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黑珍珠 願學大白牛付出無所求

黑珍珠 願學大白牛付出無所求

E-mail 列印
「牛終其一生為主人辛勤工作,不求回報,就像慈濟不停歇地,在世界各地救苦濟貧的精神,我也要學習大白牛奉獻良能,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將愛與助人的善念帶到我的國家!」來 自甘比亞的伊布來馬(Halimatou),在聽完慈濟志工何敏滄,以流利的英語解說《法華經》中,「三車」之喻的故事後,語氣堅定的說著。

2014年4月26日上午九點二十分,輔英科技大學甘比亞醫護學生一行二十二人,利用課餘之暇,在楊招瑛、郭心怡兩位教授帶領下至高雄靜思堂參訪。他們都是該國執業的助產 士菁英,經由外交部國際發展基金會的安排,在輔英科技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醫療技術交流,學員們即將在今年7月2日返回甘比亞。

◎ 腳踏實地 如牛車般擔負重任

適逢慈濟成立四十八週年展,在大愛廣場佇立了一輛,如實物大小栩栩如生的大白牛車,參訪團一下車,大家的目光及腳步,旋即被吸引了過來,讚嘆聲及相機快門聲,此起彼落。

站在隊伍前面,負責此次活動接待的高雄靜思堂公關志工何敏滄,及來自美國的慈濟外語隊志工大衛(David),在大白牛車前,以流利的英語,及生動的表情,向學員們解說 《法華經》中「三車」之喻的故事:「有一棟大宅四面火起,長者呼喚屋內孩子們趕快逃離,但孩子們不以為意,依然在火宅中玩樂,長者只好想辦法以裝飾華美的羊車、鹿車、牛 車,引誘孩子們出離火宅……」「三車就是代表不同根性的眾生,學佛不要只想學羊獨善其身,或是學鹿自以為了不起,要發大心、立大願如『牛車』般腳踏實地,擔負重任。」

聽完解說後,學員伊布來馬(Halimatou)讚嘆佛陀的智慧巧喻,期許自己學習大白牛奉獻良能,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將愛與善念帶回自己的國家。

來自美國,擔任外語導覽志工的大衛(David),在參訪團前侃侃而談大白牛車的故事,真的不簡單,他表示因為妻子是慈濟志工,所以他在美國就開使參與慈濟活動,直到 2009年到臺灣定居,時逢莫拉克風災,高雄受創嚴重,大衛在第一時間跟著志工深入災區,他深深被慈濟志工的大愛助人的精神感動,現在的他可是慈濟外語隊的熱心志工。

◎ 慈善志業 擴及全球膚慰人心

「1966年證嚴法師帶領三十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菜錢,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從關懷臺灣本土出發,四十八年來由慈善志業,發展出醫療、教育、人文四項,統稱『四 大志業』;另投入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境保護此八項稱為『一步八法印』……參加慈濟志工是不分宗教、種族、膚色、語言的界限,只要心中充滿愛心,及助人的熱 誠,都非常歡迎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志工何敏滄為大家介紹慈濟志業,第一次來到高雄靜思堂的學員們,個個聚精會神聆聽,加上志工風趣、親切的解說方式,會場上笑聲不斷, 互動熱絡。

接著由外語隊志工許樂仁、羅權光等八位,進行靜思堂導覽活動。在法華坡右側大型海報上的圖像及文字,記錄著慈濟志工,在海地大地震、巴基斯坦、敘利亞難民營,提供糧食、衣 物、藥品,不畏艱辛,克服萬難的救援行動,也呈現出災難現場的斷垣殘壁,和飢寒交迫的景象……。

志工大衛(David)在海報前解說:「西元2010年,海地發生芮氏七級大地震,官方統計死亡人數超過二十三萬人,慈濟在震後第二天,隨即展開國際救援計畫,在當地多個 城市進行物資發放,包括糧食、毛毯、淨水片等,也舉辦多場義診。」

一旁的志工葉金昆更進一步解說:「慈濟從1991年開始進行國際賑災,迄今已援助八十四個國家,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身影,已遍佈世界五大洲,每一次的救援,慈濟志工都以實 際的行動,遍灑大愛,也成功接引當地居民一起來援助自己同胞。」

「今年三月及四月,我隨著慈濟人醫會,在小琉球和屏東滿州義診,雖然臺灣的醫療技術很發達,但是慈濟沒有忘記偏鄉的老弱婦孺,持續關懷照顧鄉親們的健康。」站在志工面前, 戴著紅帽的桑(Sang),前陣子因為牙痛困擾多時,後來經由人醫會牙醫的免費治療後,他感恩慈濟的協助,並在今年隨人醫會參與偏鄉義診,個性活潑的桑(Sang)開心說 著。

穿著一身亮橘色洋裝的哈蒂(Haddy),今年五十歲,是參訪學員中年紀最長者,在甘比亞已有二十年助產士經驗,她侃侃而談地說:「剛剛聽完慈濟在世界各地,行善助人的事 蹟後,讓人震撼與感動,我從來沒有看過像慈濟這樣的慈善團體,真正做到大愛無國界,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人。」哈蒂(Haddy)表示在輔英科技大學,為期一年的醫療 技術交流,帶給她很多的收穫,她期望將助人的善念,及新的醫療技術帶回去,發揮良能,繼續造福鄉里。

◎ 回收體驗 環保觀念深植心田

來到高雄靜思堂環保教育站,入口處環保志工已放置了四個大籃子,裡面分別裝有錄影帶、錄音帶、塑膠袋、報紙、書籍、寶特瓶,並發給學員們工作手套,第一次參與資源回收體 驗,大家的臉上充滿著好奇和疑惑,因為在甘比亞,政府並無實施倡導資源回收及分類的觀念,大部份的垃圾都是直接丟棄。

待分組坐定位,在塑膠袋區的志工許樂仁說:「塑膠袋是百年不壞之物,人們濫用塑膠袋,不僅造成海洋汙染,也會阻塞水溝,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及戴奧辛,更會破壞人體免疫系 統,所以要回收再利用,愛護地球最好不要使用塑膠袋。」

在聆聽各回收區志工的解說與示範後,紙類區的學員動手摺報紙、錄影帶區的學員拿著螺絲起子挑出裡面的螺絲釘與膠帶、寶特瓶區的學員將瓶口的塑膠環剪開分類,在回收的過程 中,學員們也互相攝影作記錄,雖然大家做分類的動作生疏、略顯緩慢,但是經過實際的操作後,學員們都能深刻體認做環保的重要,更要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

戴著太陽眼鏡酷酷的伊斯馬利亞(Ismaila)說:「今天來環保教育站學到很多環保的知識和體驗,垃圾亂丟會汙染海洋與環境,破壞地球生態,危害人類健康,我會把剛剛拍 的照片帶回去,跟我的家人、朋友分享,將環保的理念落實在我的家庭和社區。」

◎ 環保科技 清淨大地清淨心地

午後,用完香積志工準備的素齋後,一行人來到大愛感恩科技攤位前,「這件蘋果綠的環保衫,是由十五支綠色寶特瓶,不添加化學染料所製成,這些織品的原料,是慈濟志工默默付 出,彎腰做資源回收而來。」志工蔡福來繼續說著:「使用環保再生產品是一種榮耀與責任,也是我們愛地球最好的方式。」

經過上午環保站體驗之旅,從學員們驚訝及肯定的眼神中,彷彿印證著慈濟的環保四口訣:「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在展示假人頭上會發出恆光,及閃光的白色太陽能LED帽,又立刻吸引大家的目光及討論,志工解釋,為了在昏暗的情況下保護自己,保護別人,在帽子的前緣放置太陽能板,可吸 收太陽光和室內燈光充電,前後都有光源保護,白天可遮陽,夜晚發光讓行人更安全,帽子本身是由五支寶特瓶製成,攜帶方便,是一項新的環保科技產品。

一踏進靜思書軒,裡面寧靜優雅的空間與素雅的陳設,立刻讓人的心靈沉靜下來,學員們對展示的書籍、環保餐具、香積飯、五穀粉、都非常有興趣,不時小聲地詢問在旁的外語隊志 工,「這就是我們午膳吃的飯喔!因為可用熱水沖泡燜熟,在國際賑災或急難救助中,能立即解決災民三餐的問題。」志工梁乃文繼續分享,香積飯研發因緣,他說:「在一次冬令發 放中,一位老婆婆領回白米後,因無法燒柴煮飯,就算有白米也無計可施,證嚴上人一念悲心升起,心想如果白米可用沖泡式燜熟,老婆婆就有白飯可吃,就在德晗師父及研發團隊, 鍥而不捨的努力下,終於研發成功,香積飯方便省時的烹調方式,每每在災難中發揮大功能。」

◎ 慈濟因緣 啟發善念傳愛西非

一行人來到二樓資深館,在〈祈禱〉歌聲中,人人雙手合十,現場一片溫暖祥和,坐在最後面的哈莉瑪吐(Halimatou),在甘比亞已有十九年的助產士經驗,熱心負責的個 性,被選為本次參訪團的班長,見她緊閉雙眼,雙手合十,虔誠祈禱,她說:「我雖然是基督徒,看到慈濟在世界各地,不分宗教、國家、種族、給與人們幫助,令我非常感動!我祈 禱自己保持純淨的心靈,希望世界平安無災,人人健康和樂!」

接下來由志工許樂仁及羅權光,跟大家解說慈濟國際賑災、醫療志業的緣起與實際行動,會中,在甘比亞護校,擔任老師的卡拉莫(Karamo)向志工發問,他表示:「也很想像 慈濟一樣,做資源回收保護地球,該如何在自己的國家,落實資源回收?」志工許樂仁回答:「響應環保的善舉,要先從自身做起,每天確實做到資源回收,再帶動家人、朋友、鄰居 共同參與,人民也要將環保的理念,傳達給政府知道。」

輔英科技大學郭心怡教授,是本次甘比亞醫護學員的班導師,也是學員們在臺灣的媽媽,凡生活中的大小瑣事,和情緒問題,郭心怡總能適時解決,讓學員安心與滿意,本身也是慈濟 人醫會成員,郭教授期望藉由此次參訪活動,讓學員們啟發善念、關懷社會、愛護地球,將環保與助人的善念落實在自己的國家!

雖然一天的時間如此短暫,奇妙的機緣下,讓遠在西非甘比亞的醫護學員,和慈濟結下善緣,在萬佛大廳前,參訪團與志工們合影留念,互道珍重感恩,共聚善念,傳愛西非!



圖左 : 蔡福來為大家介紹慈濟志業,第一次來到高雄靜思堂的學員們,個個聚精會神聆聽,加上志工風趣、親切的解說方式,會場上笑聲不斷,互動熱絡。[攝影者:林志哲]
圖右 : 雄靜思堂環保教育站,已放置了四個大籃子,裡面分別裝有錄影帶、錄音帶、塑膠袋、報紙、書籍、寶特瓶,並發給學員們工作手套,第一次參與資源回收體驗,大家的臉上充滿著好奇和疑惑,因為在甘比亞,政府並無實施倡導資源回收及分類的觀念[攝影者:林志哲]

圖左 : 穿著亮橘色洋裝的哈蒂表示在輔英科技大學,為期一年的醫療技術交流,帶給她很多的收穫,她期望將助人的善念,及新的醫療技術帶回去,發揮良能,繼續造福鄉里。[攝影者:林志哲]
圖右 : 慈濟志工許樂仁、美籍志工大衛向輔英大學甘比亞醫護學生解說慈濟志工海地大地震、巴基斯坦、敘利亞難民營,提供糧食、衣物、藥品,不畏艱辛,克服萬難的救援行動[攝影者:林志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