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慈濟月刊 改變他的人生

慈濟月刊 改變他的人生

E-mail 列印
新加坡南區和氣長張正昌是臺灣彰化人,移民新加坡十一年。當年,他帶著家人在機場候機時,碰到一位機場清潔的阿嬤,送張正昌一本慈濟月刊,親切地跟他說:「你們是要移民, 這本月刊後面有慈濟世界各分會所的連絡電話,如果有需要就打個電話,會有人跟你聯繫。」聽到阿嬤這麼說,張正昌很驚訝,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不過一本慈濟月刊在手,要移民 他國的不安,確實放心不少。

◎把握充電機緣

剛到新加坡前兩年,張正昌忙於事業,中國與新加坡兩地飛。有一次看報紙,得知慈濟有展覽,他想起機場那位阿嬤,就和太太決定去瞭解慈濟是怎麼樣的慈善單位。夫妻倆早年在中 國大陸打拼事業,有了一點積蓄,覺得必須回饋社會,從所得提撥百分之十成立了基金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幾年下來,雖然基金會認養一些孤兒,但成效不彰,也不知如何運作? 想找個慈善基金會來學習,正巧有這個因緣,那就到慈濟看看吧!

第一次以實業家身分回臺灣見上人,便將基金會的錢轉捐一半給慈濟,上人笑問:「是不是多了一個 0 ?」張正昌肯定地說:「這個金額沒錯,這是我們所得的百分之十。」上人 又幽默的說:「我怎麼知道你還有多少?」

張正昌沒想到上人這麼親切和幽默,不過當時上人又給他很震撼的一句話:「我不只要你的錢,我還要你的人也進來。」張正昌心想:「上人怎麼這樣,要錢又要人。」投入慈濟後, 才懂得上人的意思,也體悟了「做中得歡喜」的道理。

張正昌表示,把握每次充電的機會,這幾天的課程,是以「慈悲等觀 人人協力」為主題,合心、和氣、互愛、協力,是四條平行線,平行前進,不分親疏,法親要互相關懷。有些法 親礙於顏面,生病了、年老了、家庭發生變故,不好意思提出來變成受助者,所以我們應該透過機制,主動互相關懷,也是往後必須努力的方向。

◎誠與情 帶動人心

謝景貴講述的「誠與情」他深有同感,我們常常忘了進入慈濟的初發心。辦活動時,常常會迷失方向,往往在活動結束後,忘了把握會眾當初進來參加活動的感動,接續推動和帶動。 所以,要用「誠與情」,繼續連結這些可能稍縱即

課程中講到培訓的部份,往後應以個人、家庭,或工作時間考量量身訂做,一年或兩年培訓,較為人性化的改變是值得努力的方向。以往體制化是齊頭式平等,其實各有其優缺點,不 過檢討和改善是必須的。志工多了,團體大了,組織運作難免會僵化,大家都是不支薪的志工,所以初發心很重要。當初是被愛進來的,被感動進來的,到最後感受不到愛的情、誠的 意。

怎麼突破既有的觀念,回新加坡之後,團隊會集思廣益,如何落實「慈悲等觀 人人協力」。期望執行團隊能用開放的心胸,用「誠與情」來連結大家互動關係,愈有感情的連結,應 該會更溫馨、更團結,團體的動力會更大,這應該是上人最期待的。

每次回臺灣心靈故鄉,猶如遊子重回母親溫暖懷抱,「希望這幾天的研習能讓我充電滿滿,帶回僑居地分享給所有慈濟家人。

◎用愛找回法親

「慈悲等觀,人人協力」這個議題,來自新加坡的黃德源覺得「誠」與「情」很重要;至於法親關懷,他發願要用愛把法親的心找回來。

黃德源在1998年剛退伍,進入大學之前去逛書展,走到慈濟的攤位,慈濟志工靜思語及《三十七助道品》,讓他有了接觸佛法的機緣。進大學之後,參加學校的佛學社,一直到畢 業。2002年與幾位同學一起到新加坡慈濟分會,看看可以在慈濟做什麼,從那時起加入慈濟,剛開始承擔機構關懷,到2006年四合一架構成立後,承擔社區的協力組長,現在 承擔培訓幹事、環保幹事、讀書會法繹導讀人。

黃德源因承擔培訓幹事,覺得應該更精進而參加四合一精進研習的課程。對於「慈悲等觀,人人協力」,他覺得主要在誠與情的部分。因為在社區裡大家都很忙,有活動就以電話連絡 組員邀請參加,只停留在做事方面而已。

在做人方面,就沒有做到很圓融,沒有照顧到組員的心,如果組員碰到問題,也不會來尋求協助,慢慢的就不出來,或退轉。當幹部的也沒有去了解原因,轉而另外再去找願意出來承 擔的組員,德源聽完這個課程後,他說:「回去會要以誠懇的態度,去照顧到每個組員的心。」

另外,法親關懷的部分,新加坡是一個充滿緊張忙碌的社會,常常會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德源說:「回去後會檢討與規劃,用愛把組員的心找回來。」

黃德源還說到培訓制度,他說培訓制度平頭式的方式,不是平等的,一個人付出一小時,與另一個人付出八小時比較,也許比例相同,但因狀況各異;聽了以後,他思考有很多可以探 討的,雖然沒有百分百一定要照這樣做,但讓他知道碰到問題該去如何解決,給大家一個空間去想,這也是想帶回去,激發大家去思考。

從2011年水懺後,就持續晨鐘起薰法香到現在,最大的收穫是比較會反省,不對的會轉念,要做得更好。上人每天都很早起來與大家開示,擔心弟子的慧命不夠成長,做為弟子的 要很用心來了解上人的法。

◎越做越歡喜

來自新加坡的陳秀珍,原為馬來西亞人,在新加坡工作,在2003年有一天同事問她:「願不願意加入慈善團體?」在新加坡工作舉目無親,平常工作下班後,都是逛街或在家無所 事事,覺得很浪費時間,又無可奈何,所以當同事邀約參加慈濟,就馬上答應;當初只是為打發時間而已,後來越做越歡喜,一直到現在她都沒有後悔過。

現在承擔互愛組長的秀珍,因為事業志業兩頭燒非常忙碌,做慈濟到後來就變成「為做慈濟而做慈濟」,沒有回歸到四合一的運作模式。後來思忖,互愛就是要做到關懷的部分,一定 要改變。但她不知如何改變,這次在精進課程上聽到「慈悲等觀,人人協力」的理念,覺得很受用,她說:「我找到答案了,會將這個觀念帶回去與大家分享,每一個人都要互相關 懷,把每一個人都留在菩薩道上。」

圖左 : 每次回心靈故鄉,猶如遊子重回母親溫暖懷抱,「希望這幾天的研習能讓我充電滿滿,帶回僑居地分享給慈濟家人。[攝影者:: 沈序興]
圖右 : 黃德源、陳秀珍,要用愛與關懷,找回失落的法親。[攝影者:林冠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