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六字箴言 為慈濟為學生

六字箴言 為慈濟為學生

E-mail 列印
慈濟加拿大素里人文學校校長管惠美,連續十一年回臺參加人文教育種子教師研習。今年,她帶了三位人文學校老師回臺。從事靜思語教學多年,她的心得是:「每位老師都是靜思語 的活看板,要先內化;內化在心裡出於口,然後化於行。」

管惠美謹記受證時,證嚴上人送她的六個字:「為慈濟,為學生。」一路走來,不論是人文學校的靜思語教學,品德教育進入當地校園,或是靜思語入飯店,管惠美都不遺餘力地推 動。

◎不遺餘力 推動志業

娘家在花蓮的管惠美,原本不認識慈濟,於2002年自教職退休後,到加拿大與移民的家人團聚。當時慈濟加拿大分會,正在籌備素里人文學校,需要一位教務主任。惠美輔自教職 退休,因而被延攬擔任教務主任。每周六一堂的靜思語教學,讓她深入慈濟,與證嚴上人結下師徒法緣,於2006年受證為慈濟委員。

「只要緣深不怕緣來的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本身是天主教徒,且繞了半個地球在異鄉加入慈濟,管惠美心裡謹記著受證當時,證嚴上人送她的六個字:「為慈濟,為學 生。」一路走來,不論是人文學校的靜思語教學,品德教育進入當地校園,或是靜思語入飯店,管惠美都不遺餘力地帶動。

除了人文學校校務,管惠美也負責加拿大教聯會的事務。身兼多職,她遭遇挫折時如何面對?她會心一笑說:「想上人。」想著上人推動慈濟的艱辛,想著被賦予的使命,管惠美不斷 在異鄉找到克服困難的力量。

她說:「每年回來臺灣取經是非常重要的。」加拿大與臺灣的教育環境不同,許多靜思語的活動方案及教育,必須轉化才能深入推廣。回臺灣學習,除了汲取其他老師的教學經驗外, 「回家」會找到更多「心」的力量。她也期許自己每年都能帶更多老師一同回來學習。

◎引導孩子 激發潛能

尚未移民加拿大前,張淑宜已是慈濟的會員;因為帶自己的孩子上中文課,擔任愛心媽媽,才接觸靜思語教學。她發覺自己對教學有興趣,再進一步培訓老師。

進入溫哥華人文學校三年多的時間,備課當中必須先將靜思語內化,她發現,所準備的靜思語,似乎都是在說給自己聽;且為了能讓學生深入靜思語的意涵,她四處尋找教材或影音。 但張淑宜經常面對學生家長交回空白聯絡簿,她說:「在靜思語生活實踐部分,缺少和孩子及家長互動。」

雖然偶爾感到無力,但張淑宜也不斷去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她曾經面對一位愛說話的孩子,引導他去參加演講比賽,還得到不錯的成績。另外,她也嘗試讓這類學生備課,輪流上臺 分享五分鐘,體會當老師的感受,就可以讓學生從情境中了解,上臺分享必須有準備,間接引導學生尊重臺上說話的人。

因為自己的孩子,讓張淑宜接觸靜思語教學;莫拉克風災後,在加拿大看到臺灣慈濟志工在災區的身影,讓她感動而漸深入慈濟。張淑宜自述個性較直,在慈濟路上走得有點辛苦, 「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這句話,讓她體會很多法境要自己造,而不是拿著尺去量別人。因此張淑宜常提醒自己,做慈濟的過程中,是常生歡喜心,或是常生起煩惱心。

◎回臺取經 快速實際

來自加拿大蜜西沙加的李慧芳,未移民加拿大之前在臺灣已是慈濟會員。到加拿大因為孩子在慈濟人文學校上幼兒園,而接觸慈濟,至今已五年。李慧芳在加拿大接觸慈濟第二年,在 孩子身上看到細微、貼因,很多讓她感動的事,「孩子幼小班時,就會拿拖鞋給我穿。」她深信都是學校老師所教的,孩子才會知道要怎麼做。

也因為孩子懂事的行為,讓李慧芳開始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到不同的班級去幫忙。2013年覺得自己的因緣因該到了,4月開始接受新老師的培訓,9月就參加慈濟老師的團隊,李 慧芳說:「在這方面學校是滿重視老師的培訓制度的。」

因為加拿大的教育文化與臺灣不同,孩子很少乖乖坐著聽課。開始上課的挑戰,是必須要有可以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教材。她在靜思語裡學到很多方法,「靜思語是非常的生活化,也最 容易深入人心的教學。」所以在一年當中運用靜思語與孩子互動,她覺得自己過得很快樂。

李慧芳這一次回臺灣參加人文教育研習營隊,聽到老師們分享很多靜思語的教學理念,把人文的精神講得更清楚,也讓她了解教學背後的人文精神。她期待一個融入性的教學,像曾錫 閩老師教導,如何融入在你的語文課,或環境化學裡面,都是很受用的。

加拿大人文學校的環境,不是周一到周五上課,而是只有周六班,而且只有三個小時。要在這麼有限的時間,把靜思語教學融入人文課程中,對她來講是最迫切需要的。

在加拿大雖然可以上網找相關的教學資料,但回到臺灣上課受用最大,也是最直接的。因為上網找的資料,沒有辦法得到立即的效果。在研習中,每一位老師都一再提醒,要自己先內 化才有辦法教。回臺向老師取經,是最實際且快速的。她說:「很高興可以將所學帶回去運用。」

◎互動式教學 契合需求

來自加拿大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的郭馨如,第一次回臺灣參加人文教育的研習營。她從1997年之前進入慈濟後,開始在加拿大多倫多慈濟人文學校任教,因為喜歡跟小孩在一起, 選擇帶幼兒班。

十幾年過了,遇到以往孩子的家長,還會得到家長的讚美:「十幾年都沒變,還是那麼年輕。」在加拿大人文學校的老師,不論是新進或資深,都很努力地帶動靜思語教學,多倫多分 會安排兩年一次,與溫哥華合辦靜思語進修;但是,馨如認為還是要回到本會多學習,再將所學帶回加拿大,分享給學校的老師。

郭馨如表示,在研習營所有的講師都很棒,從講師身上學習到可以運用一些小小的遊戲,就能把吸引小孩讓注意力集中,帶動教室的氣氛。希望在臺灣帶一些有關手語帶動唱的資源回 去,在加拿大已經進行兩年的兒歌推廣,學生與家長都很喜歡慈濟的兒歌,她說:「因為這些歌都是可以朗朗上口,無形中將靜思語也進入每個人的腦海裡。」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美金老師的課,「美金老師互動式教學方式,很契合自己的需求,因為太呆板的教學沒有辦法吸引小孩目光。」學員很喜歡這種的靜思語教學方法,可以用唱歌的 方式帶靜思語教學。

她們都是第一次參加文教育種子研習,講師團隊將靜思語融入不同科目的教學經驗,她們深感佩服,且獲益良多。學習時間只有數天,已覺得收穫滿滿。希望帶回這些經驗,回到加拿 大深耕人文教育。

圖左 : 管惠美(右)帶了三位人文學校老師回臺研習。[攝影者:白崑廷]
圖右 : 張淑宜在莫拉克風災後,看到志工在災區的身影,讓她感動而漸深入慈濟。[攝影者:張晏瑜]

圖左 : 李慧芳看到自己孩子的轉變,而進入慈濟教師團隊。[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 郭馨如認為,李美金老師互動式教學方式,很契合自己的需求。[攝影者:張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