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來自非洲的信 串起兩地愛的故事

來自非洲的信 串起兩地愛的故事

E-mail 列印
「大家對非洲的印象是什麼呢?」凃心怡問大家。

凃心怡,《來自非洲的33封信》一書的作者。桃園統領靜思書軒於5月18日,邀請心怡來分享書中感人的故事。

前駐南非大使陳永綽先生告訴心怡,「臺灣跟非洲其實很像。」

正因為陳永綽先生這句「臺灣跟非洲其實很像」,讓凃心怡重新思考,把從非洲帶回來的感人故事,與臺灣做連結,希望透過這個連結,讓更多人了解非洲當地的故事。

◎臺灣黑色的病─烏腳病

到底非洲和台灣哪裡像,能讓大家對非洲有深刻的認識?凃心怡今天帶大家看第14封信「黑色的病—烏腳病、黑死病」。

因為地下水中的砷含量過高,西元1950年代的臺南、嘉義一帶,發現腳會發黑、潰爛的患者,甚至因為壞死而自然脫落,發病時有如火燒、針刺痛苦難耐,甚至於痛苦難耐到發 瘋。當時的醫治方法只有消炎、止痛,嚴重者必須截肢。但是截肢後,症狀可能再次顯現,病患面臨截肢後再次遭截肢的命運。

凃心怡的故鄉----臺南北門,是當時病例最多的地區之一。小時候常聽大人談起烏腳病的故事,北門是靠海含鹽的土地,不利生產農作物,多數人家倚賴曬鹽、捕魚維持生計,一 天能有一餐飯吃就感到很知足。在這樣貧脊的家鄉,偏偏烏腳病卻找上門,貧窮的病患只能找草藥、偏方,忍受發病的痛。因為烏腳病的可怕,也有人迷信,稱它為「陰症」。

北門人沒有錢看醫生,也沒有正式的醫生。還好王金河醫師回來故鄉服務,凃心怡說:「王金河醫師是北門的傳奇人物。」當時有烏腳病鐵三角:孫理蓮宣教士、王金河醫師和謝緯醫 師。孫理蓮在北門設立免費診所,由王金河醫師為病人看診,謝緯醫師則為病患開刀截肢。

為了截肢病患的生計著想,王金河醫師和太太毛碧梅女士,成立手工藝坊,請病患來做手工藝,並提供他們三餐。手工藝品由太太拿去賣,所得金額全數分給病患。她聽舅舅說,當時 帶葉菜、雞蛋都可以請王金河醫師看診。如果這些都沒有,還可以賒帳,在過年前,王金河醫師會將賒帳本燒毀。關於王金河醫師,細心照顧病患的故事,在鄉親們的口中流傳著。

◎非洲黑色的病—黑死病

黑死病也就是愛滋病,涂心怡接著帶大家來看南非的愛滋病。她告訴大家,第一例愛滋病在1981年確認 ,1988年南非愛滋病人口統計只有一百一十多位,但是到現在,南非 愛滋病人口達到約五百五十萬人。其中納塔爾省,有高達三分之一的人口罹患愛滋病,這個省平均年齡只有五十歲。死亡人數之多,讓政府在2010年頒布命令,要回收墓地,將墓 地挖深,上面留空間給更多的棺木。

當地的台商與他分享,在我們這裡周末盛行的不是婚禮,而是喪禮,當地人畏懼愛滋病,她曾在一位南非朋友的面前直說愛滋病,朋友驚恐的說::「你可不可以不要說愛滋病,這個 名詞聽起來好像被下咒一樣,很可怕。」當地人都稱為「性病」或「黑色的病」。

台商潘明水,到納塔爾省的當地部落,詢問村民:「你們知道愛滋病怎麼來的嗎?」他們竟回答:「因為我們被下咒。」就如同烏腳病被稱為是「陰症」,是被附身。因為恐懼,當地 的村民認為是被下咒。

潘明水深入部落,看到愛滋病患,骨瘦如柴躺在床上,有些人死了沒被發現。因為大家的恐懼而不敢靠近。

潘明水就帶著祖魯族的朋友,到一位愛滋病患者家關懷。當他跨進門檻時,祖魯族姊妹都停留在外面,不敢進去。她們見到潘明水豪不畏懼,走到病患床前並擁抱,非常震驚。在南非 以前有種族隔離,現在卻看到一個白人,去擁抱一個黑人,況且還是愛滋病患。

這一幕的關懷,感動了祖魯族姊妹們,跨越門檻推開潘明水,對他說:「不用你來,我們來。」 她們就這樣開始照顧愛滋病患。

以前的臺南北門有烏腳病鐵三角,現在的南非也有一群祖魯族婦女,在幫助愛滋病患,她們是潘明水的朋友。

「擊敗我們的,不是愛滋病,而是人的冷漠。」愛滋病患這樣告訴涂心怡;涂心怡更帶著大家,看到了兩地充滿愛和溫暖的故事。

圖左 : 到底非洲和台灣哪裡像?凃心怡今天帶大家看第14封信「黑色的病—烏腳病、黑死病」。[攝影者:李湘庭]
圖右 : 凃心怡,《來自非洲的33封信》一書的作者。桃園統領靜思書軒於5月18日,邀請心怡來分享書中感人的故事。[攝影者:李湘庭]
圖 : 簽書會中,凃心怡寫給購書的會眾暖暖溫馨祝福,是希望這本書的每個故事都能夠帶給閱讀者愛與溫暖。[攝影者:李湘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