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化無用為大用 曾國藩教授分享解剖醫學的人文精神

化無用為大用 曾國藩教授分享解剖醫學的人文精神

E-mail 列印
慈大副校長兼研發長、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因公務來到新加坡,慈濟新加坡分會於5月25日晚上舉辦了一場《慈濟與解剖醫學教育》講座,和民眾分享慈濟如何推動大體捐贈,以及解剖教學結合人文教育的意義。

慈濟大學曾國藩教授趁公務之便,於2010年5月25日晚上與新加坡民眾分享慈濟大學結合解剖教學與人文教育的革新之路。[攝影者:劉素方]
遺體捐贈是人們對醫學教育的一大貢獻,然而一般人相信往生者必須保留完整的身軀,方能入土為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更是深植于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

趁慈大副校長兼研發長、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因公務來到新加坡的殊勝因緣,慈濟新加坡分會於5月25日晚上舉辦了一場《慈濟與解剖醫學教育》講座,和民眾分享慈濟如 何推動大體捐贈,以及解剖教學結合人文教育的意義。

◎ 體現感恩、尊重、愛的解剖教學

1997年之前,臺灣醫學界大多使用「無主遺體」來進行醫學解剖教學。自從臺灣實施全民健保後,街頭遊民都被移送市郊地區接受較為良好的照顧,無主遺體的數量也隨之減少。 慈濟醫學院1994年成立之初,也擬透過既有管道爭取遺體教學。

1995年,第一位民眾林蕙敏女士往生前表示願意捐出大體,而慈濟開始向民眾宣導捐贈大體的觀念。曾國藩教授進一步說明:「2002年,大學開發與採用『臨床解剖與模擬手 術教學』,即急速冷凍屍體,上課前三天做回溫處理,室溫下能使用四天。大體並不是僵硬的,身體與組織器官與活體一樣有彈性,讓學生可以更精准地演練。」

「慈濟大學醫學院設立的目的,既是培育以人為本,以關懷病患為出發點的醫師。」曾教授分享慈大醫學院的辦學理念。有別於一般偏重技能的解剖教學,慈大醫學院則是將專業技術 與人文理念融合並重。慈濟尊稱大體捐贈者為「大體老師」和「無語良師」(譯自英文silent mentor),除了對捐贈者表示尊重,更是體現大體老師付出無所求的精 神,期勉學生要用心學習大體老師一生的行谊典範。

整個教學過程中,從拜訪家屬、解剖、縫合、入殮、火化到感恩儀式,在在體現了醫學生對大體老師與家屬的感恩、尊重與愛的情懷。透過與家屬的互動,大體老師生平的故事,讓學 生領略到其用心與期望。「學生時時被提醒,他們將來的成功是因為很多人成就而成的。」曾教授娓娓道出醫學院對學生的高要求:「保持手術臺的整潔,縫合屍體後幫大體老師穿衣 服,衣服不得沾有一滴體液,這些嚴謹的要求,更是讓學生學習到尊重與認真。」

◎ 大體老師與家屬的悲願

「哪天你們在我身上劃刀,就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螢幕上,大體老師李鶴振在往生前跟學生的對談,讓講座與會者無不為之動容。

「寧願你們在我身上劃錯十刀二十刀,也不願你們將來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這是許多大體老師的慈悲心願。走到人生的最後一刻,也要發揮良能,大體老師大捨無求的胸懷,為學 生樹立了人品典範,成為他們醫學道路上的精神導師。這樣的人文教育,在傳統的制式教學上是無法傳授給學生的。

然而,慈濟推行大體捐贈初期,社會普遍上仍保有傳統觀念,不少大體老師的家屬承受輿論與指責的壓力。從短片中,看到一位大體老師的太太楊周朱枝女士,一開始遭受親友的責備 與異樣眼光,但秉持將丈夫的愛留在人間的信念,堅持初衷,最後也得到了親友的諒解。

證嚴上人呼籲志工與民眾:「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要化無用為大用。」在慈濟人長期宣導下,開始得到民眾的認同。慈濟醫學院結合志工團隊的力量,時時關懷與慰問大體 老師的家屬,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溫暖。此外,從捐贈前的溝通到火化與感恩儀式,步步嚴謹慎重,務求讓往生者靈安,讓家屬心安。

整個團隊的用心運作,帶來了正面效應。目前,已有兩萬八千人簽署了慈濟大體捐贈同意書。

◎本地民眾深受感動

三十五歲的劉曉儀是一名中醫師,講座後眼眶泛紅,很感恩邀請她來聽講座的伍慧麗師姊。「行醫多年,一直鼓勵旁人要照顧自身健康,但是今天,我領悟了照顧好身體還有更深一層 的意義,那就是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還可以把身體奉獻出來,真正做到自愛與愛人,大體老師付出無所求的精神,更是讓我震撼和感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醫學系解剖科黃以光教授,不只邀請朋友,他也希望國大醫學生都能出席這場講座會。在他的邀約下,這天就有好幾位學生出席。黃教授2008年加入慈 濟人醫會,隔年到花蓮參訪後深受感動,他希望本地的解剖教學也能像慈大一樣,培育的不只是有行醫技能的醫生,而是學習醫療與人文相結合的技術與觀念,真正成為具有愛心的良 醫。

講座結束前,曾教授播放了一段影片,螢幕上閃過家屬與學生互動的畫面,告別時的淚水,學生用心清理火化場,對大體老師由衷的感恩……一幕幕真情流露的畫面,感動了台下超過 三百五十位觀眾,也啟發了民眾學習大體老師「付出無所求」的精神。

圖左 : 「大體捐贈」的觀念在新加坡仍不普及。曾教授無私分享自身的豐富經驗,為近三百五十位與會者打開了全新的視野。[攝影者:劉素方]
圖右 : 新加坡民眾被曾國藩教授詳盡生動的演講吸引,更感動於大體老師‘化無用為大用’的付出。[攝影者:劉素方]

圖左 :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醫學系解剖科黃以光教授希望本地的解剖教學也能像慈大一樣,培育的不只是有行醫技能的醫生,而是學習醫療與人文相結合的技術與觀念,真正成為具有愛心的良醫。[攝影者:劉素方]
圖右 : 35歲的中醫師劉曉儀,從講座中領悟到照顧好身體的深一層含義,就是往生後還可以將身體奉獻給醫學教育,真正做到自愛愛人。[攝影者:劉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