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滾動大愛 球場定心

滾動大愛 球場定心

E-mail 列印
「中區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聯誼會)的臺中「中興組」和彰化「鹿港組」,一起於6月8日,在中興大學體育館舉行102學年度的圓緣活動。

「鹿港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創辦人張永同,率領了一百位的家長跟學員,並帶來了鹿港名產——米荖、花生荖還有香甜的麵茶,「他」就像個嫁出去的女兒,提著伴手禮,和 帶著一群「兒女」回娘家。中興的「家」,一下子湧入了三百五十人,中興組的大家長郭德進,更是高興地回贈了靜思文物《善的循環》,寓意這分善的循環綿延不絕。

◎ 慈籃不只是打球

「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的創始人李鼎銘應郭德進邀約,偕同太太洪若岑前來與會。

「慈籃二十年了,都是秉承初衷——『愛心、團結、服務』的理念 。慈籃其實不只是讓孩子打球,而是在帶動家長。慈籃要成長,必須先讓父母成長;由父母親帶動孩子善的循環, 家庭到社會也就跟著和諧了。」現在是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的李鼎銘,回想當初完全不懂籃球,在面對推動慈籃二十年的成就,他謙虛地說:「我也沒做什麼,這絕不 是一個人或兩個人的功勞,都是各社區志工的努力付出!」

其夫人洪若岑一直在慈濟教育體系的慈懿會(慈誠懿德會),她說:「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能因為忙碌,而疏忽了孩子。『少年十五二十時』的青春期孩子,正值叛逆 期,更是需要父母的陪伴。」她期許以慈籃的宗旨,經過層層的帶動與關懷,達到上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理念。

◎ 回「娘家」的張永同

五年前帶著孩子遠從彰化縣的鹿港鎮,到中興大學參加中區慈籃的張永同,五年來,因為孩子和自己的轉變,家庭變得和諧幸福。於是他和太太更加的認同慈濟,進而一同受證為慈誠 和委員,正式的進入了慈濟。但他一直有個心願,就是希望能將這分良善,帶回社區、嘉惠家鄉的孩童和家長們。

去年(2013)九月,張永同終於如願了。這次他以回娘家的心情,帶著鹿港慈籃家族和中興慈籃一起歡度102學年度的圓緣活動。

扛著錄影機的張永同,一會兒樓上,一會兒樓下跑,喜形於色地說:「好高興又回到中興慈籃。今天就像回娘家一樣,因為沒有中興慈籃,就沒有現在的鹿港慈籃。」

◎ 遇到慈濟 心存感恩

總教練廖誼印為驗收一年來的成果,以球會友,為中興慈籃和鹿港慈籃隊,分組進行友誼賽。把近兩百位學生和家長,分成五組,輪番上陣。

場內激烈的跑、跳、搶、投;場外「強強滾」的鼓聲、加油聲,更是振奮人心。在一旁,以裝有豆子的寶特瓶,相互敲擊的甘女士,一頭醒目的白髮和少了牙的加油聲,不禁讓人對她 起了好奇心。

來自南京的甘女士,先生四十歲才得子,所以非常的寵愛孩子,因為夫妻的管教不一,總是吵得不可收拾,孩子的行為越來越不受控制,終於走向偏差之路,被判刑十五年,媳婦因此 離家,留下一歲和三歲的兩個幼兒。

已喪夫的甘女士,拖著年邁的身軀,獨力賺錢扶養兩個孫子。還未滿七十歲,身心受折磨的甘女士,歲月毫不留情地在她身上加深,讓她看起來比同年齡的還要蒼老。

兩個孩子的成長中因為少了父母的陪伴,自卑的心中,有了太多無法理解的為什麼和不平。在同儕間沒有朋友,左鄰右舍也不太搭理他們。甘女士為了讓兩個孫子有正面的能量,接受 學校老師建議,從親子成長班一路讓歐小明(化名)和歐小祐(化名)到加入慈籃。「他們很高興來慈籃,因為只有來這裡,他們才會快樂又自在!」甘女士不捨因為家庭因素,讓熟 識的人都不願和他們相處,所以每個月騎著摩托車,載著合起來一百多公斤的兩孫子,從大里來到中興大學。

「還好,遇到慈濟,一路上受到很多人的幫忙,兩兄弟比較乖了。」甘女士感恩慈濟的因緣,讓她辛苦的路上不孤單。

歐小明抱著奶奶說:「奶奶,謝謝您!」一個感恩的擁抱,讓甘女士紅了眼眶,再苦也甘之如飴!

一顆顆滾動的籃球,是一波波滾動的大愛。它,滾入人心,投進家庭。讓無依的家,多了一分支撐的力量;讓有福的人懂得翻轉手心付出,將良善擴大,再擴大……

圖左 : 「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的創始人李鼎銘分享:慈籃其實不只是讓孩子打球,而是在帶動家長。[攝影者:陳榮豐(濟玄)]
圖右 : 因為參加中區慈籃,家庭變得和諧的張永同,希望能將這份良善,帶回社區,嘉惠家鄉的孩童和家長們。[攝影者: 陳榮豐(濟玄)]

圖左 : 來自南京的甘女士(中),為了讓兩個孫子有正面的能量,從親子成長班一路讓歐小明和歐小祐上課到現在的慈籃。[攝影者: 陳榮豐(濟玄)]
圖右 : 在現場興高采烈地為慈籃孩子們加油打氣的家長們。[攝影者:吳啟志.(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