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家人的陪伴 抗癌的良方

家人的陪伴 抗癌的良方

E-mail 列印
高屏區第一次舉辦有關「骨捐關懷小組安寧療護研習」。課程分成兩階段進行,今天(2014/6/21)是第一次的課程,偏重於移植過程之認知部分;十一月份再進行第二次的 課程,內容偏重於手術之後的陪伴。

因應今天課程先理論後實務的兩階段需求,因此上課的地點也作了調整。上午的課程偏向通識的「骨髓移植之整體觀」和「骨髓移植前、後衛教」,由江孟冠護理長在二樓的共修室講 授。

至於下午的案例報告、討論等課程,則採取小組方式,在寬敞的和敬廳中進行。和敬廳,兩張圓桌合併,二十小組分佈排列,總計有一百五十六位高屏地區的骨捐小組人員參與。來自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江孟冠護理長和石世明臨床心理師兩人,輪流擔綱授課。

◎彌缺補圓 讓陪伴更為周延

「骨髓捐贈」這個傳統的名詞,為了避免引起一般民眾的疑慮,以為骨捐得抽「脊髓」(龍骨水),因此目前已經改為「造血幹細胞捐贈」,以正視聽。不過在一般的說法上,有時還 是會沿用比較簡約文字的「骨捐」兩個字。其實,目前的骨髓捐贈,已經很少直接從骨髓腔中抽取骨髓液,而係採取周邊血篩選的方式為之。

負責這次研習活動的高雄骨捐窗口楊明薰表示,以往的「骨捐關懷小組」,重點都是放在「捐髓者」的身上,從勸募、陪伴、關懷,基本上都已經有著相當程度的經驗了。但是,對於 「受髓者」這個部分,一向就比較疏忽。為了彌補這塊「院區關懷」和「術後關懷」的不足,因此特地邀請兩位專家南下高雄協助。

「其實當初透過管道邀約講師時,首先係先找到石世明心理師,而原先也僅是要辦一天的研習課程。不過,石世明心理師認為,課程應該要包含院區關懷和術後關懷兩個部分,因此他 刻意推薦具有十多年臨床照護經驗的江孟冠護理長,擔綱講師。這是他們兩人第一次的協同授課,感覺似乎特別新鮮有趣。」楊明薰說。

「彌補了院區關懷和術後關懷兩項對骨髓移植病患的陪伴技巧,骨捐小組的任務,才算是比較完整。」楊明薰對所有骨捐小組的伙伴們,這樣地期許著。而她本人也把握機會,在場認 真聆聽,甚至在分享以往的陪伴案例時,也不禁心有所感地哽咽起來。

◎克服迷惘 找回陪伴的意志

這兩位研習課程的講師,都來自於具有實務經驗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護專家──江孟冠護理長和石世明臨床心理師。兩位講師不僅具備豐富的臨床專業知識,也都在骨捐移植和 安寧療護這個區塊,具有長時間的實務經驗。因此,在整個課程之中,一些實務的案例,可說是信手拈來、娓娓細說,講到動人之處,總會讓參與研習的慈濟志工,心有所感地紅了眼 眶,甚至頻頻拭淚。

江孟冠護理長表示,骨髓移植可以簡單區分為自體移植和異體移植兩大類。自體骨髓移植,由於係採自患者本身,因此沒有排斥性,但移植的骨髓中,可能會殘留有癌細胞,因此比較 會有復發的可能性。異體骨髓移植,分成親屬和非親屬兩種,這兩種都會有排斥性,但由於是健康的骨髓,因此抗癌的效果會比較好。

骨髓移植一定會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包含食慾不振、噁心、倦怠、嘔吐、腹瀉等。無論是自體或異體移植,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人會食慾不振,而且會持續三至十天左右;有百 分之九十的人,疲憊現象會持續十二天左右。這兩種現象,在兩類移植者之間,並無顯著差異。至於噁心、嘔吐、腹瀉等術後症狀,則是異體移植的延續天數,顯著高於自體移植者。

由於人非上帝,無法決定病人的未來,因此所有的人,都曾在陪伴病人的過程中沮喪過,江孟冠護理長自然也不例外。她曾經說服病人插管治療,但是最後病人還是往生,讓她不禁懷 疑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有用。但是她也認識到,病人教會了我們如何面對病人,她深信那位菩薩一直還陪伴在心中,讓她更容易面對身旁的病人。

◎正面思考 看見事物的真實美

石世明講師,臺大心理系畢業之後,在美國取得臨床心理學碩士,目前在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擔任臨床心理師。自1997年開始投入臨終關懷、癌症心理照護的實務和研究。他強調照 顧者能透過陪伴,獲致心靈的成長。目前則著力於運用正念方法,協助癌症病人的心理調適。

石世明心理師表示,在恐懼的十等級之中,癌症病人的情緒恐慌,可以高達九級分。而人生似乎總是在忙與盲之中度過,直到得病之後,才能獲得正確的方向。

想法、情緒、身體反應是三位一體的,如能有一個正確的想法,則情緒自然平穩,身體也會產生自我療癒的效果。石心理師表示,正向思考是一種深觀,透過深觀,讓人看到事物深層 關係的連結。如以單純的一張紙為例,卻能因此建構出樹木、陽光、空氣和水之間關係的深度連結,也因此比較容易看透世間的一切事物。

石心理師說,有一個癌症病患,在即將進入移植室之前,心情感覺很美,因為他看到遠方的山很美,天上的白雲很美,而大地上的稻子也很美。一個正向的想法,讓他心情很美,自然 身體也就能夠順乎自然的安排了。

◎家人陪伴 骨捐關懷的利器

以自己的切身經歷,見證人生的無常,正是骨捐小組的最大收穫。

骨捐關懷小組的李柏熙表示,從家裡、院區到病人往生,所有的心理和身體地痛苦,他都曾見證經歷過。他看到病人的勇敢,讓他直覺到,在整個的過程之中,其實成長最多的是陪伴 的人。

本身是乳癌患者,曾經動過兩次手術的呂珮諭,是骨捐關懷小組人員,也是臺南慈濟高中的懿德媽媽。她以自己的感受為例,強調家人的陪伴是相當重要的,她也很感恩這一路的抗癌 過程,有先生的一路陪伴。而她的先生劉江慶,也是骨捐關懷小組的成員,今天也參與這次的課程,在呂珮諭上臺分享時,他也緊緊陪伴在身旁。

「以清淨心陪伴,以慈悲心接納,以菩提心相應。」這是今天簡報中的一句話。這句短短的話語,卻蘊含著無限的哲理,似乎可為未來的骨捐關懷,作了最佳的註腳。



圖左 : 在骨捐關懷小組安寧療護的第一階段研習中,學員分組,就講師提供案例展開討論與分享。[攝影者:許庭耀]
圖右 : 高屏區骨捐關懷小組安寧療護的研習,午後課程安排案例分享與正面的思考等觀念,圖為學員聆聽案例後,感動落淚的情景。[攝影者:許庭耀]
圖 : 在高雄靜思堂舉辦的高屏區骨捐關懷小組安寧療護的第一次研習中,楊明薰師姊分享為了銜接志工在社區與院區的關懷之間的欠缺,所以舉辦今天課程,期許藉由課程讓關懷小組能有更深入的認識。[攝影者:許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