斯不得不問路,不料當地居民也不清楚他們說的街道在哪兒,忽然一條小徑出現眼 前,路寬不過一個人肩膀。他們走進後,望著一棟熟悉的老舊建築,連門牌也沒有,敲了敲油漆剝落的木門,應門的正是要找的娜塔莉亞‧佩雷茲(Natalia Perez)。

踩進佩雷茲的地下室住處,稍不留意頭就會撞到天花板懸掛的水管,而昏暗的鎢絲燈泡就是唯一的照明。無窗的密閉臥房床上,躺著四個月大的嬰兒、四歲語言遲緩的兒子以及在餐廳 打工的丈夫,男主人正好休假在家。

慈濟志工送上現值卡,佩雷茲沒法拿來給孩子買聖誕禮物,必須先繳交積欠的房租;雖然手頭很緊,仍回送一個大禮,捐出裝了半桶銅板的慈濟竹筒。

對低收入的桑迪感恩戶來說,短短三個多月內讓竹筒沉甸甸並不容易,必須使出渾身解數、想盡各種辦法。做清潔工的祖母蘿拉‧馬丁尼茲(Laura Martinez)的辦法 是在地上撿硬幣,做看護的單親媽媽瑪莉亞‧威利亞(Maria Hueria)和三個孩子把購物找回的零錢捐出;而在醫院食堂服務的賈桂琳‧薩馬洛 (Jacqueline Samaroo)則直接把竹筒帶到醫院向同事們介紹慈濟,募心募款。

◎零錢存大愛 竹筒回饋志工愛

感恩戶多半是受花蓮三十個家庭主婦,每天存五毛菜錢的故事所啟發,薩馬洛說:「我以前就喜歡幫助人,接觸慈濟後,發現要讓大家一起來行善,才能讓社區更好。」

「送暖送愛送到家」活動的現值卡發放名單是從處境艱困的災民篩選而出。其中包括十二戶來自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家庭。

巴基斯坦裔醫生阿米爾(Amir Sajjad)提供翻譯協助,看到一名有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災區老婦與多達七、八個人同住地下室,空間小到做菜必須把砧板架在洗手臺, 房租卻還要漲,氣得他直呼巴裔屋主,以「非人道」方式剝削同胞。

阿米爾犧牲唯一的周日假期來當志工,發放前一天還重感冒,睡到昏昏沉沉誤把黃昏當日出,幸好活動當日已痊癒。他強調無證移民也有分很多種,如墨西哥裔的老家就在美國邊界, 且親友多在美,爭取福利的詢問管道較多。相比之下,南亞的巴基斯坦裔和印度裔等偷渡成本高昂,加上家鄉往往有一家老小要養,終日提心吊膽怕被遣返。

「如果不是志工主動上門,很多災民根本不信有人願意無條件幫助他們。」阿米爾說,一旦取得災民信任,就很容易啟發他們的善念,畢竟身在苦難中之人,更能體會一點關懷和問候 是多大的鼓舞,因此發現一枚硬幣也能助人時,他們都熱烈參與,讓愛心循環。

負責送暖送愛活動工作分配的志工盧君儀表示,非常感動會有那麼多感恩戶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響應竹筒歲月。例如懷著八個多月身孕的娜塔莉亞‧佩雷茲(Natalia Perez)在聆聽「竹筒歲月」故事後,暑假期間每個周末帶著四歲大孩子到海邊賣三色果凍,所賺的零錢都存入竹筒。至今她已捐出兩次竹筒,讓大家親眼目睹了,因受慈濟人的 感動而付諸行動的大愛。

在紐約,慈濟人誠心祈願大夥兒能以最大的願力,持續關懷感恩戶,使慈濟的大愛遍灑紐約、深植社區。

圖左 : 慈濟送上現值卡想為孩子買過節禮物,但很多家庭手頭緊,現值卡必須優先償還房租。[攝影者:朱澤人]
圖右 : 志工關懷的有些災區沒有路牌,必須問人找路,有時連當地人都未必能回答。[攝影者:朱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