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神奇的「幸福按鈕」

神奇的「幸福按鈕」

E-mail 列印
「人家說,孝順就是不讓父母擔心!這麼晚才回家,萬一路上發生意外怎麼辦?…你真是不孝!」,「我都17歲了,你的擔心就像是詛咒一樣,我真有那麼壞嗎?」在靜思劇場中, 一場母女針鋒相對的戲碼,彷如是許多家庭的生活翻版,親子間到底要如何溝通?

3月16日早上,一百三十三位永和親子班學員在雙和聯絡處二樓,進行第六次的課程。透過靜思劇場的體驗,學習「善巧心」,就如今日的靜思語:「換個角度看世界,世界無限寬 大;換一種立場來待人處事,人事無不輕安。」

◎啟動「幸福按鈕」

「大人總是不了解那種想飛,卻無法飛的感覺!」當青春期的孩子遇到焦慮期的父母,就像炸藥碰到火柴,一發不可收拾。

在靜思劇場中,小米的姊姊因為交了男朋友而晚歸,回家後和母親大吵了一架。一天,母親在下班後忙著煮晚餐;孩子因失戀心情不佳,不願吃飯,接著,母親向女兒說:「年紀輕輕 談什麼戀愛,早跟妳說了,妳看,沒有好結果吧。」媽媽責罵式的關愛,讓彼此情緒逐漸高張。

這時,小米向阿布借了神奇的「幸福按鈕」偷偷地裝在媽媽背後,當啟動時,讓原本對女兒的失戀,原本有不同意見的母親,剎那間變得溫聲柔語。「這不是你的錯,是那個人不懂得 珍惜,你長得這麼可愛、又有很多優點,是那個人損失大了,媽媽知道你一定可以再找到一個值得你付出的人!」情場失意的女兒聽後漸漸平息心情,自我反省。

劇中人物對母親情緒轉換之間的逗趣反差演出,讓現場與會者也為之會心一笑。

坐在臺下的觀看家長鄭瑜表示,過去她總擔心孩子會在人生路上跌倒,所以總是盡心守護。她總認為孩子,一旦學習太慢,常讓自己感到不耐煩。期許未來能調整自己,學會轉念,用 祝福的心眼來觀察孩子的潛能,如同在貝殼裡找珍珠,以善巧心站在孩子的高度,來體諒孩子的學習過程。 帶著兩個女兒參與課程的家長徐華璚,被劇中母女之間的互動故事深受感動,她表示「命令式的溝通」有如自己與女兒的翻版,讓她開始學著自我省思,期待能用祝福的心取代擔心, 留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互相溝通,才能對孩子有所幫助。

「沒想到家長的擔心與害怕,對孩子竟會成了一種詛咒。」這樣的想法讓家長林幸惠感到惶恐,直說好想跟劇中的阿布借來「幸福按鈕」裝在自己身上,讓自己也能努力學習多用柔軟 的話語提醒孩子,給他們幸福的感受,讓孩子真切感覺到我們的關心。」

身兼隊輔也陪伴孩子參與親子班的家長陳心如,看到臺上的這一幕,她彷彿看見自己過去的樣子。回憶起十八歲時,曾因為自己貪玩,讓父親在五十歲大壽當天等了一整夜。也曾經面 臨過失戀時,母親一直在她的身旁陪伴,讓她渡過人生低潮,後來,也順利找到人生幸福的伴侶。她表示,若能對孩子由擔心轉為相信,不僅親子關係加溫,孩子遇到問題時,才會勇 敢向父母表達內心的話。

◎習善巧同理心

「好難喔!媽媽,一公分是多大啊?」在「轉角遇到心世界」的單元,低年級的孩子正好奇地向媽媽「求救」。鄭雅芳老師請學員閉上眼睛,聽從口令玩撕紙遊戲。大家將手中的色 紙,對摺、再對摺,然後從左上角撕下一公分的正方形,反覆幾次後,接著,張開眼睛,看看閉眼時,所撕下的作品,才發現沒有一張是相同的。

何莉萍老師藉由撕紙的結果,引導學員省思。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對於事情的想法、觀點、角度不同,事情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結果,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別。

老師也分享自己的育子經驗,她表示,大家可能以為老師都很會教孩子,其實她也曾經像劇場中的媽媽一樣,為了求好心切,而口不擇言。每一個人的習性總是不知不覺中,以為做的 事情已經夠好了,很愛孩子了,其實,有可能會反其道而行而不自知,她期許自己也能不斷地學習聆聽孩子的聲音。

對於今日的課程,家長許思琦認為愛孩子的心,父母都一樣,然而對孩子的擔心是詛咒還是祝福,總是在一念之間。在職場上,許思琦也因學著用不同角度替別人去設想,讓工作有了 更圓滿的解決方式。

陪伴孩子陳秉賢上親子班已近四年的時間裡,總能在不同的課程中,得到不同的感受與啟發。當孩子在路上遇見貧苦乞食者,他也會以同理心來歡喜布施,自己也常因付出後,見人快 樂,心靈也有滿滿的歡喜。

慈悲就從彼此祝福開始,讓祝福的力量來代替負面的情緒,當學會放手與體諒,以智慧來看待孩子的改變時,人生的「幸福按鈕」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圖左 : 在分站「角度大不同」站主請親子分別以紙捲、接力棒,用不同的方式來看靜思語,證明角度不同,看到的視線寬廣度也會不同。[攝影者:陳春惠]
圖右 : 劇場中,小米向阿布借了神奇的「幸福按鈕」偷偷地裝在媽媽背後,當啟動時,讓原本對女兒的失戀,不斷冷嘲熱諷的母親,剎那間判若兩人,變得溫聲柔語。[攝影者:梁榮為]

圖左 : 何莉萍老師(中)藉由撕紙的結果,引導學員省思,同樣一句話,卻因為每個人的想法、觀點、角度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結果,其實沒有誰對、誰錯之分。[攝影者:梁榮為]
圖右 : 家長鄭瑜期許未來能調整自己,學會轉念,用祝福的心眼來觀察孩子的潛能,如同在貝殼裡找珍珠,以善巧心站在孩子的高度,來體諒孩子的學習過程。[攝影者:梁榮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