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以一杯茶水 結一份好緣

以一杯茶水 結一份好緣

E-mail 列印
6月16日上午,社會教育推廣中心「靜思茶道」進階二班學員,在臺南靜思堂二樓講經堂,舉辦「夏之詠茶會」圓緣活動。

「就讓我們在這徐徐微風的夏初,陸續盛開著美麗的黃金花朵,隨著風吹,順著陽光,慢慢融入音樂聲置身其中;藉由茶水讓我們彼此結一份好緣。」感性的茶道意境,就在學員黃玉 桂的口述下,為活動拉開序幕。

◎ 以茶入道 以道入茶

「何方神聖請花神,一夜花開滿樹金,引得南方不自禁,綠波黃浪悅人心」詩中的涵意描述著,每年此時是臺南阿勃勒花種盛開的美麗季節。其中,活動名稱「夏之詠」取名,來自茶 水的清香,結合夏季花草樹木的美景,在靜思茶道中,透過「以茶入道,以道入茶」相互契合,進而達到茶道合一之境界。

「相聚即是有緣,茶牽起了彼此的情誼,我們以茶會友,以茶話人生,以茶結善緣,將我們的心緊緊繫在一起,如同茶湯的甘甜,滋潤彼此的心。」學員黃玉桂旁白著靜思茶道的學 習,乃以寬廣心感受茶水與法水意涵;接著說明位於中海拔的三義茶園,種植過程秉著「敬天愛地聚福緣」理念,與自然共生息管理茶園,可謂自然有機的農耕法,不施農藥也不灑除 草劑。

◎ 互為良師益友的茶道情誼

導師李秀麗,95年退休後即報名茶道課,八年期間,從學員到認證通過而取得教師資格。因同儕間對慈濟不了解,她邀約他們來上茶道課,透過靜思茶道,原本對慈濟不了解的學 員,也不但認同慈濟在社會上所做的奉獻,也更能體會佛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

另外,李秀麗也談及以前同事盧碧芳,之前因常與先生發生口角而有心結,久久無法釋懷,後來與秀麗老師談及內心煩惱後,乃以靜思語「心念改,福氣就來」引述世界苦難者多,見 到苦便能覺得有福之知足觀念,融入茶道人文轉變其心輪。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潤,碧芳和先生的關係也能以尊重感恩做為彼此互動,而讓相處變得融洽。

◎ 轉心念 化悲慟服務人群

黃雪蓮老師也分享班上有位陳喜嬿學員,初次上課夫妻同來,感受到課程中的茶道人文兼具佛法意境,總能在聞法後法入行,融入生活。然而「人生無常」總是難以迴避,一年前,喜 嬿的先生因修理自宅,爬樓梯時不慎跌落,傷及後腦,雖然緊急救治還是往生。還好,喜嬿在茶道期間有聽聞佛法,了解「因緣果報」而轉化心境,才不致陷入苦痛掙扎的深淵不能自 拔。

從此,喜嬿除了承擔茶道課教育志工外,也參與見習培訓,從中培養大愛,將內心的悲慟轉為力量服務人群。她分享:「在慈濟社教課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茶道的溫馨氛圍總是讓 我法喜充滿,過去個性急躁,希望藉由茶道課培養人文修行,增進與人互動的關係。」因為先生的往生,讓喜嬿與慈濟志工有了更深的接觸,也接引她朝向菩提大道前進。

◎ 心中有秩序 儀禮表現從容不迫

「最簡單的事,一定有最深刻的法。」課程中,指導老師會經常以此提醒學員淨心。黃玉桂談到,行茶過程一遍又一遍的練習,體會個中道理,學習稍安勿躁,一段時間後也能培養出 耐心,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與人相處上。

有了體會觀念建立後,茶道課也能培養出知性與感性內涵。知性是了解茶葉的熟成來自大地的孕育給予生命,並從中培養感恩心,表達對人對大地該有的尊重。感性是從活動的法喜中 感受法水滋潤的歡喜,凡事不再急急忙忙,心念安定自能深思熟慮,透過茶道人文薰習外行,培養出從容不迫的儀態。

◎ 心美 看什麼都美

學員陳美蕙,因為參與大愛媽媽而結得一份好緣。她受邀來上茶道課,在課堂中學習用善解的心看待事物,體會到「心美 看什麼都美」,心寬念純凡事往正向思考。雖然孩子還小, 但是依然騰出時間投入學校當圖書館的志工,從中付出當下學習與人互動,培養該有的尊重,藉此建立孩子的學習榜樣。

「靜思茶道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靈的提昇。」課程中,王月娥表達著內心的感受。回憶,小時候父母對於生活規矩的重視遠勝於學業的要求,而茶道老師的身行都像一部字典,可以 從她們身上學習到該有的禮儀,從茶學文化、詩詞含義,以及課堂裡的佛學教義,都能令人在短短時間內增進許多知識,進而引領自己建立良好威儀,落實在行、住、 坐、 臥中, 並帶給孩子正確的良好規範。

世界上最好喝的茶,是增加了人情味的茶,「夏之詠圓緣茶會」活動,藉由茶湯牽起了彼此相聚的情誼,以茶話人生,並以茶與人結善緣。

圖左 : 「以一杯好茶,結一份好緣」透過茶道聞法,飄散出有著茶香與人文香的禪學意境。[攝影者:林柏吟]
圖右 : 社會教育推廣中心「靜思茶道」進階二班學員,在臺南靜思堂二樓講經堂,舉辦「夏[攝影者:劉智遠]

圖左 : 導師李秀麗,95年退休後即報名茶道課,八年期間,從學員到認證通過而取得教師資格。[攝影者:劉智遠]
圖右 : 陳喜嬿除了承擔茶道課教育志工外,也參與見習培訓;在慈濟社推課程中,找到自己的[攝影者:劉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