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夜光燈下 照見菩薩的身影

夜光燈下 照見菩薩的身影

E-mail 列印
在每週一晚上七點,位於臺南市東區崇善十一街口,每當〈少女的祈禱〉音樂聲響起時,住在附近大樓的民眾都會拎著大包、小包往垃圾車的方向前進。就在垃圾車停放地點的正對面 馬路邊,慈濟志工早已備好一部環保車輛,等待民眾拿來的回收物品。此「新制回收」定點成立於2009年,目的是為帶動社區民眾來此親自將可回收物品作分類,養成隨手做環保 的好習慣。

目前服務於工研院的慈濟志工謝進榮,自加入慈濟會員,即承擔此定點載運回收的任務;雖然經常落單卻甘之如飴,能與社區會眾結一分善緣是他心中最大的喜悅。

◎夜間環保 一切都是好因緣

同樣在2007年9月開始,於崇善環保教育站開放夜間環保,是在每週三的晚上七點至九點,目的在推動新制回收、接引更多社區菩薩,並提供給日間上班族有參與做環保的機會。 另外,為考量每週四是組內大回收日,回收量會很多,故利用前一天晚上先行「消化」一些,回收物品才不致於頂到天花板上去。

每週三的夜間環保,謝進榮依然投入跟車做定點回收的運輸工作,只因為有太多的「前輩」讓他學習,就怕自己的腳步跟不上。其中慈濟人醫會林進財就是他學習的榜樣之一。

從環保站成立以來,參與日間及夜間環保定點回收物的運輸,林進財從不缺席,且樂此不疲。不管身兼多項功能,走到哪總是笑容滿面,並成為他特有的慈濟招牌,不禁引來新進菩薩 的懷疑,做環保真的有那麼開心嗎?

林進財回憶夜間環保剛成立時,每週三晚上只要出動一輛大卡車加上一輛小貨車就夠了;現在得增加到三部大卡車來回奔波。由於回收定點增加、回收量也增加,當然人力、車輛也會 相對增加。然而光憑這樣的「成長率」就夠讓他心生歡喜與格外的「幸福」了。

「回收定點的增加是好現象,表示有更多人護持慈濟做環保;但並不代表環保意識的提昇,因為真正落實環保在生活中的人畢竟還不普遍。」經常開大卡車到各定點載回收,林進財體 會特別深。他舉例說明,當他偶爾到早餐店買一個漢堡,他一定將漢堡取下,盒子退還給店家,反而遭到店家的質疑:「怎麼會有這種人?」每次在大樓做定點回收時,他若看到有垃 圾摻雜其中,一定會給管理員一次「機會教育」。

◎無獨有偶 夫妻同修做環保

基於回收車輛的調度及使用量有限,參與夜間環保的慈濟志工吳宏滎放下企業家老闆的身段,開著自家大貨車一趟來回總是滿載而歸。而他的太太洪慧容更是利用載小孩上補習班的空 檔,彎腰做環保;有時甚至把小孩也帶過來,全家人一起投入。

白天在監理站上班的葉小敏參與夜間環保,每次回去後都會分享自己做環保的喜樂,並將快樂的心情感染給另一半(先生)洪順泰。洪順泰雖然還沒有像妻子參與見習、培訓、受證, 但已能感受到妻子做慈濟後內心的法喜,以及個人習氣的改變,因此很樂意、也很主動跟著投入夜間環保志工行列。

經營工程設計公司的老闆黃聖育與妻子王俞珺,不管白天公司有多忙碌,晚上分身來到環保站總是默默地做。黃聖育謙虛地表示,就是有那麼幾位事業比他做得更大、更忙碌的師兄在 帶頭做,他怎能放著「好事」不做?在培訓前,他就因為曾經受到皮膚病的折磨;自從做環保之後不藥而瘉而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現在若不做反而會讓他感覺渾身不自在了。

林坤泰與吳金娥也是一對志工夫妻,每在週三晚上都會趕來參與夜間環保。剛受證委員的吳金娥勇於承擔環保幹事,在她認為,環保是每一位受證委員的責任,承擔環保幹事是在學 習,她說:「環保站裡瑣瑣碎碎的事情太多了,大家能分工合作,才能把每一件事情做得更好。」林坤泰則表示,每一位接受見習、培訓的志工就是要學習承擔,而環保站就是最基本 的學習場所,身為培訓幹事的他更要以身作則做環保。

看著母親楊仙女每天做環保做得那麼快樂的樣子,兒子陶德華、媳婦鄭麗君都跟著參與夜間環保。德華與麗君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因不忍看到同事們將垃圾與可回收物品亂丟,只好利 用中午休息時間或下班後做整理,之後再帶回環保站。

由於回收量愈來愈多,每天由一小袋變成一大袋,夫妻倆乾脆把每天回收的東西集中起來,等到一定的量時,再開車去載回環保站。陶德華表示:「若不利用晚上時間(放下孩子讓母 親照顧)來做環保,白天上班根本沒有時間來做,更何況環保跟自身是息息相關的,我不做誰來做?」

◎有人帶頭 都是學習的榜樣

環保志工余俐華原本只在公司做資源回收分類,由於老闆陳長正師兄的帶動,在公司每週一清掃過後做回收,且在當日用公司車載回收物品到環保站。

有一次,余俐華開公司車載東西過來環保站時,巧遇昔日的同事,因此得知每週三晚間有開放夜間環保;此後,她就利用下班後到路邊簡單用過晚餐,大約在六點半左右就直接到環保 站來開門,常常單獨一個人在角落裡做塑膠袋的分類。由於環保站位處偏僻,午後當環保志工散去,四周無人,入夜後更顯寂靜,可是她一點都不害怕。

余俐華表示,本來她只做綜合回收分類,後來就負責做塑膠袋的分類;剛開始她還不熟悉,常常一問再問:「什麼PE?什麼PVC?什麼透明?什麼白霧?什麼……」久了、熟了就 承擔起來了。現在她對塑膠袋的種類及分類已學有專精,但必須因應時勢的變化,有的可以回收,有的不能回收。

「每次做完就須歸位,讓隔天接手的志工不必再翻攪一次。」余俐華說,由此看出她的處事態度與敬業的精神,很值得志工們學習。「因為白天上班坐一整天,剛好利用晚上站著做塑 膠袋的分類,感覺可以平衡一下。」原來她換個角度,把做環保當修行也當休息。

◎夜光燈下 有你陪伴不孤單

環保幹事劉慈真老是「嘮嘮叨叨」,對於環保站的林林總總,似乎讓她放不下也跟她分不開。尤其在過年那幾天,眼看回收物大量湧進,她白天忙不夠,晚上再留下來陪伴大家,非要 把即將堵到天花板的回收物「剷平」不可。常有人跟她開玩笑說:「環保站是妳家開的喔!」她就會用超大的聲音回答:「是公家的啦!我不做,誰來做?」

剛接任人文真善美志工窗口、又是互愛副隊長的黃武山師兄,可有得忙了,他白天也在上班呢。每逢星期三晚上,他跟車、搬運回收物品樣樣來;雖然曾經因身體不適休息一段時間, 重新出發的他仍然活力十足。黃武山認為,做環保是每一位慈濟人應有的使命,有健康的身體就要趕快把握時間出來做。

夜間環保發展迄今已有固定的班底志工,其中最年輕的志工要屬張哲豪,雖然他經常遲到,卻是從公司下班後直接趕過來的。即使只剩半個小時的時間,他依然把握機會、樂於付出。

在慈濟堪稱「職志合一」的志工謝錦德,由於工作輪班的緣故沒辦法每週三晚上都來參與夜間環保;但是在沒有值班的時候,他一定非到不可。雖然在做回收分類時,對於複雜的塑膠 類別他還不能很上手,有時候也會忍不住邊做邊念著:「到底是誰這麼浪費?怎麼會有人吃東西吃這樣的?這是全新的東西怎麼就丟出來了?」在志業體上班惜福慣了,來到環保站看 到這麼多人不會惜福而丟棄的東西,他是會很難接受的。

◎落實環保 需要帶動與傳承

從南非經商回來的謝聰峰,他是志工陳英忠的好朋友,每逢週三晚上,他們兩人互為搭檔,一人開車、一人跟車,合作無間、默契十足,是令人稱羨的好伙伴。而在每日清晨「薰法 香」更是成為陳英忠每天的例行公事,精進的菩薩就會帶動更多和他一樣精進的菩薩,而且記下上人每日偈語、逢人傳法也是他心中最感快慰的事。

曾因跟車、搬運回收物品而不小心閃到腰椎,現在又回歸夜間做環保的林進和回憶說,剛開始做夜間環保的志工人數不多,定點也不多。反觀現在,定點多了好幾個,大部份是由慈濟 人及社區志工或護持慈濟的「有心人」一起帶動起來的。

令他感動的是,有些定點已將回收物品分類得很仔細,歸類得很整齊;當環保回收車一到,可以讓志工馬上搬上車、運回堆放,不必再經過一次的分類手續,節省不少人力和時間。他 期許日後要做更有效率的宣導和帶動,讓環保真正能落實「清淨在源頭」,以達環保新制回收最原始的目的。

圖左 : 環保幹事劉慈真對環保站的林林總總經常放不下,非把即將堵到天花板的回收物「剷平」不可。[攝影者:陳淑貞 ]
圖右 : 每週三晚間六點半左右,余俐華下班後就直接到環保站來開門,常常單獨一個人在角落裡做塑膠袋的分類。[攝影者:陳淑貞 ]

圖左 : 從環保站成立以來,林進財(中)參與日間及夜間環保定點回收物的運輸工作從不缺席,且樂此不疲。[攝影者:林虹秀]
圖右 : 謝錦德由於工作輪班的緣故沒辦法每週三晚上都來參與夜間環保;但是在沒有值班的時候,他一定非到不可。[攝影者:林虹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