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彰化 學習紅蟳斷掌求生的勇氣

學習紅蟳斷掌求生的勇氣

E-mail 列印
「自己真的殺生無數!我想是因果吧!真的很懺悔。也要更進一步學習紅蟳斷掌求生的勇氣,勇敢改掉不好的習氣。」志工張永同懺悔,身犯三惡業中的「殺生」而不自知。

(6/19)五十位志工如往常,來到崙尾環保教育站,以法香書香一起領受,進慈濟調整外在自我行儀外,更重要的是防非止惡不犯過,以十善護心,勤精進來修習自心。也進一步 瞭解,聽聞佛法不只滌心淨,更需利他,引人入法同修習。

「因緣已成熟,不得不說,且來日無多」,是法繹志工粘春南談起上人之言,不由得感傷,覺得我們總在福中不知福,總不能把握當下擁有的幸福。他提醒自己要時時刻刻法入心,要 勇於承擔,自度才能度人。

◎學習與懺悔

上人說:「不要一句無心的話而去擋到別人的道心。」,志工柯淑綿首先對在場的志工說懺悔:「很抱歉!自己有話直說的個性,如有傷到你們真的對不起。」

淑綿接著說︰「因最近感覺別人的一句話,而使我有點想退出,也警覺到有時候自己講話也很直接,所以先懺悔,以後會好好改進自己的習氣。」

上人又說:「什麼都無肴,肴配合別人的尚肴(什麼都不棒,最能配合別人的最棒)」。淑綿也乘機感恩大家平日與她的配合。

志工郭春美鼓勵在場人員:「家人們如有機會要勇於承擔,承擔是讓我們學習最快、最多的。記得以後『福』送給我們時,要把握因緣。」,謝綉美也體認進慈濟真的學習很多,真是 要勇於承擔,因為她知道,自己如果沒有承擔,就會懶散、懈怠,也因為承擔讓她不斷成長。

◎身犯三惡業「殺生」不自知

錄影、攝影志工張永同向太太郭美惠說感恩,也感恩在場志工有機會讓他練習說話。話說太太結婚前就已收功德款,婚後因為與孩子的相處問題,他想藉由宗教的力量幫助自己,也是 有所求進來慈濟。

進慈濟前,完全不懂什麼是因緣,因為住海邊跟著大家捕魚、捕蝦視為理所當然,因為環境就是這樣,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或不對。所以最常做的是抓紅蟳回來給太太補身體,身犯三 惡業中的「殺生」而不自知。

永同述說,以前常常三更半夜出去抓紅蟳,有一次在防波堤消波塊洞裡,為了抓紅蟳挖掘翻找石塊。那知道整個消波塊坍塌了下來,當場嚇得魂飛魄散。他慶幸:「好在,沒有事。想 起當時,至今心悸猶存,令人害怕。因為當時如果出事了,也沒有人知道我在哪裡。」

「你們知道,紅蟳牠有時候,會斷掌求生嗎?」永同問大家,繼續說著:可是我還是沒有放過牠,一定要抓到牠為止。那時候每次都會抓很多,最大隻有兩個巴掌大。

最近永同身體不適,不知名原因手就沒有力氣,站久腰也會酸。也去給醫生檢查,還沒有查出原因,他說:「自己真的殺生無數!我想是因果吧!真的很懺悔。也要更進一步學習紅蟳 斷掌求生的勇氣,勇敢改掉不好的習氣。」

◎生命在呼與吸之間

有人常問永同:「你載福田志工多久了?」

永同微微細說著:我真的不記得了,但我想不要問載多久?應該問我們還可以做多久呢?因為怕冬天時,載福田志工睡過頭,讓老菩薩們一大清早等太久,所以督促自己每天四點起 床。

「可是那麼早起來要做什麼!就去游泳。」平時我們覺得呼吸是很自然、理所當然的事。當我們在游泳時需要換氣,如果我們一口氣換得不好或節奏不對,有可能吃一大口水,在水中 才發覺呼吸沒那麼理所當然,生命在呼與吸之間,就在那時才真正體會,也更懂得珍惜身體健康時,要多行善付出。

「以前不懂什麼因果,跟著世俗隨波逐流。很感恩進慈濟,才懂得什麼是因果,除了懺悔無知,真的只有感恩、還是感恩。」是永同真誠的分享。

佛法告訴我們「樂有為者、志無為心」,一般人通常在付出,完成一些事的時候,總希望能有所回報。但上人告訴我們,要立志付出無所求,見人說慈濟,行使常不輕菩薩的願,從心 底發出誠意,與成就別人的心,使造作者起無為心,退轉者起不退心。

在這紛擾世代中,我們不只要做慈濟,還要能說慈濟,透過經驗分享,讓正身歷其境中的志工們,得以學習思考,切莫使自己成為「有漏」之人,好的話記不住,壞的話卻記在心裡, 因為那就是無法把善法留在心裡好好運用。

人人如能觀照自心,正心守規,靜思湛然,念念趨向清明,則處處必安然自在。志工法親間需互相陪伴關懷,人人盡一己之力淨化人心,社會必將更安定祥和。



圖左 : 許施碧霞師姊分享,勇於開口說慈濟,道慈濟。[攝影者:蘇聰宇]
圖右 : 粘春南(圖左拿紙者)與志工分享:「把握與上人每天面對面聞法的幸福。提醒自己要時時刻刻法入心,要勇於承擔,因為能自度才能度人。」[攝影者:蘇聰宇]

圖左 : 柯淑綿師姊分享,因為自己的習氣,有時無明一來,口出惡言,期改往並修來,並真誠懺悔。[攝影者:蘇聰宇]
圖右 : 手語演繹「造作者、起無為心,退轉者……」,由種子老師尤能銓用心引導。[攝影者:蘇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