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歡喜菩薩 快樂人生有法度

歡喜菩薩 快樂人生有法度

E-mail 列印
「我是快樂的人生啦!」慈濟志工鄭林玉英面帶笑容招呼著我們。 「喔!」我們訝異地笑著,因為很少人會這麼說自己。 「大家都說我是福報組的。」玉英端來茶水。 「您和師兄從小家裡經濟都很好嗎?」我們又好奇了。 「沒有啦!我們都是生在貧苦的農家...」

◎同心合力 改善家中的經濟

已年屆七十的玉英,慈眉善目,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確未曾看到她現出煩惱或不悅之相。生性樂觀的她娓娓述說,自幼生長在貧困的農家,父親罹患氣喘病,不能做粗重工作,所以 離家到臺北作一些小生意,因收入微薄無法寄回補貼家用,六個子女全由母親一人撫養,母親早出晚歸幫人耕作以維持家計。

玉英小學三年級時全家吃飯都成了問題,她只好休學在家照顧弟妹,幸而後來經由老師的勸說幫忙,父母才勉強讓她完成國小學業。十四歲那年爸爸叫她去臺北幫人家帶小孩,後來又 跟著父親賣麥芽糖收購『歹銅舊錫』(臺語意即回收物品);也許是天生有做生意的資質,成績遠勝過父親,讓父親起了想開雜貨店的念頭。

全家商量後決定回家鄉北斗,姊妹們同心合力,在自家門前搭了一間簡陋的茅屋經營雜貨店,每日早起晚睡努力工作,從此生活才逐漸有了改善。

玉英說那個年代刻苦耐勞,克勤克儉的生活是很普遍的,爸爸雖然身體不好,但全家一起努力分擔,自己也參與其中改善家中經濟,覺得很知足也視為是成長的必然過程,沒有任何抱 怨,反而因為收穫中有自己的耕耘足跡而感到欣慰。

1967年與同鄉鄭國雄結婚,婚後就到臺南打拼事業,兩人胼手胝足,艱苦奮鬥,創立公司,事業有成。

◎佛緣牽引 師徒緣前生已定

1988年,臺南慈濟委員胡敏在彌陀寺認識玉英,向她介紹慈濟功德會,三十九歲就學佛的玉英,非常歡喜地加入會員,得知慈濟在花蓮蓋醫院的她,不僅捐病床也募心募款,更邀 約親朋好友,跟著慈濟列車往花蓮尋根。1990年受證慈濟委員,當時臺南只有二十位委員。玉英積極幫忙推動慈濟功德會各項工作,親眼看到許多貧病孤苦之人得到慈濟的救助和 照顧,心中無比感佩。

1991年先生鄭國雄也加入慈誠隊,文筆很好的他承擔過總務、隊長,也到花蓮做醫療志工,時常隨師弘法,兩人一起同行菩薩道。同年夫妻倆與臺南區委員陪同證嚴上人在臺南市 立文化中心,接受內政部表揚「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他有福報,懶得呼吸就先作菩薩去了...」

十二年前(2001年)一個夜晚睡覺前,國雄咳了兩聲,英年早逝,這是玉英人生的一道關卡與考驗,夫妻倆一起在慈濟道場上同修十年,師兄的護持一直是她的依靠,還好法親們 也都彼此互相照顧關懷,所以玉英聽上人的話:「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心中的掛念與不捨才能釋懷,忍住悲痛重新調整再度出發,繼續走自己的人生。她讓自己的生活, 在佛學的信仰與慈濟道心的堅定中,踏實度過心中的這個難關。

「每天五點半起床,就到五樓佛堂誦經做早課,六點半下樓看電視聽上人開示。」

這是給自己不懈怠的固定功課,玉英記得上人曾說過:「人的享受,都會容易顛倒,自家樓梯不爬,才來爬山;山可以爬,樓梯不能爬,就要等電梯。」所以她給自己一個約束,把上 頂樓佛堂做早課當作爬山,訓練自己不偷懶,因為人最容易原諒自己。隨著年紀稍長,玉英表示爬起樓梯來雖然不像從前那麼俐落,但中途休息一下也是可以做到。

「我煮素食,他們就跟著我吃素,也都說很好吃。」

四位子女皆已成家立業,個個乖巧孝順,奮發上進,長子與兩個女兒都在教育界服務,尤其喜愛大自然的大女兒鄭婉琪,曾接受大愛電視採訪,是新店花園新城自力辦學「赤皮仔」的 老師。次子在電子業上班,和次媳兩人也都是慈濟志工,長子一家人,晚上都會盡量回來陪伴她一起吃晚餐,「我煮素食,他們就跟著我吃素,也都說很好吃。」玉英很高興兒孫能尊 重她,也願意配合她的飲食習慣,一家和樂融融美滿幸福,所以得以無後顧之憂地參與志業。

◎人生七十才開始 快樂人生自己找

「只要吃過我的飯糰,很多人都會懷念的。」

玉英表示看似簡單的飯糰,她都用白米加上糯米先蒸煮熟後,雙手戴上好幾層的手套,一面淋上醬汁,一面雙手不斷攪拌,務必讓每一粒白米都沾到醬汁的味道,再加進已爆香的紅蘿 蔔、青豆仁、香菇、木耳,雪蓮等有各種顏色的配料,頓時色香味俱全的飯糰就在面前了,包裝時還使用磅秤讓每一粒飯糰重量都一樣,玉英說用心就是專業,她們香積團隊都有記住 上人每天早課最後說的那句話「要多用心!」

「她是慷慨姆(台語),都不怕人家吃。」

環保站認識玉英的人都知道,每次月會或活動時只要交代她準備餐點,她就完全不計成本的以最豐富的菜色煮給大家吃,多餘的還會讓大家包回去惜福。說話滔滔不絕中氣十足的模 樣,有滿懷的慈悲心與歡喜心,更喜歡以好吃又讓人懷念的料理和大家結緣。

每次有活動要她配合時,她都會先思考用什麼食材呈現和怎麼樣的用餐方式較恰當,例如做飯糰是適合只能有短暫時間用餐的情況下,若沒吃完還可以留到有空時再吃,還會搭配水果 飲料,既可以飽食又可以減少使用餐具,她很感恩父母給了她一個靈活會打算的頭腦。

「還能拿鍋鏟煮菜啦!」七十歲的玉英,圓圓小小的體態,有採買任務時,總是騎著機車跑進跑出,一點都不輸給年輕人。沒人幫忙時她就自己載食材到靜思堂,做起事來也是身手矯 捷,思考敏銳。玉英表示,其實師兄剛買車給她練習騎時,就發生了小意外,她當時不敢說,沒有好好治療,導致右手一直沒有完全痊癒,無法伸到後面也無法舉高,但是她笑著說: 「還能拿鍋鏟煮菜啦!」所以還是每天騎著機車來往於市場,靜思堂與公祭場合之間。

◎一路走來 見證慈濟的歷史

玉英承擔香積幹事,有多年的經驗,總是心存感恩。特別是1991年大陸華中、華東大水患,大家一條心,團隊曾經一天綁了一千顆粽子,記得那次扣掉成本後還捐出了二十萬元 呢!綁粽子義賣的溫馨情景,至今讓她難以忘懷。直到現在每年的端午節都會綁一些粽子來義賣,所得則做為靜思堂廚房設備的保養與更新所需。

在玉英傳承下香積人才輩出。玉英覺得自己也曾遭遇很多困難,但事情過去就忘了,常以「有捨就有得」「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與新團隊相互勉勵。老菩薩人際關 係好,走到那裏都受歡迎,人緣極佳,每走一條街,募心募款就可收到好幾戶呢!

社區活動或助念公祭,只要有空檔,玉英總是有求必應,她絕對不放過每個結好緣的機會。有機會回花蓮當醫療志工或承擔香積營隊時,玉英表示每次回去心靈的故鄉,都會把它當作 是去充電,讓自己的心能安住於當下,回來後就更能夠勇猛精進了。

二十幾年的醫療志工,讓她幾乎各個部門都經歷過了,只要有缺志工她隨時都可補位,她也承擔懿德媽媽,定時關懷大林慈院的醫生與護士。做慈濟讓她天天笑容滿面,行程幾乎滿 檔,常直呼時間不夠用。玉英很感恩上人讓她每天有慈濟事可做,而且做得這麼快樂,這麼安穩,令她回味無窮。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慈濟大家庭的老菩薩講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慈濟事總是占最大部分,一路走來如同是在見證慈濟的歷史。

圖左 : 鄭林玉英(第二排右三)1990年受證委員,1991年與台南區的委員陪同證嚴上人,在台南市文化中心接受內政部表揚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攝影者:洪淑真翻拍林玉英相簿]
圖右 : 林玉英(前排中間)表示每次回去心靈的故鄉花蓮,當醫療志工或承擔香積營隊,都會把它當作是去充電讓自己的心安住於當下,回來後就更能夠勇猛精進。[攝影者:洪淑真]

圖左 : 林玉英(左舉牌者)表示做慈濟讓她天天笑容滿面,行程幾乎滿檔,常直呼時間不夠用。很感恩上人讓她每天有慈濟可做,而且做得這麼快樂。[攝影者:洪淑真]
圖右 : 林玉英每天五點半起床,就到五樓佛堂誦經做早課,她給自己一個約束,把上頂樓佛堂做早課,當作爬山,訓練自己不偷懶。[攝影者:洪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