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五分之一入竹筒 姊妹做救人菩薩

五分之一入竹筒 姊妹做救人菩薩

E-mail 列印
參與今年靜思書軒小志工經藏演繹和戲劇(大醫王、受災鄉親……)彩排的小志工,大多數是去年有參與歲末祝福經藏演繹,擁有比較有手語演繹經驗的小朋友。

總是笑臉常開的林雪鈴,當書軒志工一年多,很認真地擔任手語演繹彩排的工作人員。她因堂姑吳伶麗是關渡人文志業中心書軒志工的因緣,間接地接引她的孩子十一歲吳侑璇、九歲 吳怡誼姊妹倆,來人文志業中心書軒當小志工學習。今年起,姊妹倆省下零金錢五分之一投入竹筒,要跟媽媽學習做救人的菩薩。

◎薰法香長智慧 念珠除習氣

自7月10日起,關渡園區人文走廊每天出現三個身著白衣黑褲的細長的身影在薰法香,侑璇、怡誼二位小朋友專注聞法的模樣,格外引人注目;雪鈴自接觸上人的法後,感受良多, 她說,影響最大的是更降低自己的物質欲望,不會浪費生活所須!

「因為我一直會發脾氣,工作及照顧孩子讓我生活忙碌,沒有時間看書,所以想藉薰法香,學習把心安定下來,也能早日回到心靈的故鄉。」雪鈴期許自己改習氣,跟著孩子一起心靈 上的成長!今年她開始參加見習培訓志工,因應孩子入經藏後要求,也開始薰法香,家住關渡園區附近的她,每天四點多起床,再打點二位孩子一起出門。

這次演繹受災鄉親的侑璇說:「我的心變的比較安靜、脾氣變好,不容易生氣!」她表示,以前沒有比手語,遇到不順心的事會生氣;「師公上人送我一串念珠,我每天都帶在身邊, 好像有師公陪在我身邊,他就是我的親人!」侑璇去年參加演繹時,獲上人贈與每位小志工祝福。她表示,想生氣時看到手上的念珠,就不會生氣。今年起她和妹妹怡誼省下零金錢五 分之一投入竹筒,要跟媽媽學習做救人的菩薩。

六年前,雪鈴的先生罹患肝癌,當時三十多歲的她,辭去銀行工作,專心照顧先生、小孩,但先生終不治往生。提起前塵往事,不禁淚漣漣,「我沒時間陷入憂鬱!」生活的壓力讓雪 鈴走出傷痛,趕緊打起精神撫育二位尚稚小幼女,三人相依為命,她感恩周遭的親友不時給她鼓勵,甚至夫家的公婆給生活費,幫助她度過生活的難關,也因能接觸慈濟打開心門,以 境教讓自己與她的孩子接受良善的氛圍,藉以成為更稱職的單親媽媽。

◎重視品格教育 做學習動力

來自三重園區靜思書軒當小志工,今年演繹大醫王的林禹良七歲。去年唸幼稚園參加經藏演繹時,發了一個小小的願,就是想把全班的小朋友帶來書軒一起當小志工。書軒的職工葉奇 鑫說,小志工服務注重品格教育,禹良單純的心念,想邀請班上的同學一起做好人,因為他覺得師姑、師伯都是好人。

約五十多歲的阿嬤李麗嬌是今年受證的慈濟志工,2011年起,她因姊姊是慈濟志工的接引,加入見習志工培訓,並參與《水懺》經藏演繹。當時麗嬌因先生住院,專心照顧先生及 三歲的孫子禹良。

「每回我來上讀書會,禹良便跟著一起上課、大聲唱誦,是道場的力量定下孩子的心。」麗嬌表示,孫子禹良原是情緒較躁動,四歲前口齒不清,甚至上「語言早療班」矯正咬字,入 經藏時他都是跟著阿嬤大聲唱誦,糾正他的發音咬字,也透過志工的鼓勵,比較有學習的動力。

「變得比較懂事,且會主動做掃地、擦地板等家事。」麗嬌感受到孫子的改變,因參與小志工三年多來行為上的變化,而且變得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把愛家人的想法掛在嘴邊,說出來 給媽媽、阿嬤聽。

「不能哭呀!」禹良四歲時一聽阿嬤要求不賴床,竟要求完美,打自己的眼睛叫自己不哭;現在的禹良變了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以稚嫩聲音說:「我變的不會賴床,因為要把握時 間,遲到就不好。」每月一回的書軒小志工在無形中訓練他重視紀律。

◎把握因緣 自我反省

分別扮演慈濟志工、大醫王的二兄弟張朝崴、張傳盛是首次參與演繹,由慈濟志工爸爸張原禎車子接送陪伴孩子的排練手語,為成就書軒志工演繹,在軍中服務的原禎特地調整作息配 合。

「表現不好,就是要自己反省!」個性一向內向、害羞的朝崴說,他很喜歡來這裡演練,最好的改變就是練習表達自己。原禎笑著說,朝崴晚上睡覺時會夢遊比手語再回床睡,可見孩 子重視它的程度。

張朝崴在六歲時就被診斷有輕微的「亞斯伯格症」,身體小肌肉群較不靈活,已小學五年級至今還不太會拿筷子,眼睛並有先天性閃光,需不定期到醫院做行為治療。朝崴原本害怕參 加,但是看到十歲外向活潑的弟弟傳盛擔任大醫王角色在練習時,他覺得自己應可勝任,願克服身體限制,嚐試上臺擔任演志工的角色。

「接觸佛法在求智慧,把握因緣!」2007年受證慈誠的原禎說,現今教育不是以前的威權時代,是親子間溝通無隔閡,能讓孩子們接觸佛法,以此因緣參與演繹且茹素,讓孩子日 後想起經藏演繹將會有深刻印象。

三個不同家庭,參與經藏演繹的因緣各不同,但無非都是希望多給孩子們有不同的環境接觸佛法,以環境薰陶「微渧先墮」感染孩子心性,更好的一面呈現,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善知 識」。

圖左 : 十歲外向活潑的張傳盛(左一) 專注練習擔任大醫王角色,要有悲心救眾生。[攝影者:楊宜勳]
圖右 : 林禹良(中)以稚嫩聲音說:「我變的不會賴床,因為要把握時間,遲到就不好。」每月一回的書軒小志工在無形中訓練重視紀律。[攝影者:汪宇洋]

圖左 : 這次演繹受災鄉親的吳侑璇(下)說:「我的心變的比較安靜、脾氣變好,不容易生氣!」[攝影者:汪宇洋]
圖右 : 「接觸佛法在求智慧,把握因緣!」2007年受證慈誠的張原禎說,讓孩子們接觸佛法,以此因緣參與演繹,讓孩子日後想起經藏演繹將會有深刻印象。[攝影者:楊宜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