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知足守戒「心」富有

知足守戒「心」富有

E-mail 列印
證嚴上人對於「知足」作了另一解釋,那就是「知足守戒」,戒就是規矩,如果沒有好好守戒,那就會開始貪、瞋、痴、慢、疑。林靖婉感受:「當我們付出沒有得到回應,還能一樣 做到滿心歡喜、感恩、知足,那就是心靈富有之人。」

在寂然無聲,是時中夜,沒有悲傷、只有慈父殷殷愛叮嚀,佛陀為諸弟子略說法要。(9/15) 崙尾環保教育站四十六位志工以法相會,享受與佛同住聞、思、修般,如臨寂靜星 際,如沐微妙甚深法海,美妙無漄。

瞭解佛陀入滅後,祂的精神、佛法必須委託弟子來傳承,比丘是佛陀的入門弟子,所以,佛陀將如來家業,賦予出家眾。《佛遺教經》即是佛遺囑當時的弟子,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依 教奉行,也就是佛的遺址經。

「佛陀俱備四德,累積了無數生的功德,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一百二十歲須跋陀羅,聽聞三法印、八聖道解其迷惑,跪求入佛門為佛門老弟子。佛陀慈悲、成全乘 舟之願、成為佛陀住世的最後一位弟子。最後,佛選擇於娑羅雙樹間入滅。」法繹志工粘春南講述……。

◎叢林規戒 佛法解心

古傳:「那先比丘」在叢林修行,老和尚叮嚀比丘們出外托缽時,口中含一口水,為了避免僧眾於托缽時和民眾談話,而誤導了民眾對佛法的認知。

當那先比丘來到一民眾家時,這戶人家見其長相莊嚴,心生歡喜問:「師父、師父,你們都只是出來托缽,我十多年來未曾聽你們在說法。」

比丘心想:「雖然叢林是有如此規定,他認為講述佛法對眾生有利益,於是做出二擇一,他吞下那一口水,選擇為其說法。」這位民眾聽了好高興,才知道原來「佛法」是可以這樣的 利益眾生。

法繹張清香再次說明後,拋出議題:「如果當時是我們,那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蕭詩瓊第一個舉手回應:「雖然那先比丘為民眾說法,讓民眾心生歡喜,但他還是違反規定,就像我們如果有戒律,那我們就應該遵守,那先比丘雖是說法成功者,那如果不成功呢? 不就影響了民眾的心。」年輕有見解的她,如此認為。

那如果是以國王邀請,那先比丘到皇宮辯論法理,國王問:「何者最大利?何者最大富?何者最大福?何者最大快?」再對照那先比丘的答案,您的體會是什麼?您會怎麼回答?

「這個題目出的不好,我們又沒有那先比丘的德行,我們怎麼知道要如何跟民眾來說法呢?」勇於發言的詩瓊回應。

喜歡於菩薩道上修行的郭春美,接續提出不同想法感受:「我們知道佛法有小乘佛法,修好自己,獨善其身。那先比丘他為民眾說法,用佛法利益眾生,雖然違反叢林規則,但他是菩 薩心,把佛法利益給眾生,這是那先比丘,展現大乘佛法的智慧,兼善天下,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心。」

平常用心精進薰法香的林靖婉也以「知足最富」分享,知足就是付出無所求,之前有看到關於證嚴上人對於「知足」作了另一解釋,那就是「知足守戒」,戒就是規矩,如果沒有好好 守戒,那就會開始貪、瞋、痴、慢、疑。

近來,靖婉上過一堂課,社工和大家分享,要真的做到,付出無所求,真的很難。靖婉深有所感:「就如我們去關懷老人家,常會準備表演,和長者們互動,但如果老人家沒有給我們 回應,或沒有很開心,我就會想:『是我表演不好嗎?為什麼老人家都不理我,或者沒有很開心呢?』,心生貪念即無法滿足欲念,自然無法感到富足。」

這就是有所求了,開始「貪」了,求得到回饋,一句謝謝你、一個笑臉給我看。孰不知這個老人家可能正在口渴,正在不舒服,只要你給他一杯水、一個關懷就好。往往,我們只給我 們想給的需求,卻忘了要給他們,他們真正想要的需求。

所以當我們的付出沒有得到回應,我們還能一樣做到滿心歡喜、感恩、知足,那就是心靈富有之人。三輪體空也相對的在教導我們,付出無所求,這些都是能對應到知足最大富,無不 都是提醒我們,時時顧好自己的一念心。

◎正信 釐清心念

王添進以滿園香蕉樹遇颱風,全倒塌了。因為香蕉樹不是實心的,它是由葉子一片一片捲出來的,不夠堅挺來舉例:「做慈濟考驗毅力與智慧,真的要有心,有了實心,才不會像香蕉 樹一樣,遇到困難就倒了。」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條路很孤單,但當你堅持做對的事,身旁自然有許多善知識,就會出來互相扶持。」粘春南附議說。

有些人不瞭解佛法,以為有苦惱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為佛教是消極、逃避現實的,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是有知識、有志節,要追求宇宙真諦、深討生命奧祕之士,需要瞭解宗 教,尤其是佛教。

真理越辯越明,佛法越理越清。志工們,透過讀書會分享,於佛法的感受不同,不論對錯、意在更進一步、深一層的認識、體悟,釐清觀念,遵循人間佛法,有了正信的信仰,去做幫 助人的事,幫助自己智慧增長,也做個能安定自心,最有福的人。





圖左 : 分組討論讀書心得。法繹張清香引領大家更深入探討,大乘佛法,兼善天下,利益眾生付出無所求的喜捨精神。[攝影者:蘇聰宇]
圖右 : 「雖然那先比丘為民眾說法,讓民眾心生歡喜,但他還是違反規定,就像我們如果有戒律,那我們就應該遵守,那先比丘雖是說法成功者,那如果不成功呢?不就影響了民眾的心。」蕭詩瓊(圖右前三)第一個舉手回應。[攝影者:蘇聰宇]

圖左 : 「滿園香蕉樹遇颱風全倒塌了,因為香蕉樹不是實心的,它是由葉子一片一片捲出來的,不夠堅挺。」王添進舉例,做慈濟考驗毅力與智慧,真的要有心、有了實心,才不會像香蕉樹,遇到困難就倒了。[攝影者:蘇聰宇]
圖右 : 「佛法有小乘佛法,修好自己,獨善其身。那先比丘他用佛法利益眾生,雖然違反叢林規則,但他是菩薩心,把佛法利益給眾生,那先比丘,展現大乘佛法的智慧,兼善天下,利益眾生的大慈悲心。」郭春美接續提出不同感受。[攝影者:蘇聰宇]