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泰國 回賀村民 見證泰北扶困二十年

回賀村民 見證泰北扶困二十年

E-mail 列印
「下雨的時候,出入各方面,泥濘路爛,很困難出入。村子裡,房子都是黃草茅屋這樣住著,有些時間去園裡,回來下雨的時間是睡在裡面,有的竹笆房,被風吹雨打,都飄濕完了, 沒有得過好過的幸福。」泰北回賀慈濟村村民艾福順敘說二十年前,住在竹笆房過日子的困苦。

1995年1月1日,慈濟基金會接手中華救助總會的工作,進駐泰北關懷難民同胞,第一項重大建設就是選定最為貧困的村落,包括回賀、滿嘎拉、昌龍、密撒拉等,將茅草屋改建 成堅固的水泥磚房,含電力、道路、水源開發,讓一百五十三戶村民得以安身、安居。

◎慈濟未曾離開 村民感動回饋

「當年慈濟剛進來的時候,封閉不喜與外人接觸的村民都很害怕,馬上躲起來。尤其看到鏡頭,有些人就認為自己的靈魂會被吸住,這是迷信的,但是慈濟人好幾次真誠的膚慰與關 懷,村民才漸漸打開心房,接受慈濟人的愛,隨後回賀慈濟村就成立。」來自回賀慈濟村的孩子艾順康,回想到當初看到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的深刻印象。

目前就讀泰國商會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艾順康,也是來自泰北慈濟村的孩子之一,他是回賀村前村長艾新伯的兒子,因為感動,所以願意用行動來回饋。因為2011年泰國大水患的 因緣,開始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身為回賀村前村長艾新伯,眼見二十年來慈濟人未曾離開過,讓他深受感動,也教導孩子,有機會一定要回饋慈濟,回饋社會,艾新伯說 :「如果沒有慈濟的話,回賀村就不是今天 這個樣子。」

艾新伯與艾順康父子在聊天時,艾順康也說,如果沒有慈濟,能過現在這樣的生活嗎?更不知要面臨甚麼樣的生活?「爸爸!我白天在學校讀書,有機會或空閒時間,就會去慈濟泰國 分會當志工。」

「我們一直是手心向上的人,可能會變成習慣,當初我們很窮困、很辛苦,可是今天我們的生活改善了。」艾順康說,在慈濟人來到回賀村以前,人人過著物資缺乏的生活,直到二十 年前,慈濟人走入回賀村,提供給他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冰箱等生活用品,援建道路改善交通。

艾順康認為,這些都是慈悲的見證,「所以我也想出去幫助別人,我們已經知足了,要懂得把這一分幸福與比我們更苦的人分享。」艾順康也開始學習承擔,擔任慈青社的聯絡窗口, 做一位手心向下的付出者,展現善的循環,把愛傳遞到社會。

◎傈僳族舞蹈 祝賀畢業生

「很感謝慈濟,很感謝每位的委員,今天我們有這個機會,帶著村民來這邊表演,也看到我們慈濟的學校是怎麼樣。」艾新伯於周年慶活動致詞時說。

2014年3月1日,艾新伯帶領二十位村民,凌晨五點半從清萊府回賀村出發,經過蜿蜒的路程,抵達了位於芳縣的清邁慈濟學校,帶著歡樂的傈僳族舞蹈,一同慶祝「泰北扶困計 畫」二十周年、清邁慈濟學校十周年,同時為畢業生祝賀。

圖左 : 2011年泰國大水患,來自慈濟回賀村的孩子艾順康(站者)也協助清掃。[攝影者:蔡秋玲]
圖右 : 化感動為行動,將愛再傳出去,前往關懷瓦保育幼院的孩子。[攝影者:Lek]

圖左 : 泰北扶困計劃二十年了,在回賀慈濟村,依然看見慈濟人的身影。[攝影者:黃娟]
圖右 : 2014年3月1日,二十位回賀慈濟村村民於芳縣清邁慈濟學校,帶著歡樂的傈僳族舞蹈,一同慶祝泰北三年扶困計畫二十周年、清邁慈濟學校十周年,同時為畢業生祝賀。[攝影者:桑瑞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