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小姊弟攜手 為分擔阿嬤家事

小姊弟攜手 為分擔阿嬤家事

E-mail 列印
孝順是做人的根本,南港親子成長班學員高杰森及高彩和姊弟,從小父母離異,由阿嬤扶養長大,姊弟二人非常孝順,在家都會幫忙做家事,雖然常跟姊姊鬥嘴、小吵架,但只要姊姊 功課多做不完時,就會主動幫姊姊分擔家事,他認為是份內事,所以不會去計較,當阿嬤累時,也會主動幫阿嬤捶捶背消除疲勞。

高杰森表示,雖然沒有和媽媽住在一起,但阿嬤一直都有教導,也知道媽媽很愛他,在看完影片《一家之主》後很感動。懂事的他說:「比起那些貧苦無依的人,我很幸福,我們應該 捐食物給那些比我們更需要的人。」

◎觀賞影片 發現幸福

五月是孝親月也是個溫馨的季節,南港親子成長班於5月18日下午在臺北東區聯絡處開課,本次課程主題「孝順 」。課務組精心設計課程主題,將父母與孩子角色互換,讓孩子學 習主動付出,服務平日辛勞的父母,父母也要將心比心,學習放心與放手,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單親家庭的學員高彩和表示,以前比較不懂事,認為家人為她做任何事,都是理所當然,而不會珍惜,來上課後學會懂得感恩,現在也會主動幫忙做家事。她在看完影片《天堂媽媽》 後感動的說:「雖然爸爸嗎嗎離婚了,但我的媽媽還健在,所以,我是幸福的!」

陪伴孩子一起上課的媽媽張立雯,看到孩子的成長,感到很欣慰,她眼中泛著淚光說:「現在,我只想到我所擁有的幸福。」她感恩婆婆對孩子的教導與照顧,這次是婆婆特別打電話 通知來參加,八年前與先生結束婚姻關係,雖然沒有與孩子同住,但是,她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她感恩的說:「兒子真的很貼心,和女兒之間也無所不談,謝謝婆婆把兩個孩 子教得這麼好,更感謝慈濟提供這麼好的環境給孩子學習、成長。」

孺沫情深分站課程設計中,孩子們努力帶著被蒙住眼睛的媽媽,小心翼翼地攙扶她的手,越過重重的障礙物,過關到達終點,課程重點就是引導孩子能主動付出,懂得感恩,對父母能 夠知恩、報恩。

◎將心比心 營造幸福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父母茹苦含辛拉拔孩子長大,如今孩子已長大成家立業,身為人子為人父,如何扮演好稱職的角色?靜思語提到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 善」,志工吳健成拋出一個議題「我還能為父母做甚麼? 」讓家長分享彼此的經驗。

陪著孩子來上課的白海群,遠從大陸桂林嫁過來,今天的活動讓她想起家鄉的父母,對於自己無法陪在父母身邊照顧,感到很難過,平時只能透過電話,傳遞思念之情。憶及有一次透 過電話對媽媽說「我愛您」,電話那頭的媽媽哭了,母親說:「這是我聽過最溫暖的話。」

家長黃繼瑜表示,婚後都以自己家庭為重,顯少回去探望娘家雙親,不過會利用現代科技「視訊」與父母溝通,希望假日可以多陪伴父母,更要放下分別心,用照顧父母的心伺奉公 婆,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

家長陳郁秀分享今天上課所學到的,她說:「幸福的家庭來自親子觀念的傳承與力行,讓孩子多參與不同的環境,透過多元開放的團體活動,從中去體悟個別的差異性,這樣的衝擊會 幫助孩子成長。」

陳郁秀表示,自己平時都會利用早餐時間看新聞,有議題在上學途中就會和女兒李亭霓互動溝通。自己也會自我反省,在物資上是否供應太多給孩子,讓她不會惜福,今天在上過課 後,已經知道如何做了,期許孩子在成長路上,時時做到自立和利人。

女兒李亭霓也分享, 也要學習影片中失去媽媽的小朋友,很勇敢一下子就振作起來,而且還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她自我期許,要聽父母的話不要讓她們擔憂, 學習自立與解決問 題的能力,回報父母的恩惠。

「行善、行孝不能等」的課程設計,讓親與子都有所感受,家長與孩子帶著滿足的笑容和滿滿的收穫回家,人人都能把這美善的種子散播心中,從家庭做起,再延伸到自己身邊的 人。

圖左 : 孝順的學員宋保錡(中)分享,每天睡前都會用臺語對媽媽說:「祝妳有一個好夢,我愛您!」[攝影者:蘇弘印]
圖右 : 媽媽陳郁秀和女兒李亭霓開心的互相擁抱。[攝影者:蘇弘印]

圖左 : 家長彼此分享,自己還能為父母做什麼的提庫。[攝影者:蔡翠櫻]
圖右 : 家長白海群分享,自己無法常常侍奉父母在身邊,只能透過越洋電話傳遞思念之情。[攝影者:陳月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