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彰化 神遊靜思精舍 常懷感恩心

神遊靜思精舍 常懷感恩心

E-mail 列印
「以後再吃香積飯,我會存著感恩心,每一口飯都要心存感恩。」知道香積飯是因為不捨無力煮食的長者而研發,李柔葳(慈葳)感動說著。

6月21日午後,涼風習習,彰化靜思堂,靜思書軒裡,慈濟歌選縈繞耳際,志工與會眾約七十人,安坐聆聽,等待一場豐富的心靈饗宴。

「養身專家說:鼓掌是良好的健身方式。鼓舞別人的同時,也保健自己的身體,如同送人玫瑰手留餘香。」遠見天下出版社編輯團隊潘煊小姐,來到書軒和大家分享她寫的《心靈的故 鄉─靜思精舍巡禮》這本書,不一樣的開場白,拉近彼此的距離。

◎簡單的眼光看慈濟

第一次接觸慈濟,是為了寫印順導師傳記,2001年跟著導師的腳步,走遍全台,最後當然要回到花蓮靜思精舍。

在精舍知客室裡,寧靜安詳,放眼外望,古木參天,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鄰桌師兄師姊正討論環保話題,整體給人一股清涼的感受,爾時仿若置身「森林」之中,潘小姐至今記憶猶 新。

「希望妳用『簡單』的眼光來看慈濟。」因為寫書的因緣,得以接觸慈濟,證嚴上人這句話,銘記在心,後來潘小姐發現,「簡單」兩個字,並不如字面上這麼簡單,而是專注、精 純、心無旁鶩,有了這一層體悟,從此潘小姐以「簡單」兩字做為自我心靈的功課。

這十幾年來,陸續寫了《琉璃同心圓》、《潤漬蒼生》……等多本佛教傳記與佛法理念的書,此次寫《心靈的故鄉》潘小姐住在精舍,親身感受精舍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大殿的設計建築、鐘鼓的故事、主堂內宇宙星空牆和宇宙大覺者、主堂兩側的竹雕、主堂內通風防颱收音設計、主體建築的結構、屋頂銅瓦智慧工法、知客室、大寮(主司精舍伙 食)、陶藝坊、穀粉間、香積飯、淨皂、菜園,精舍點滴在潘小姐筆下活了起來。

◎用心投入 打造自己的家

中庭裡嵌入菩提葉的鏤空之中的鐘鼓,含藏著警策精進的深意,聽德慈師父講古,訂做鐘鼓的因緣,體現修行人的堅持與智慧。

規劃主堂,建築師郭書勝相當慎重,住在精舍體驗空間氛圍與建築的融合;為了繪製主堂內宇宙星空圖,有建築師背景同時深諳繪畫技巧的蔡昇倫,翻找資料繪製一九六六年慈濟成立 時的行星運轉圖;高明善發起,國畫大師李源海起筆構圖,臺灣十位木雕藝術家一起完成的巨幅竹雕畫作;設計師高銓德內部裝潢規畫……

靜思精舍自力更生,不接受供養,主堂建築也不例外,不接受募款,這是證嚴上人的清規,志工回來參與工作,為自己的家盡一份力,上人歡喜接受。

主堂建築總協調梁昌枝說,除了專業部份外包廠商,其餘都是慈濟志工和常住師父,親力親為承擔。

「在靜思精舍,舊建築是『大殿』,新建築是『主堂』。大殿落成於慈濟第三年,主堂啟用於第四十六年。」四十幾年來慈濟隊伍浩蕩長,書中將慈濟的歷史,法脈的傳承,含藏於字 裡行間。

「一件事深思熟慮後,用簡單心念,專注完成。」此時證嚴上人的話「簡單」又湧上潘小姐的心頭。

◎生活無處不是禪

知客室是接待訪客的地方,好多故事在這裡開展,佛法也應機逗教。

陶藝坊是精舍經濟來源,現在也愧贈嘉賓,德慈師父說,我們在工作、助人中修行。

德安師父自告奮勇承擔爆穀粉的工作,很辛苦,但師父甘之如飴,德安師父常說:「人人身上有廿甲(指甲),只要努力做,簡單吃,就是富有。」

在一次發放中,一位老人領回白米,卻無力煮飯,一樣餓肚子,證嚴上人一念悲心起,香積飯於焉產生,如今更用於震災。

淨皂則是食品工程學系出身的德寋師父不捨上人用了化學皂,身體不適,孝心的展現。

與土地相處,體悟修行,德佺師父打趣說,我每日清晨是「坐禪」,白天是「做田」(臺語)。

大寮是每位常住師父都需輪值的地方,燒柴控火不比瓦斯爐,需要真功夫。

證嚴上人告訴常住眾:「出家不是過日子,是修行,要長養柔軟心,心若柔軟,菜就出色。」

上人一句話,深深觸動潘小姐的心,「若是轉換成本身的職業─文字工作者,眼、耳、筆也要柔軟,寫出的報導才會出色。」

精舍生活作息正常,從早上三點半打板一直到晚上九點四十安板止靜,藉由潘小姐親身講解,引領大眾透過書本神遊精舍。

◎每吃一口飯都要心存感恩

聽了潘小姐的講解,彰化市李柔葳(慈葳)師姊有點慚愧,自己是上人的弟子,竟然知道這麼少。

以前吃到香積飯,總覺得比起家裡的白米飯,差很多,有時會不想吃,餓著肚子等回家再吃。 有時會想:這是震災用的,將就點吧!難吃在所難免。

現在才知道,是一念慈悲心,為了無法煮食的長者而研發,常住師父經過重重難關,一試再試,歷經多少艱辛。

「以後再吃香積飯,我會存著感恩心,每一口飯都要心存感恩。」柔葳感動說著。

「靜思精舍常住眾的生活讓我學習到: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只要用心,佛法就在生活中。」王仁賢(濟曄)師兄承擔和氣區培訓幹事,每年都會陪伴培訓慈誠委員回花蓮尋根。儘管 已有多次回到靜思精舍經驗,聽了這場演講,更加感受到靜思精舍一草一木,處處富含無聲說法。

司儀林孟秋師姊分享,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她把書中都畫了重點,這本好書值得大家帶回家,一看再看,細細品味。藉由書中介紹,可以更深入了解慈濟脈絡。

「行住坐臥皆修行,精舍師父是苦修,大家要體悟靜思家風:克己克難克勤克儉。靜思精舍是慈濟人永遠的心靈故鄉,永遠的娘家。」孟秋感謝大家今日的參與,也感恩潘小姐撥空前 來與大眾分享。相信人人一定收穫滿滿。



圖左 : 會眾專注地聆聽講師潘煊述說心靈的故鄉 , 大殿的設計 ,七寶銅鐘鼓的由來及主堂 、知客室的故事。[攝影者:黃平禮 ]
圖右 : 書軒內部設計是依證嚴上人的慈示:人圓事圓理就圓的理念, 勾勒出淨化人心 , 天下祥和無災難的立體琉離同心圓。[攝影者:黃平禮 ]

圖左 : 司儀林孟秋(左)說:講師潘煊寫過印順導師的傳記 ,感覺年紀應該蠻大的, 想不到是這麼年輕的作家。[攝影者:黃平禮 ]
圖右 : 王仁賢(濟曄)師兄(左二)承擔培訓幹事,每年都會陪伴培訓慈誠委員回花蓮尋根。儘管已有多次回到靜思精舍經驗,聽了潘煊這場心靈講座,更加感受到靜思精舍一草一木,處處富含無聲說法。[攝影者: 黃呈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